分享

从“微信断句聊天法”中看出你们俩的关系。

 联合参谋学院 2017-11-11


(一)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会这样,每次微信聊天,都习惯“断句聊天法”,比如一句话是:“我刚刚在家楼下那家火锅店遇到了XXX”。

我在微信上发出去就是这样的:

“你知道吗”

“我刚刚”

“在家楼下”

“那家火锅店”

“遇到了”

“XXX”

“!!!”

一句话可以表达完的,我发了七条微信。

直到有一次跟一同学聊天,她突然打断,跟我说,“你聊天能不能一次性把话说完,别这么大喘气,你发不累,看的人很累好吗”。

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断句聊天的方式。

(二)

最近研究了一下,“断句聊天”最常出现在关系亲密,不怕尴尬,轻松信任的聊天场合中。

而习惯把话在一句两句内表达清楚的,通常都是比较“谨慎”的聊天。

“谨慎的聊天”需要在短时间内表达明白自己所要阐述的一些,首先是尽量说多,时间短,除去了不必要的交集。

当然了,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亲密关系中,比如跟父母之间。

前两天夏哥给我妈寄了一盒月饼,她收到之后发微信给我,其中摘抄一句出来,是这样的,“我在家,月饼收到了。你吃了吗?”

我跟我妈不常聊天,特别是用文字,所以每次她发信息给我,都会特别的谨慎小心。

在这一条微信里,短短一句,就表达三个信息,“在家”,“收到月饼”,“你吃了吗”。

翻开跟我妈的聊天记录,总会有种愧疚感,明明是再轻松不过的母女关系,怎么她跟我聊起天来,每个逗号,句号,问号,看起来都那么小心翼翼,庄重得好像小学语文课本。

有些人太少联系了,虽然见面熟,但在文字聊天中,总是显得异常拘谨。比如父母,他们的“不敢多说”,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平日里的“不想多说”。

(三)

我们常常会责怪文字冷冰冰,因为没有办法再文字中感受到情绪,所以也很难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感觉。

但有些关系,却可以凭聊天记录看得一清二楚。

记得半年前,阿芙很苦恼的问我,她说她没有办法判断喜欢的男生有没有好感,在犹疑纠结要不要放弃。

那时我们在一起打游戏,她的电脑就在我隔壁,我伸懒腰时不小心瞄到了聊天页面,发现他们的聊天框,都是一小节一小节的断句聊天法。

看不到聊天内容,但有种灵敏的直觉,于是告诉阿芙,“有好感不一定,但他跟你聊得来是真的,别急,可以再等等看”。

没想到就在那个周末,男生就跟阿芙敞开表白了。

在一起三个月之后,阿芙告诉我,原来他男朋友跟别人聊天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他习惯简短的,带标点符号的,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对话。

阿芙问过他这个问题,他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回复她:“不知道”“感觉当时...”“就急着跟你说话”。

急着跟你说话。

想说长一点时间。

每句话都不自觉的说好久好久。

在听了那么多对断句聊天的嫌弃后,这三点让我觉得断句聊天可以说是很浪漫的撩人方式了。

在断句聊天中,喜欢对方的聊天对话框上永远处于“正在输入中”。

每个词都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总有一种“我要把我经历的所有一一表达给你听,让你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

虽然说聊天方式不是绝对,但确实是可以看出一些心意的。

我有一对情侣朋友,他们三周年纪念时,跟我们一帮人玩过一个“手机游戏”。

大家把手机拿到桌面,打开微信,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哈哈哈”和“想你了”。

“哈哈哈”跟“哈哈”不同,“哈哈”会较敷衍一些。“想你了”和“想你”也不同,因为微信发“想你了”,天上会掉星星。

前者可以看出你关系最好的人,后者可以看出你在“明面上”想过最多次的人。

而这两者加起来,大致就能看出,你最喜欢,或者是最喜欢你的人了。

毕竟当时现场十多个人,只有他们两个的手机打开,这两个词对号入座同是对方的昵称。

当然了,不管是断句,“哈哈哈”,或者是会下星星的“想你了”,目的不是要我们光凭此去试验对方,或者是证明查验些什么。

只不过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打开聊天记录,与它们都对上号,果不其然都是“那个昵称”时,或许会有种抑制不住的侥幸感。

从“很想对上号的人是你”,到“嗯,明知道对上号的人会是你了”。

那种侥幸感才说明了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