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阴山说阳明心学:找到“利害点”,就能说服所有人

 秋樾 2017-11-13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站发现了“良知”的神奇威力。公元前250年左右,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an point)发现了“杠杆原理”,于是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

那个支点,倘若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良知,而那根足够长的杠杆就是“行”。不必给我一个支点,因为这个支点与生俱来,剩下的事只是找一根足够长的杠杆,用力压下去就可以撬动天地万物和人情事变。所以,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运用杠杆原理的实例不胜枚举,其创建心学不久后,在贵州龙场就牛刀小试了两次。第一次是撬动了贵州巡抚王质,第二次是撬动了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

贵州巡抚王质属于后反劲型,王阳明来龙场小半年了,他没有动静。可当王阳明在龙场讲起心学,他有了动静。动静是很大的,一批受他指使的亦官亦匪的城管人物来到龙场驿站,作威作势要揍王阳明。王阳明巍然不动,听课的土著们暴跳如雷,情绪转化为行动,把这群人揍了个半死。

王质闻听此事后,七窍生烟,他想调动军队对付王阳明,但又改变了主意。他要亲自去找王阳明,但又改变了主意。最后,他下令给贵州司法部长官毛应奎,要他通知王阳明,这件事的影响极端恶劣,王阳明必须要在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下向他道歉,然后他才可以考虑是否赦免王阳明的罪。

毛应奎了解王质,知道这是廉价自尊下的无理取闹。虽然如此,他权衡了一下,认为王阳明比王质更容易摆平。于是他给王阳明写信,要他对王质走狗被群殴的事向王质道歉,哪怕就是一封道歉信也好。

王阳明让他大失所望,毛应奎接到王阳明的回信。信上说,殴打那群流氓的是当地土著,土著不会无缘故打人,是那群流氓先动手的。即使那群流氓是王质派来的,我没有打他们,所以我和王质之间未产生任何关系。我为何要向他道歉?如果他非揪住这件事不放,那你替我转告他,我在恶劣的龙场什么没有遇到过,几乎一日三死,再大的风暴对我而言也不过是虫豸。他最后说,我虽然是流放官员,不过也应该得到尊重。

据说,王质收到这封并非是给他的信后大为震惊,只好接受了尊严被侵犯的现实。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件事,撬动王质的支点不在王质身上,而在王阳明心中。按他的意思,支点就是人人具有的自尊,王质有错在先,本应该王质向他道歉,但他大人不计小人过。有了这样一个支点,其他的问题,诸如“打人者非我”、“我什么没经历过”也就顺理而来。

王质事件不久,安贵荣事件再来。安贵荣在贵州并非等闲只辈,贵州的驿站就是他祖上奢香夫人为明帝国免费开凿的,所以他的神态里有一种无上荣耀的傲慢。他来见王阳明并不是听心学,按他的思维,王阳明学识渊博,名气逼人,肯定有非凡的智慧。他希望王阳明能为他解惑,这个惑就是:他想减少贵州通往中原的驿站数量。

王阳明劝他别胡思乱想。驿站,尤其贵州境内的驿站是中央政府控制贵州的烽火台,你撤驿站,会给中央政府“弱化中央政府对贵州控制能力”的印象。后果如何,不必我说。

安贵荣急忙派人送来酒肉,说,想不到这深山老林里有如您这样见识非凡的人,让人钦佩,关于裁撤驿站的事,我以后想都不想。

王阳明回答他,我没有这样的力量,我说的这个道理,你心中早已有之。

对于祛除安贵荣欲望的支点,王阳明选择的是其做的利害分析,为何会把支点放在这里,是因为安贵荣要减少驿站数量的目的是少受中央政府的管辖,间接为自己谋取利益。谋取利益的人最怕失去利益,所以只要把支点放在利害关系上就万事大吉了。

度阴山说阳明心学:找到“利害点”,就能说服所有人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谈到苏秦和张仪:

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

度阴山说阳明心学:找到“利害点”,就能说服所有人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超级说客,靠纵横术发迹,名垂千古。王阳明为何要说苏秦和张仪“窥见良知妙用处”呢?原因就是“善揣摸人情,言语上都能切中对方的要害和关键”。这个“要害和关键”就是肯綮,就是阿基米德支点的位置,就是良知所在。

苏秦原本是去说服秦王国灭六国的,结果秦王国对他嗤之以鼻,这让他深感耻辱。他发下重誓,你秦国不灭六国,我就让六国来灭你!于是蜗居在家,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图强研究六国情况,出山后去说服六国联合起来抵抗强秦。

苏秦游说六国的模式被后人总结为“利导法”,这种方法的层次如下: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其实也就是分析利害,划出远景,以利导之,让被说服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说服六国任何一国时,苏秦第一步就分析对方的地理条件、兵力情况、军需物资、国力强弱、周边关系等客观优势,结合君主贤能、士卒英勇等主观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条件。注意结合每一个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有针对性地强调该国特色。总之,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首先强调其优势,以解除他们惧怕强秦的心理压力。然后指出其危机所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合纵战略做好铺垫。再然后替对方谋划,并给出主意,设计摆脱危机的方案(合纵战略)。最后分析利害,以利诱之,以理导之。

实际上,这个“利导法”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利害,就是阿基米德支点。苏秦知道六国任何一国的利害所在,这就是良知的效用。也就是说,苏秦后来成为六国宰相,他其实只做了两件事:第一,找到撬动六国的那个支点(利害);第二,压下杠杆(说话)。

苏秦撬动六国联合起来的支点是利害,他对各个国王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六家联合,即使不能灭掉秦国,至少不会被秦国灭掉。倘若不联合,那肯定会被秦国一一灭掉。

张仪撬动六国分解的支点同样是“利害”,但比苏秦的支点放的更精致。我们可以欣赏他说服魏国投靠秦国的精彩话语:“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韩国都城)到大梁(魏国都城)只有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境,西边跟韩国接境,北边跟赵国接境,东边跟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大王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秦国所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空虚;它的士兵虽多,却容易败逃溃散,不能坚持战斗。如果全部出动魏国的军队,向南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国而加强魏国,亏损楚国而满足秦国,转嫁灾祸,安定国家,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国将派精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想归顺秦国,也不可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