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董教父」盧芹齋的多面人生

 七彩阳光3109 2017-11-13

距巴黎凱旋門一公里有餘坐落著一座傳統中式建築,這也是巴黎唯一一座中式建築。這座建築名叫彤閣,法國媒體稱之為盧氏塔。它有著堪稱傳奇的歷史,而它的背後,是一位更為傳奇的古董教父——盧芹齋。


法國巴黎彤閣

 

盧芹齋是誰?他是儒商?還是文物販子?是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正是這一連串的問題塑造了盧芹齋傳奇的一生。


盧芹齋

 

盧芹齋1880年出生於浙江湖州盧家渡。初名「煥文」,後改作「芹齋」。盧芹齋曾反覆對外宣稱「我和張靜江是在大清國駐巴黎的大使館初見的。」但文博專家羅拉近年所著的《盧芹齋傳》卻揭示了他與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相識的真實情況。據《盧芹齋傳》所述,盧芹齋幼年失怙,起先被寄養於遠房的堂叔家,後入南潯張家成為家僕。而張家大少爺正是後來被稱作「民國導師」的張靜江。

 

盧芹齋似乎並不希望自己成為白手起家的勵志典型。相反地,他一直對自己的出身諱莫如深。據悉,當先天殘疾的張靜江一瘸一拐地打網球時,僕人盧芹齋常於遠處觀望,傾羨不已。而他發跡後最愛的運動,恰恰是打網球。


盧吳古玩公司

 

1902年,張靜江出任清政府駐法國商務參贊,自然將能幹的僕人盧芹齋帶在身邊。張靜江於法國巴黎開設「通運」公司,售賣中國的瓷器、字畫等。盧芹齋則從古董店學徒開始,了解、學習古董店的各項業務。不同的出生際遇決定了張、盧二人不同的人生抱負。張靜江志在報國,「通運」公司的收入悉數用於支持辛亥革命,其視野從一開始就不在這一盤生意上。但盧芹齋不同,他的能力獲得老闆的賞識,得以出任掌舖,使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尊重。辛亥革命爆發後,張靜江回國支持革命,「通運」公司結業。盧芹齋則與另一大古玩商吳啟週聯手,開辦了自己的古董公司——「盧吳公司」。

 

二十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國內時局動蕩,沒落貴族變賣家產,新興權貴、商人大肆收購,加上海外市場對中國藝術品的強勁需求,造成了歷史上中國文物第一次大規模的轉手。盧芹齋憑藉著自己在海內外的人脈,以及自己對中國文物價值的認識,遵循市場規律,積極迎合歐美人的不同審美趣味,一手打造起一個橫跨歐美的古董帝國。

 

盧芹齋能夠便利地出口文物,得益於他與張靜江的特殊關係,以及蔣介石對張靜江的敬重。憑藉這些關係,國民政府對「盧吳」公司向海外販運珍貴文物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據悉,「盧吳」公司從國內運出的珍貴文物達8000多件,有些品種國內已經無存。曾有學者統計,如今散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約一半都是經盧芹齋之手售出。


「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攝於1920年,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博物館

 

最為國人痛恨的當屬他盜運昭陵二駿。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即選定九峻山營造昭陵,並於昭陵最前方東西石室祭壇的兩側摹刻征戰列國的六匹戰馬浮雕,以示後人其統一天下的赫赫戰功。六座浮雕中以「颯露紫」保存最為完整,藝術價值最高,堪稱唐代石刻絕世名品。「颯露紫」、「拳毛騧」兩座被盜墓者砸下後,幾經轉手落入盧芹齋手中,後被其以十二萬五千美元賣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刷新了當時的文物交易紀錄。坊間傳言這次盜墓活動由盧芹齋主導,但盧芹齋則辯稱自己只是從第三方處接手。無論如何,最後是盧芹齋將其賣給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此外,天龍山石窟佛雕的大量流失與破壞,也與盧芹齋的古董生意密切相關。


