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初年,河南省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不准(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打开古墓之后才发现,没有期待中的金银财宝,有的只是满地的竹简,等到村民发现了被打开的古墓和竹简之后便报告了官府,官府将这些竹简用了几个大车运到了当时的京师洛阳。晋武帝便让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整理出来的书便被称为《竹书纪年》。 晋武帝司马炎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但是后人们发现,《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一些说法跟我们平常当中的认知不太一样。 竹书纪年 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但是到了《竹书纪年》中却成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致意思就是:舜把尧囚禁起来,取代了他的位置,然后把他的儿子丹朱也囚禁了起来,不让他们父子相见。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诸如此类和《史记》中记载不一致的地方还有很多。 帝舜 不过,《竹书纪年》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亡佚了,现存的版本大都是从其他书中辑录出来的。它的说法对于古代汉儒体系实在是太异类了,可以说其中的一些说法已经冲破了古代儒家的历史体系。究其缘由估计就是当时的三晋之地受儒家影响较小,其学术也会有着不同的“历史观”,因为战国的游士谈说学术往往求证之于古,既然学术不同,对历史的认知与见解甚至可能是所见的流传也有不同。韩非子可能就是受到影响的一位,他在《韩非子》中就有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着也。“的说法。 韩非子 借用吕思勉先生对尧舜禅让等的一话:“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所以儒家是这样说法,别一家却并不是这样说法。”至于哪种说法是真实的,现在谁也说不上来,只能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