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考研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二):墓葬篇​

 司徒号南 2017-11-11


三、墓葬

1、帝王陵墓

(1)三国帝王陵墓

①曹魏帝陵

a. 曹操、曹丕、曹睿帝陵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陵寝,不设园邑,不通神道

b. 薄葬的主张是对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的冲击

②孙吴帝陵

a. 孙权葬于钟山之阳蒋陵

b. 鄂州、武汉、南京均发现过孙吴家族墓


(2)西晋帝王陵墓

①峻阳陵墓地

位于洛阳故城东南,三山环抱,共发现23座西晋墓,最东部的规模最大,推测为晋武帝司马炎,以自然山峰、山梁为陵区范围

②枕头山墓地

位于后杜楼村北,墓地内墓葬形制、布局与峻阳陵一致,共发现墓地五处,推测为晋文帝崇阳岭


(3)北朝帝王陵墓

①北魏帝陵

北魏帝陵分布于两处:盛乐平城时代“金陵”和洛阳北邙陵区

a. 大同方山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

两陵南北排列,有高大封土堆,南部永固陵比“万年堂”大。永固陵为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建制基本沿袭东汉,陵前建有石殿,称“永固堂”,为朝祭典礼的场所,堂前200米有一座周绕回廊的方形塔基遗迹——思远灵图。永固陵地面采取墓、寺结合的布局,墓葬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均反映了北魏在建都平城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

b. 孝文帝长陵

位于河南孟津官庄村东,平面近方形,陵园四周有夯土垣墙,墙外建壕沟,正中开设陵门,陵园内帝后异穴合葬。帝冢居陵园南北中轴线偏北部,墓道向南,陵冢南面有神道,神道两侧立石翁仲。整体具有中原特色,奠定迁洛时期帝陵制度基础,代表北魏帝陵体制新发展

c. 宣武帝景陵

位于河南洛阳邙山,有高大夯筑封土堆,平面略呈圆形,平顶,凸字形单室砖室墓,墓室位于最北端,墓室东半部放随葬品。

②北魏帝陵特点

a. 墓葬形制

一般前后双室,后室平面近方形,顶为四角攒尖式,内无壁画

b. 迁洛之前的“金陵”

聚族而葬,各代帝陵在一处;历代帝陵父子(女)辈左右夹处、兄弟行并排成列

c. 冯太后时期

将鲜卑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创立陵寝制度,结合佛教信仰在陵区建造佛教建筑,开后代先河,恢复陵寝制度并举行上陵礼仪

d. 迁洛以后时期

墓冢由方演变为圆形,墓室改为单室制,由在墓门雕刻或在墓内随葬武士雕像变为在墓冢前方树立大型武士雕像。地面陵园建筑大体继承中原地区汉晋时期帝陵制度


③东魏帝王陵墓

a. 北朝后期陵墓

帝王陵制上承北魏,下启隋唐,是重要转折期

b.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陵

位于河北磁县沈庄乡前港村,陵垣围墙由河卵石加红土夯筑,沿用北魏族葬习俗,以西陵和元义墓为基点,长辈在前(南),晚辈在后(北),兄弟墓葬自左向右并列


④北齐帝王陵

位于西陵东北高氏茔地


⑤东魏北齐帝陵

a. 北齐王一级墓葬

包括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文昭王高润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库狄迥洛墓

b. 东魏、北齐王墓共同点

第一,平面结构为长墓道砖砌单室墓,墓室前方设置石门,墓室内部有壁画

第二,出土大量随葬品,以陶俑数量最多,出土70cm以上见方的大型墓志

c. 东魏、北齐帝陵制度总结

继承前代帝陵制度,墓室结构有所变化

第一,前后甬道差别缩小,形成南北两端以石门隔之

第二,墓室开始满饰壁画

⑥西魏、北周帝王陵

a. 均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土洞墓室,多无封土

b. 墓室多有后室,后龛或侧室,多无地面石刻

随葬品中均有造型风格相同、大小相近的半模陶俑,陶俑种类、组合大体相同


(4)东晋、南朝帝王陵墓

①东晋帝陵概况

三个陵区:鸡笼山阳陵区、钟山龙尾阳陵区、幕府山阳陵区

②富贵山东晋大墓

a. 凿山而筑,有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墓室为长方形券顶

b. 墓室东西壁外有夯土墙加固与支撑,为东晋、南朝大墓常见做法

c. 不起坟,填土使凹陷的墓坑与两边山梁齐平

③南朝帝王陵特点

a. 南朝四代相继而立,后朝多沿用前代制度,帝王陵墓建制方面一脉相承

b. 墓葬地下部分平面呈凸字形,由排水沟、甬道、墓室等几大部分组成

c. 流行双人合葬,均为大型单室券顶结构

d. 墓上建筑有时代特色,主要有神道、神道石刻、墓阙、墓前水塘


2、中原地区墓葬

(1)概述

以河南洛阳墓葬较为集中,最具代表性

(2)曹魏、西晋时期墓葬

①曹魏时期

多有斜坡墓道、甬道、耳室和长方形前室、长方形后室的砖墓,与东汉相比,墓葬结构、随葬器物都有简化趋势

②西晋时期

a. 概述

以洛阳最多;从多室墓向单室墓过渡;出土文物有碑式的石墓志、方形多子桶、翻口罐等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

