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第四届战略传播与公共关系工作坊于2017年10月28日、29日与第十届PRAD国际学术论坛、第二届PRSC学术年同步进行,共分四场。28日下午为第一场,主题为“SSCI论文发表分享会”, 各位嘉宾首先依次分享了自己对于SSCI论文发表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这次论坛的发言嘉宾有: 国际学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联合主编Maureen Taylor教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主编Ansgar Zerfass教授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海容教授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周树华教授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副主编姚正宇副教授 来自新西兰梅西大学的洪君如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SSCI论文发表分享会参与嘉宾 Ansgar Zerfass教授介绍了《国际新闻战略传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的基本情况。该刊每年出版刊五期,论文接受率大概为20%。在谈及自己对投稿论文的期望时,他指出,希望论文能够关注如何利用传播来帮助组织,并促进建构新的理论。此外,他还强调论文一定要考虑期刊读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构思。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主编Ansgar Zerfass教授发言 Maureen Taylor教授在介绍期刊时谈到,Public Relations Review是公关学界历史最悠久、论文刊载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她每年会收到许多投稿论文,在筛选时主要关注以下4个条件:论文是否跟PR有关;论文是否有利于建立公关理论;论文是否引用了公关方面的文章;论文是否可以延伸现有的理论。Maureen Taylor对论文投稿者给出的建议是,在构思论文时,有三个理论贡献的策略可以考虑:拓宽、深化或挑战前人的理论。 Public Relations Review联合主编Maureen Taylor教授发言 作为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副主编,姚正宇副教授介绍,该期刊主要以计算机媒介传播为话题,每年接收论文约800多份,接受率约为5%。他强调要重视期刊本身的理念并研究其以前做过的主题。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副主编姚正宇副教授发言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周树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在香港发行的知名华人传播刊物《传播与社会学刊》。他指出,该杂志所看重的条件主要包括:论文是否具有发表潜力、论文是否有理论支撑或提出了新的理论、是否具有理论贡献、研究方法是否扎实以及论文是否严谨。 《传播与社会学刊》编委周树华教授发言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海容教授针对论文发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提议多看期刊过去三年收录的文章并学习前人的研究。在问题维度上,他说,论文提出的问题要新,论文解释的现象要有社会意义。在方法维度上,他提倡进行方法创新。在他看来,论文理论维度分三个层次:理论正确与否,理论是过时的还是对已有理论有弥补,论文是否能够提出新的发现或解释。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海容教授发言 主持人问答 主持人洪君如副教授向各位嘉宾提出了两个学者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亚洲学者的论文有哪些常见的错误?对于亚洲学者发表论文有什么建议?各位嘉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Ansgar Zerfass教授认为,亚洲学者论文主要存在论文定位、语言、风格和质量问题。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论文要确定好的定位,思考如何才能被广泛引用需要花功夫;其次,英文表达关系到语言理解,“Only professional English can make sense”,所以,在投稿时聘请专业人员润色语言很有必要;最后,写作风格一定要严谨,数据的正确性关乎质量,严谨的表述才能让人放心。 Maurenn Taylor认为,要好好利用所投杂志的guideline,才能让论文符合期刊要求的主题,减少被拒的可能性;其次,论文选题方向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姚正宇副教授认为,语言和格式问题十分突出。在语言上,表达和想法更为重要。他建议大家可以试图去找到一本自己读起来最舒服的期刊,坚持阅读,找到自己的风格与定位。他还强调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投稿。 周树华教授则指出,许多论文的选题过大,在他看来大的选题不一定最好,最重要的是看做的研究有没有意义。因此,他建议以小见大,做出有意义的研究。 SSCI论文发表分享会现场 观众互动 ![]() 回答完主持人的提问,各位嘉宾和观众进行了亲切互动。 01 一位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同学提问:“青年学者在有限时间内,面对发表的学术压力,应该如何平衡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Maurenn Taylor认为,学者可以尝试找到和自己互补的同伴,拓展个人关系和眼界,“Don’t be alone!” .Ansgar Zerfass则提出,投稿不一定只限定在一家,每本杂志自身也在变化,学会找不同的角度并根据自己的水平投稿很重要。姚正宇副教授的观点和Maurenn Taylor有不谋而合:“Keep working! And co-work and enthusiasm also matter a lot.” 李海荣教授用生动的比喻回答“这就好比老鼠打洞,不要总在一个地方死磕。根据自身情况,一年有两个左右focus,然后让下深挖。”此外,李海荣教授还提出,研究者们尤其是associate professor不仅需要能与他人“合唱”(合作做研究),还应当学会“独唱”(独自做研究),“Try to show your own talent!” 随后,李海容教授谦虚地代表亚洲学者向其他主编提问道:“多年以前,我们很多论文被拒都是因为数据来源于亚洲某个国家或地区,比如中国、泰国,对此,杂志往往会认为该论文研究价值不大。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下,SSCI杂志对论文的数据来源还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Maureen Taylor说到,当她面对这样的论文时,往往会找和作者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审稿,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会更好地理解论文。Ansgar Zerfass回答说,论文作者得让杂志主编了解其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需要考察的。 02 与会的一位青年老师问道:“投稿被拒后接下来该怎么办?可以马上投去别的期刊继续尝试吗?” 周树华教授回应道:“其实杂志拒绝的论文分为三六九等,理由是不一样的,当大家收到拒绝信时,不妨结合邮件多花点时间去思考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Maurenn Taylor给出了类似的建议:“Read the advice first and think about how to be better.” 分享会在嘉宾与听众的互动中完美落幕,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分享会为学者、嘉宾搭建了一个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分享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让多元思想互相碰撞,给与会者们以启迪,帮助大家积累学术发表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