北齊 北響堂山中窟 彩繪石雕菩薩頭像,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盧芹齋1951年贈



北齊 北響堂山北窟 石雕佛手,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盧芹齋1930年贈

 

但也正是這樣一位許多國人眼中的「賣國賊」,真正確立了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市場中的地位。盧芹齋之前,日本藝術作品是東亞藝術的代表,中國藝術的風采往往被彼時風行的日本文物買賣所掩蓋。白手起家的盧芹齋試著提煉出「中國貨」的價值,並讓收藏界真正認識到其藝術成就,由此將中國藝術品板塊從日本藝術的陰影下獨立出來,使其成為世界藝術市場的重要一支。是他讓世界開始了解真正的中國藝術精品。他還邀請知名學者對文物進行研究,如與伯希和研究出版了古玉圖錄,請褚德彝、伯希和編寫青銅器圖錄等。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相關文物的價值和知名度。


盧芹齋(右)與外國客戶

 

此外,念及初來法國時的艱難生活,盧芹齋叮囑其公司頂層經營的「萬花樓飯店」每天向中國留學生免費提供一頓午飯。二戰爆發後,他又積極投身於救國事業,動員巴黎、紐約公司的全體員工捐款2000法郎。193710月,盧芹齋前往日內瓦參加了當地中華婦女聯合會舉辦的義賣,並提供了9件拍品,義賣收益全部捐給了中國紅十字會用於救助受難者。這一點上,盧芹齋似乎頗有當年張靜江的風骨。上世紀40年代後期,盧芹齋在學者陳夢家的鼓勵下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青銅器「嗣子壺」,還慷慨資助林語堂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凡此種種,使盧芹齋變得更為複雜而多彩。


盧芹齋藏中國古玉及青銅藝術品展覽圖錄



河南洛陽金村出土戰國嗣子壺,盧芹齋於1947年贈予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盧芹齋的一生始終伴隨著這些是是非非。而到了晚年,他也對自己的一生感到矛盾。一方面,他承認自己的行為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另一方面,他又為這些國寶免遭戰禍而感到幸運。他認為眾多國寶珍品,熬不過民國前後四十年的盜鑿販售,終會散佚海外。同時,他又為自己作為舉足輕重的古董商,開拓出中國佛像的國際藝術市場,為中國佛像帶來浩劫而充滿愧疚。他辯稱自己不是歷史的罪人。在他看來,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與其把佛像勉強留在中國,淪為商品,再遭破壞,不如將其送往國外的博物館,充當文化的使者,向更多人介紹中國的藝術。這當然無法洗脫其「賣國賊」的罪名。但不可否認地,這確實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藝術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原屬山西洪洞縣廣勝寺前殿的明代壁畫,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由博物館於1926年從盧芹齋處購得


盧芹齋不會想到自己會在生意的鼎盛時期栽在譚敬的作偽集團手中,其名譽與信用因此遭受重創。此後,新中國建立,文物走私和國際貿易中斷,對其本已慘淡的生意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上世紀50年代初,盧芹齋被迫清貨結業。曾經名噪一時的古董帝國轟然倒塌。1957年盧芹齋病逝,被安葬在巴黎西部的小城鎮古何貝瓦。命運是多麼得諷刺!一心想擠進上層的盧芹齋,最後還是被留在了一座小鎮上。時過境遷,如今人們對盧芹齋的印象早已模糊不清,空留一座彤閣與博物館藏品標籤上的「C. T. Loo」暗示著這位古董教父曾經的存在。

 

盧芹齋是誰?我們說不準。盧芹齋自己也沒有答案。也許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一席話為我們評價盧芹齋提供了一個見解:「綜清末民初鑒藏家,其時其境,與項子京、高士奇、安儀周、梁清標不同。彼則楚弓楚得,此則更有外邦之剽奪。亦有因而流出者,亦有得以保存者,則此時之書畫鑒世故家,功罪各半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