b. 西晋中型墓

墓室长3米左右,墓道不超过20米,出现室外砌筑护顶拱券和仿木结构,随葬品主要是陶质明器和饮食用具和南方青瓷器,并出现形制较小的墓志

c. 西晋小型墓

基本为浅葬土坑竖穴,少数有葬具,随葬遗物很少

(3)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①概述

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的墓葬形制

②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基本特征

a. 长斜坡墓道土洞墓流行设置生土台阶,大型墓往往带长方形天井

b. 单主室和主室带侧室墓占主流,主室平面均呈四方形,攒尖顶或穹窿顶

c. 封门分砖质和土坯两种

d. 流行多人合葬

e. 随葬流行以牛车、鞍马、侍俑为主的组合形式

f. 陶俑具有时代特征

(4)北魏后期至北齐、北周时期

①墓室形式

a. 砖室墓

北魏及东魏北齐官僚地主习用,数量多,分布广

b. 石室墓

多在山东临淄、济南等丘陵多石地区,是一种区域性墓葬形式

c. 土圹墓

一般由土圹斜坡墓道及墓室组成,不少墓葬甬道及周围带有天井,并有过洞、小龛河屋宇模型等

②墓葬造型

有单室墓、双室墓和多室墓三种形式,平面形状多样

③墓内装饰

变化主要体现在壁画上,北魏平城时期、洛阳时期壁画少见,东魏北齐时期壁画盛行

④墓葬结构

开创隋唐墓葬多天井、多小龛、多屋舍模型葬制的先河;庭院屋宇化倾向得到发展

⑤随葬品

陶俑最多,包括武士、仪仗、男女侍从三大类;墓志定型,方形、上下两块;随葬品罗马金币、金戒指、玻璃器皿等说明与中亚、西亚往来频繁


3、北方地区墓葬

(1)慕容鲜卑墓葬

①辽宁北票最为集中,随葬品有鲜卑步摇冠、汉族轮制陶器、漆器、铜钱等

②基本是土圹石椁木棺墓,墓葬结构和随葬制度反映鲜卑风俗和汉族习俗共同影响

(2)拓跋鲜卑墓葬

①扎赉诺尔墓群概述

a. 土坑竖穴墓,内置桦木棺,仰身直肢葬

b. 多数墓内只葬1人,个别2人,使用动物殉葬

c. 随葬品种类多,骨器居多

②拓跋鲜卑墓葬特征

a. 使用头宽脚窄的墓穴和棺椁下葬死者

b. 部分设有二层台或一侧设龛

c. 使用家畜殉葬

d. 随葬铜釜、铜戒指等具有草原色彩器物,随葬陶器表面往往饰有暗纹

(3)河西魏晋十六国墓

a. 酒泉和嘉峪关多大中型墓、敦煌多中小型墓

b. 墓冢由砾石堆成,大中型墓在洞室内砌砖室


4、东北地区墓葬

(1)魏晋十六国墓葬

a. 以辽阳为中心,以北多砖室墓,辽阳附近多石板墓,旅大地区多小石板墓

b. 大中型石室墓常有彩色壁画

c. 随葬器物多装饰品

①辽阳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

墓葬结构多用石板支砌的平顶多室墓,室内有彩绘壁画,分前后两期

a. 前期:曹魏至西晋时期

无汉墓回廊结构,由夫妻合葬变成家族多人合葬,墓内壁画以墓主人家居宴饮和车马出行为主

b.后期:东晋十六国时期

墓室仍用石板支砌,结构同前期,壁画题材同前期,但着重绘墓主人像,葬具用木棺,随葬器物仍以陶器为主


(2)高句丽墓葬

分布在长白山脉南段以南,以桓仁为中心浑江流域和以集安为中心鸭绿江北岸

①桓仁高句丽墓

大型墓出土遗物很少,中型墓大多未发现随葬品,小型墓无随葬品

②集安高句丽墓

a. 积石墓

包括王室、贵族、平民墓;先后分方丘状、方坛、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

b. 壁画墓

均为王室贵族墓;皆用石材砌筑;墓室有单室、多室之分;壁画反映高句丽贵族生活和社会习俗,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5、新疆地区墓葬

