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熬夜等于作死,先作掉的是你的好便便

 小天使_ag 2017-11-13

亲们,周末愉快!我是高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芷源。

最近我连续6天超过12点睡觉,特别是昨天晚上,在外面和友商谈事情一直到凌晨,回到家已经1点多了。今天早上起来,觉得眼睛发涩、皮肤紧绷、脖子僵硬,总之浑身不得劲儿,很不舒服。尤其是这3天,排便是非常不畅、不成形、粘黏、排不净。这可能是今年最糟糕的排便经历了。

上午,我在微信群里一讲我的熬夜感受,得到了几乎所有群友的响应。都说熬夜之后超级难受,但是有的时候却不得不熬。

其实,这也是我的无奈。做营养健康的都知道,夜晚是人体自我修复的阶段,这个时候不休息,会对身体产生很多危害。经常熬夜等于是作死!

一、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已经证明,经常熬夜会使基因突变。

都知道人体是有生物钟,或者说机体组织细胞都是有昼夜节律的。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着3位科学家揭示,人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是由一类叫做“时钟基因”来控制。

这些时钟基因相当于人体最高指挥部的司令官,发号施令,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提醒你,该吃饭了或者该睡觉了。

正常人的生物钟是:到吃饭的点儿了就会饿;到睡觉的点儿了就会困;到起床的点儿了就会清醒。基因指挥着你的身体该怎么做。

但经常熬夜会打乱体内的生物钟,变成这样的:

晚11点钟的时候,时钟基因指挥你睡觉,可你却要坚挺的打麻将K歌打游戏,死活不肯睡。

反复这样一段时间,时钟基因就乱了,也不知该什么时候喊你睡觉了。

于是,它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调整步伐来适应你的节奏。

这个办法就是变异。变异的结果,可能就是你11点想睡觉的时候它3点才想起来喊你。

二、经常熬夜大脑会自己吃自己

其中一位诺奖获得者迈克尔·杨,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于熬夜缺乏睡眠,神经突触细胞被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

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大脑的神经之间由神经突触细胞链接,并传递相互之间的信号。而这些细胞每天都会出现衰亡和再生,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生脑细胞的能力会变弱。

而星形 细胞胶质,就扮演着这些大脑衰亡细胞和其他代谢垃圾的清洁工。

当人熬夜的时候,星形胶质细胞,就会被过多激活。加速吞噬大脑垃圾。到了神经突触细胞来应该休息了,但是由于你熬夜,它们会迷迷糊糊的勉强工作。这个时候,星形胶质细胞就会误把这些神经突触细胞吞噬掉。

神经突触细胞被吞噬后,神经递质减少,导致大脑神经传导变慢、反射时间变长。

虽然神经突触细胞也是可以再生的,但还是难以赶上经常性熬夜被清除掉的速度啊!

持续下去,脑子真的会变笨!

而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是因为脑部的神经突触细胞减少,不能正常传递信息,才会得病!

三、经常熬夜还会让你变肥变丑和生病

先来看一个实验:

诺奖获得者杰弗理·霍尔,将一个管睡觉的变异基因(熬夜的昼夜节律),移植到小白鼠身上。

结果发现,小白鼠拥有这种变异的睡觉基因之后,连带着管吃饭的基因也突变了,变得吃嘛嘛香,于是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也就是说,人体内存在着很多个时钟基因,它们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不同的器官,进而控制着身体什么时间点该干嘛。

它们相互钳制,如果某一环节被打破,它们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其它部位的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麻烦的病痛来了之后,想保持美美的也难啦。

而前段时间,我跟大家分享过一个知识点,就是肥胖跟肠道菌群失衡是有非常大关系的。其实,《call》(就是一个权威学术杂志)上面发表过这样一个最新研究。人体内的微生物菌群也是有昼夜节律的,这个昼夜节律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健康,包括肝脏健康。

今年发表在《科学》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免疫研究所的LoraV.Hooper(罗尔费.厚颇尔)教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打破昼夜节律,会导致肠道菌群中的一种坏细菌变得强大,从而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促进小鼠摄取更多的脂肪酸(我们每日所吃各种食物含油脂的总和),并且储存脂肪。

2004年,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男性连续两晚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的话,体内的瘦素浓度即会下降18%。这足以令机体认为饥荒来临了,并促使身体大量进食,尽快储存脂肪。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熬夜,会让自己的皮肤变得很差,干燥暗沉长痘长斑。

所以,在这里,大家认可我说的吗?经常熬夜等于作死!

其实,最先作掉的是自己的便便。

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被影响,不仅仅是会导致我们过多储存脂肪,变得肥胖。熬夜还会让肠道PH上升,影响肠道有益菌的生存,导致大面积死亡。而有害菌却大量繁殖。

刚开始的时候,我分享了自己这6天连续熬夜的直观感受,其中一点就是大便的变化。这几个月吃益生菌以来,我的大便非常规律,并且成型好排,每次蹲便1分钟搞定。但是这几天,都是久蹲不出,大便不成形,粘黏,恶臭、排不尽感。

就都是因为肠道菌群的变化引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