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华理65年的底蕴

 scipli 2017-11-12
从华东化工学院到上海化工学院再如今的华东理工大学,从1952年到2017年,华理已经度过了65载春华秋实。
  今天小布和大家一起,重温华理这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华东理工大学校史
  60余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8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是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单科性化工院校。10月25日,学校在江湾平昌街举办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张江树成为首任院长。
  建校伊始,学校设3个系,5个专业。另有食盐电解、玻璃、硫酸、工业分析、皮革5个专修科,1953年起停办。
  1953、1954年,山东工学院化工系、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相继调整并入该校。
  1953年,学校首创了国内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本科专业。
  1954年,学校搬迁至梅陇新校区,门牌号为梅陇路130号。
  1954年底,国家为培养抗生素生产制造的专门人才,决定将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设在华东化工学院,并调配卫生部、轻工业部等相关专家前去支援教学工作。1955年秋,国内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如期在华东化工学院创建。
  1956年,学校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1957年,学校首创化学工程学本科专业,开新中国化学工程学高端人才培养之先河。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2年起,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菁染料、塑料、物化工程、化学工程4个研究室,承担起国家、地方、行业许多科研攻关项目,成为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中坚。如新型增感染料被应用于国产首部彩色电影《女篮五号》的胶片拷贝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发展核工业、感光胶片制造和电影业,以及科学化保护粮食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1月,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自贡建设西南分院。
  1972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1979年,分院停办,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
  1978年,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学校共有12个科研项目、50多位教师受到表彰和奖励。
  1981年11月,学校首批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相继新增了科技英语、计算机软件、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工业造型设计和马列主义基础等专业,理工结合、多科性的目标初步实现。
  1993年2月,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2001年,学校成为被首批认定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6所高校之一。
  2008年,“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列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
  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3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资料: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