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孙行者苏 2017-11-13
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kommas

2017-3-16 17:0

372 

 2

中医病证医案

1.寒热头痛骨楚(胡天雄医案)

徐鬃,女,26岁,已婚,南大公社同仁三队社员。

主诉:患“疟疾”寒热头痛已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964年除夕饮少量酒后,遂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已服中药十余剂,又吃西药作疟疾治,均未效。

现在症:每日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发时寒从四肢起,寒少热多,热退后口渴饮热,无汗出,如此日二三次,并伴有咳嗽咯稀痰,不呕不苦,二便正常,脉数,左弦右较弱。

辨证:本病寒热头痛,间歇发作,又在高疟地区,颇似疟疾,但一般疟疾不致日发二三次,观其不呕不苦,二便正常,又无传入少阳、阳明征象,实由表邪久羁,失于疏解,而正气尚旺,故能郁久化热而有热多口渴之象,宜疏解表邪为主,兼清郁热。

处方:桂枝越婢汤:桂枝9g,白芍9g,麻黄3g,生石膏15g,甘草3g,姜3片,枣3枚。

效果:二剂痊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


2.寒热头痛,吐痰赭色(俞长荣医案)

王,女,二十岁。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初诊。

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有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黏。

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出,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形体较瘦,神色尚无异常,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病发于暮秋人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

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以散寒疏卫,和营清热。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麻黄二钱,杏仁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二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红枣三枚。

仅服一剂,除因闪伤腰痛宿疾外,诸症悉除。继以自创“忍冬路通汤”专治其腰痛。(《伤寒论汇要分析·太阳病篇》)


3.感冒(邢锡波医案)

许某,男,35岁,工人。

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面红耳赤,脉象紧而数。曾服辛凉解表剂加味银翘散,汗未出,病不解,而寒热加剧。

证属:表邪未解,内有郁热。

治宜:散表邪,宣郁热。

处方:生石膏15g,连翘12g,白芍10g,麻黄8g,生姜6g,甘草6g,桂枝5g。

服药2剂后,遍身蒸蒸汗出,发热恶寒已解,身觉轻松,头已不痛,惟心中仍觉烦热,身倦食少。后以清热和胃疏解之品,连进2剂,诸症霍然而解。(《邢锡波医案集》)


4,类疟(刘渡舟医案)

刘某,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种情况属于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的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3g,桂枝5g,白芍5g,生姜3g,大枣4枚,生石膏6g,炙甘草3g,玉竹3g。

共服二剂,得微汗出而解。(《经方临证指南》)


西医病症医案


1.风湿病(矢数道明医案)

岩某,46岁,女。初诊1985年11月。

1年前,手指、两膝、肩、两踝关节发生肿痛,风湿症反应呈阳性。经激素治疗,有所轻减,但肿痛未能消除。

家人中有患风湿病史者,血压90/60mmHg,体质上属虚证型。因病情并不太重,故按《指掌》所载,投给了薏苡仁汤,但未能奏效。

1986年1月改服桂枝二越婢—汤加术、附(附子5g)后,除月经前或过劳时仍有疼痛外,肿痛明显好转;10月时,好转率达95%左右。

本方的应用目标为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患部热感及口渴等。(《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2.风湿性关节炎(矢数道明医案)

宇某,30岁,女。初诊1972年9月。

5年前患多发性关节风湿症,故未能结婚。体型瘦。主诉为两肩、手指、腕及足等处关节痛,勉强支撑病体坚持工作。脉弱,血压120/80mmHg,腹平坦,无胸胁苦满及抵抗压痛,有便秘症。关节有轻度强直,在风湿症中属轻型者。

最初投给的是薏苡仁汤,但服后未见明显变化;继而改投桂枝二越婢一汤加苓、术、附、大黄0.5g(附子为1g)。服后疼痛有所减轻,乃继续服用3年,经过良好。1975年已能参加国内的短期旅游团,1979年12月,终于在37岁时美满地结了婚并于1980年10月顺利地生一女儿。

产后一度发生过关节痛,但并未恶化,也未妨碍家务活动,目前正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3.胶原病(矢数道明医案)

小某,29岁,女。初诊1974年12月。

本症例为坚持10年服用同一处方的患者。1968年起,全身关节肿痛,风湿症反应(+),1971年发热40℃,全身出疹,有剧烈关节痛,多次住院治疗。经某病院诊断为胶原病,曾服倍他米松每日达16片。

现在营养一般、面色苍白,脉弱,血压100/60mmHg,舌有白苔,轻度口渴感,手足发凉,全身倦怠感严重,有肩凝及腰背痛,躺卧时自己不能翻身。

每日仍服1片倍他米松,满月脸不太明显。初诊时处方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加术、附子(1g)。

本处方之条文中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但《图说东洋医学》中指出,对于体力在中等或稍低下的虚证倾向者,有关节肿痛、全身倦怠、患处有热感,非患处不热,有时反有轻微恶寒的急、慢性类风湿症,常用此方。

服药后,患者感到疼痛减轻,情绪改善,食欲增加,2个月后,体重增加2公斤,而倍他米松用量减到每天半片,病情逐步好转。

其间,方中的附子量始终保持为1g。服药1年后,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因服药后患者感到身心均十分良好,故而继续服用了10年,同时早已停用了激素制剂。到1984年4月时,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家务活动也逐渐能够承担了。(《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