哈拉和卓(高昌城)、雅尔湖(交河城)两处古城郊外保存了大批墓葬

(1)魏晋十六国墓葬

多分布在哈拉和卓、阿斯塔纳两地

①大型墓

前设斜坡墓道,墓道后凿土洞墓室,墓室有方形、方梯形两种,室顶多作盝顶;有木棺;随葬品较早多木器,较晚多陶器,少数墓中有壁画

②小型墓

一般是竖穴土洞墓,个别用棺,一般没有随葬品


(2)车师墓葬

分布雅尔湖一带,多竖穴墓,无葬具,随葬品均为手制陶器,且为实用器;墓制和随葬品彼此差别不大,贫富分化不明显


(3)麴氏高昌墓葬

遍布于哈拉和卓古城和雅尔湖古城郊外

a. 出现家族墓地,大多排列有序,墓群周围有砾石围墙

b. 墓葬形制为方形,无耳室

c. 墓道后常有墓表,记录主人姓名、官职、履历和入葬年月

d. 木棺稀见,出现口含并以波斯银币覆眼的下葬方式

e. 出土不少公私文书


6、南方地区墓葬

(1)概况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不同,分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闽广地区和西南地区;统治阶级标榜门第,聚族而葬的葬俗体现宗族观念,这种墓葬制度表现突出

(2)世家大族墓

①形成原因

a. 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b. 长江中下游作为当时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受门阀制度影响

c. 门阀士族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茔,出现占地广阔的家族墓地

②主要墓群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家族、江苏宜兴周墓墩周处家族、南京北郊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等

③排葬规律

讲究风水,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他族不得侵占,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三种,长者尊者多居右


(3)长江下游地区墓葬——以江苏地区为例

①孙吴西晋时期墓葬

多室墓(数量不多但规模庞大)、单室墓(规模较小,分凸字形、刀形、长方形三类)、双室墓(数量较多,最常见的是吕字形);多采用穹窿顶,有四隅券进式和四边券进式

②东晋时期墓葬

趋于统一,多室墓和双室墓少见,平面凸字形的单室墓为主流;东近中期后穹窿顶基本绝迹,券顶代之

③南朝时期墓葬

凸字形单室墓墓主身份较高,绝大部分有砖砌棺床,墓壁设直棂假窗成为定制;长方形单室墓的墓主身份较低,随葬品少见


(4)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以两湖、江西地区为主

①两湖地区

a. 孙吴西晋时期

双室墓数量较多,常见吕字形;墓葬多为券顶;湖北西晋墓偶然有墓室砌砖柱现象,是六朝南方极具特色的墓葬类型

b. 东晋时期

大量流行凸字形单室墓和长方形单室墓;两长方形单室墓并列的合葬墓常见

c. 南朝时期

继续流行凸字形、长方形和刀形单室墓,砖柱墓更普遍,券顶

②江西地区

a. 孙吴西晋时期

大型多室墓不多,中小型墓流行带短甬道凸字形单室墓和长方形单室墓

b. 东晋时期

用砖柱把墓室隔成双室以至多室的情况仍普遍

c. 南朝时期

仍流行在凸字形和长方形单室墓内加砌砖柱;墓底各部分高低不同,形成多级阶梯状;南朝纪年墓发现增多


(5)闽广地区墓葬

①福建地区墓葬

主要有双室墓和凸字形、刀形、长方形单室墓和砖柱墓五中,皆为券顶

a. 西晋时期

刀形和凸字形单室墓为主

b. 东晋至南朝刘宋时期

甬道完全偏向墓室一侧的刀形单室墓逐渐占主流

c. 南朝中晚期

刀形、凸字形单室墓居多;新出现沿墓壁和转角处砌筑砖柱再于其上起券的砖柱墓,规模大,结构复杂

②两广地区墓葬

主要有多室墓、双室墓和凸字形、刀形、长方形单室墓和砖柱墓等

a. 孙吴、西晋时期

大中型木簪更流行双室墓;中小型墓葬流行凸字形和长方形单室墓

b. 南朝时期

大中型墓有双室墓和多数木,大多内砌砖柱;中小型墓以凸字形、长方形单室墓多见;砖柱墓在广东出现早,西晋已有,广西砖柱墓出现较晚,东晋前未发现

c. 两广地区墓葬共同特色

绝大多数为券顶;墓壁常见凸字形、方形或长方形灯龛;东晋后墓室后部设棺床、棺床前设祭台逐渐增多;东晋特别是南朝,墓底从前至后设多级台阶的做法流行


(6)西南地区墓葬

①土坑墓

主要有贵州,一般为长方形墓穴,坑底后部有棺床,棺床与四壁间有排水沟

②砖室墓

双室墓少见,单室墓有凸字形、长方形和刀形

③石室墓

有长方形和凸字形单室券顶两种

④砖室混筑墓

主体用石材砌筑,只有墓底和局部墓壁、墓顶用砖,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多室墓三垒

⑤崖墓

指垂直于石崖壁面向内开凿墓室的一种特殊墓葬类型;崖墓的衰亡始于蜀汉、西晋,到南朝后期,四川的崖墓已经消失;六朝崖墓多由墓道、墓门、墓室构成,一般前低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