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滢·笔墨千里

 laobing719 2017-11-11

笔 墨 千 里

——说说王滢的山水画

王滢,浙江宁波人, 198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著名书画家楼浩之先生入室弟子、上海美专教授楼辛壶和刘海粟先生的再传弟子。曾得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陆抑非、丁正献、李震坚、吴山明等名家的指授。现任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副秘书长兼宣传处主任,参加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杭州市美术家协会,擅长山水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珠穆朗玛峰,行走的过程有着北坡和南坡,不管此生是任何结局,每个人都为了寻求心中的“太阳”,披荆斩棘,在去珠峰的道路上不断的在攀登。阳光是美好的,生命是美丽的。王滢在前行的路途中见到生命的美德、生活的信仰、为理想直至终生的一批人们。她在作品中便用心灵尝试着创作。

在国画中王滢对虚实的处理很到位,真正做到了虚实相宜。她说,虚实用来表达空间层次,这在西方是很常用的塑造空间的手段。中国画的虚实处理也可以为塑造空间,用以表达画面的距离与前后。中国画在二维平面的纸张上塑造空间,需要墨色表达虚实的对比,没有实就没有虚,没有虚,实即不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读诗写画四十年左右,《富春山居图》一直伴随左右,作为王滢的基本功,不敢遗忘,常常会在节假日约起朋友,时时登临居高观望三江流长,时时驱车沿江徘徊在三江左右,时时租船,或漫游,或穿越在三江中,感受春夏秋冬的晨早夕霞中光和影的瞬息万变。

王滢喜欢游历,她的第一次远行便是长江三峡,瞿塘峡的壮观,水域的威力,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小女生的心。源远流长中,又一次翻过了华山,来到壶口,见到了奔腾而来的黄河,又跑去了贵德,见到了平如镜面,蓝蓝的黄河水。母亲河,课本中的图画,深深刻录在心头。

一个人背起行囊,去到天涯和海角一个人行走五年,从山外走到心里一个人渐远渐近,一次心灵之遐旅

— —王滢

《天和地阳光》

《天和地冰河》

王滢进行过系统的国画学习和研究,国学造诣深厚,这一点在她的画作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收藏家李方说,王滢的国画有风水文化在里面,回味无穷。

王滢的作品不仅仅限于山水画之中,更有体现中国文化人的渊源的梅兰竹菊。

花草千万多,为何偏爱画“梅兰竹菊”?

千百年来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

王滢的作品之所以钟情于“梅兰竹菊”,既是倾慕它们高尚纯洁的气格,同时也是借此来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有时候艺术跟生活特别像,或者说它们实际上就是交织在一起。她对大自然对生活对朋友都充满热情,每一次创作,王滢都会用心去传递她的思想她内心,她的作品里融入并思考了很多关于现实生活的事,她觉得艺术的魅力深度更在这里,这很有意思。王滢她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不仅仅是行万里路,绘万卷图,绘的更是内心更是当下。王滢艺术功底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不愧为是一位江南才女。也愿其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越走越远……

点完赞再走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