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无画处皆成妙境

 琴贵铧 2017-11-11

                                  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浅析

【内容提要】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尤其是山水画,这是一种蕴含在画面中的智慧。从五代和宋元开始了真正的对于意境的探索和发展,直至清代笪重光的山水画论著作中集大成地提出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经典理论。其中的境是一种心境,一种境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关键词】

虚境、实境、虚实相生、意境、气韵

【正文】

(一)  矫然出群得气象—详述笪重光生平和其著作《画筌》

 

笪重光(1623-1692),清代画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江苏丹徒人作。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御史。精古文辞,康熙十一年(1672)尝作《仿元人山水》轴,著录于《虚斋名画录》。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书、画名重一时,书法苏米,笔意超逸,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大家。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着有《书筏》、《画筌》,曲尽精微,有裨后学。工书画,精鉴赏,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书出入苏、米,其纵逸之致,王梦楼最所服。”

 

其最为著名的便是写成了中国画论史上的《画筌》,通篇四千数百言,一气呵成,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不仅对绘画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一本文学性价值很高的作品。《画筌》在前朝历代山水画论的基础上,集大成,拓思路,创新意,铸经典。里面的绝大多数画论思想具有前无来者,后无古人的理论高度。现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评论云:“是篇荟萃历代画论,聚集百家画法,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千锤百炼,字斟句酌,不特诸法俱备,而精微奥妙,不偏不倚,毫无门户之见,堪称艺苑南针,画道宝筏。其为骈句,盖沿袭《山水松石格》、《山水诀》之遗规,可谓后来居上,为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之总结,怕笪氏个人无甚民明耳”。笪重光画论思想中最为闪光的便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意思是说:空境很难得之,只有实在的景物去除了,空灵的景致才能浮现于画面;神妙也不是靠画得来,只有真境隐去,神妙之境才能被感觉的到。当位置安排不和谐时,有画的地方反而是处处皆病;只有当虚实相互生发时,虚处无画之地才是通篇之灵境妙地所在。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

 (二)  虚实相生气韵出—分论虚和实的关系以及意义

虚实的关系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原因。重点阐述“虚”和“实”的本质和二者的关系。

 

“虚”涉及到中国古代各个思想范畴,最初是来源于哲学观和宇宙观的一种术语。庄子云:“若一至。无听之有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者也,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也,心齐也。”虚指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无境的根本体现,无境不是说没有境,而正是这虚境体现出了无境的神秘。也就是气韵,气韵贯穿于画中,在其中游走扩散,这是靠肉眼所不能见的,这种气韵不是说雾霭云层之气,而是整个画面的意境。有虚才能成意境之美,只实不虚为下乘之作。

虚也是说的一种舍弃,只有舍弃有时才能成全一种美,不是非要完整的才是最精彩的。虚既是空,空虚空虚,本是一词。周止庵有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不管是学词还是作画,都是一样的道理,有空则灵,但是一副有意境的画必须是要虚实相生,交相辉映着的。

 

虚实相生最后得出的应是流动着的气韵,而气韵生成的则是意境。气韵生动成妙境。亦是说无画处必有气韵流动。虚而灵,空而妙。老子云:“大象無形,大音希声”、“道, 可道, 非常道”。 道沒有形象, 所以只能通过无形象的地方 (虚境) 去玄想和体会。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中国画的空白像无形的空间, 为有形的万物提供了背景和舞台。“实中虚白处, 不论其大小、長短、宽狭, 要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 不可中断…但所谓气脉上之连贯, 并非将虚白之各个部分都连贯起来, 实中虚白处, 既要气脉连贯, 又要取得龙飞蛇舞之形。”

“实中求虚, 虚中求实; 密中求疏, 疏中求密。”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 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 疏可走马”。疏可走马, 則疏处不是空虚, 一无长物, 还得有景。密不通风, 还得有立锥之地, 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在国画中,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计白当黑”。古人在构思经营一幅画时,空白处的形体的安排和布置往往比对有画处的处理更加的谨慎和留意,因为白色的负形处理的好坏直接能关系到整幅画面的韵律和节奏,是否能有无画处妙境生的关键就在于此。空白处形态饱满,视觉上舒服,则整幅画会显得很有味道,这就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空白是为了多, 为了够, 为了满足。只有空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 才显得含蓄, 才能使观察者以想像力去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 节奏一停, 意味无穷。

 

(三)  意境悠远妙境得——论述虚实与意境的关系及其意义

 

《画筌》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绘画意境论,其关于实境、真境、妙境、神境之论颇有新意,对创造意境过程中的心理、感情体验,捕捉、促生灵感,以及精神状态与艺术手段的诸多辨证 关系,颇具美学意义。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千百年来一直探索和表现的一种境界。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曾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在画面的空白之处,实际上蕴含着无数的意境,有时人们可以从空白处读到不同的东西,那是让人发挥想象的一个太虚空间,在那里根据读者的不同年龄、生活环境、知识经历就产生了无数种不同的意境,在那片空灵虚无的境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于无尽的太虚,可以遨游至九霄云上,也可以入瑶池仙境。意境不只是画家留出了空白之处就能让读者体会的到,必须是要有共鸣有同感,在把山川草木用笔墨氤氲表现于纸上的时候,就有一种自始至终存在于心的意境和气韵生发了。 

 

虚实相生就是意境产生的必要因素。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画面元素,称为 “实境 ”;另外是 “超以象外 ”的较虚的构成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和深化,是人们感受到了实境所不能带来的画面的震撼和创作过程中的感情、体验,似是能够置身虚境之中,行走于画面空白之处,寻找这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地。山水画最初在五代荆浩提出的意义就是“畅神”、“怡情”,只有在画面中有可以让人想象和畅游的一片太虚幻境,才能真正的达到“澄怀味象”、“得意忘象”。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所能够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审美效果,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体会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意境生。

 

“生命律动 ”,即是气韵生动,气韵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形成了画面的特的生命力,然后有虚有实,赋予生命以律动和活力。把宇宙境界中的元气与艺术意境中气韵看作为是相通相连的。画家借助自己手中的画笔,用氤氲的笔墨,绘出眼中之宇宙境界,表达出心中之生命意境。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所以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意境的体现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欣赏者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从笪重光的《楚江烟雨图》中可见一斑。《楚江烟雨图》,水墨纸本,纵75.5厘米,横27.5厘米。图上题曰:“一峰西去一峰南,谁写青山作画看,最是断云烟雨后,人家都在墨痕间。此画仿米家山水,冈峦出没,林木隐见,时在烟雨朦胧中。其墨法淋漓酣畅,五彩俱呈,画面中部的浓淡水墨大横点,接连成片,构成其烟容雨态,千形万状,而左下部的细劲芦草,皆以中锋为之,坚劲绵密,生趣盈然,与飘渺烟云,相得益彰。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

【结论】
笪重光的山水画理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画论史上的一条经典,虚与实相生相合,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当它们达到最佳和谐的状态的时候,在画面中空的地方就是整幅画意境的凸显之处,是一种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境界,空灵造就的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