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广丰】周仁杰:渐渐消失的小巷

 maofs 2017-11-11



渐渐消失的小巷


文/周仁杰



        家乡的巨变有时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久前,我登上了家乡一座名叫“屏风山”的顶上,看到山前一片密密麻麻崭新耀眼的楼房,从山脚一直铺到穷目难及的远方。除了流淌的丰溪河尚存一丝缝隙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一处可以落脚的空间。儿时在屏风山顶看到的四面田野包围着的像小岛一样的县城轮廓,已经没有一点痕迹。在惊讶家乡巨变的感慨中,我却莫名其妙的萌发了荒唐的担忧: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拥挤不堪的城里,还能保留住小时候常走过的僻静安宁的小巷吗?



        家乡的发展是令人欣喜且振奋人心的,但,总是与遗憾交结。记得还是屁孩时,中大街曾有座独具风格的万寿宫。宫阁廊坊横跨在街道两边楼房上,阁楼矗立街心处。站在廊桥上可俯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阁楼,南可眼穿南大街望到南门城墙头,北可目透大井头视见县政府大楼。这么一座极具价值的万寿宫却因家乡建设首座国营百货商场而化为乌有。还有南大街上的关帝庙不知什么原因被拆掉了,只记得庙内栩栩如生的关老爷手握长柄大刀,威风凛凛,足足比其他鬼神塑像高出半个身子。至于南门城墙什么时候被夷为平地的已记不清晰,只记得城墙全是整齐划一的长条石块彻成,拱形的城门又宽又高又深。小时候常常与小伙伴在城墙上追逐,常常穿梭南城门去河边玩耍。按照现在的观念,这三处足以成为古迹保存。



        今天,为了寻找小时候走过的小巷,我不得不冒着小雨前行。

        这条名叫“百板桥”的小巷,因小巷路面铺垫着百块长条大石板而得名,是我小时候经常走过的。雨中的小巷尤其清静,小巷中的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光滑发亮,似乎让我照见了小时候的影子――

        每逢农历三六九,是县城的赶集日,上学的大街常常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我只有沿着小巷走到学校才方便。小巷深处有最痛爱我的舅舅的家院,每次放学路过,只要被舅舅看见,非留下吃饭不可。留在舅舅家吃饭于我是很乐意的,尤其是喜欢吃舅妈烧得的一手好菜。印象再深不过的是一道生煎藕片。薄薄的藕片糊满番薯粉,放在油锅上两面煎成黄晶晶的,油光发亮,晶莹剔透,漂亮似同黄玉镶嵌,让你不忍心入口咬碎。一入嘴,却是如此爽口。外嫩里脆,皮酥内滑,清香淡雅,沁人心脾。舅舅的关爱,舅妈做的一手好饭菜是我对小巷最温馨的记忆。



         雨还在不停地下。这条名叫“天宫基”的小巷,曾因小巷深处有一“天宫庙”而得名。如今巷头被临街大厦掐掉,巷尾耸立起高端楼盘,巷中两边低矮的瓦房在林立的高楼大夏之间显得格外疲惫。留下的巷子犹如瘦成骷髅的老头,倦乏地等待拆迁。幼时曾去过的“天宫庙”早已不知去向,曾受我许愿过的“天宫娘娘”也不知今安何方?

        雨渐渐地停了。当我走进“湖沿弄”时,顿时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我小时候就住在湖沿弄的“王家行”大院内。院子由三个天井、两个大厅、四周几十间厢房组成。院内十几户人家,家家的厨房都搭在屋檐下,一家挨着一家,中午各家吃什么菜都能在飘香的气味中闻出。谁家炒辣椒呛人,会引起一大片喷嚏声和责骂声。炒辣椒的东家不怕被骂,反倒眯着被呛出泪水的眼睛满脸堆笑。炎炎夏日,大街上热得灼人,院内则是一片清凉和静谧。老人在躺椅上悠哉悠哉,一脸安然。少妇或为家人纳着厚厚的鞋底,一针一线扎紧厚实的岁月;或编织毛衣,用各色毛线织绘出淡雅的生活。我的小伙伴,最喜爱打乒乓球。将小院房门板卸下,搭在两张长凳子上,当中搁置一根木棍,便是一张简易的乒乓球桌。院内女孩子或在大厅踢毽子,或在一旁跳橡皮筋……小巷中安祥的院子,院子里淳朴的生活,是留在我脑海里一幅抹不去的画卷。



        如今走进“王家行”大院时,物是人非,老的邻居早已搬走光了,新入住的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家属。再也看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想想这些老邻居搬到新楼房住的兹味一定和我在他乡一样:同住一栋楼,从不串门走;相见不相识,常念邻里愁。

        我退出院子,继续在雨后的巷中行走。

        湖沿弄是一条深邃的巷子,雨后空气格外清新,拂面的微风,翠绿的苔藓,闲飞的蜻蜓,还有头顶上一线湛蓝的天空。此景与童年时一模一样。仿佛有意让你回味孩时情景:小伙伴在巷中奔跑嬉闹,见停留在石板上的水洼,故意用赤脚将水往同伴身上溅射,然后哈哈大笑,一路追打。每逢节假日,玩捉迷藏,玩打鬼子,玩老鹰抓小鸡……整条巷子便是我们的游乐场。“叮哒叮,哒叮哒……”每每听到这声音,全巷的小伙伴会兴奋异常,一溜烟全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平日积攒的牙膏皮、小铜板、废器皿,朝挑着麦芽糖的大伯走去。大伯会用“哒叮”板敲下的几块麦芽糖,与我们以糖易物。我们如同一群小馋猫边走,边舔,边憨笑,边追逐……那时的甜美和欢乐,像风一样飘满整条小巷。



        家乡这种巷连院、院通巷、巷中有巷的城区格局,据说最早在明成化年间就已形成,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后经不断扩建,逐渐演变成了赣东北数一数二的县城规模。

        改革开放后,家乡建设一日千里,城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棚户区改造进程的加快,许多小巷已改建成新的大道,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小巷屈指可数。小巷的消失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怀旧情结的无奈。站在唯一尚存比较完整的小巷中,我浮想联翩,如同戴望舒的诗《雨巷》中的迷惘伤感一样,担忧总有一天,城里再也没有一条清宁的小巷,再也没有一个温馨的大院,连同小巷一起消失的还有那安静又简朴的故事,连同院子一起消失的还有那纯真又愉悦的笑声。



上 饶 市 广 丰 区 融 媒 体 中 心

融  合  广  丰  全  媒  体

邮箱: gfrmtzx@163.com

长按关注微讯广丰

审核:夏广凯   编辑:周柔奎

中 共 上 饶 市 广 丰 区 委 宣 传 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