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杀抗联和南京大屠杀中的恶魔之火:二战日军火焰喷射器

 黑猩猩表哥 2017-11-13

一提到日军与火焰喷射器,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美国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相关的电影、游戏中被美军的喷火兵和喷火坦克烤成烤肉,鬼哭狼嚎的日军士兵。

像是这样

或者这样。

但是实际上,日本作为二战期间为数不多可以自主研发兵器的国家,在诸多领域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设计概念。实际上日军才是最早将火焰喷射器应用到太平洋战役中的存在。

日军对于攻坚用的燃烧类器材的研发和使用起步很早,因为比起西方列强,他们接触现代化的大型防御体系攻坚战反倒更早些。日俄战争中日军在203高地前日军损失6万士兵的伤痛是军部所不能承受的 ,因此增加对付永备工事的手段便成了日军急需攻克的一道难题。

为了突破这些坚固的要塞,日军首先尝试了改变战术和进攻方式,其中就包括烟熏火烧。他们将动物的脏器油和煤油混合在一起进行延烧,将高温和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灌入工事和民居,将守军和避难的军民赶出并击毙,日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这般所作所为被视为现代的燃烧类武器和毒气的起源之一。

但在火焰喷射器上,日本军工部门的研发则要相对后知后觉一点。虽然早在干涉西伯利亚时日军就已经对当时才刚刚诞生的火焰喷射器有了接触,并获得了实物,但直到30年代初期这一类武器的研发才有所进展。

从这些年新发掘的史料上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的军事行动,加速了日军火焰喷射器研发。

虽然国民政府放弃了东北,但东北军部分战士和东北人民的自救行动依旧剧烈。在31年11月1日至19日的齐齐哈尔江桥抗战,32年1月的哈尔滨会战,32年2月、4月、8月的多次反攻沈阳作战中,日军都遇到了这样的作战情况——大量缺乏自动武器的抵抗武装盘踞在由堑壕连接的坚固民宅和砖混建筑物中,依托工事节节抗击,极为倔强。只要日军步兵不获得炮兵的支援,就很难对他们的阵地展开压制作战,这迫使日军研究一种可以将敌军步兵从建筑物里赶出来的东西,而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就是这一战场需求所诞生的产物。

根据装备部从战场首收到的反馈,以及从欧美购入的少量新锐喷火器,日军结合本国工业能力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单兵喷火器

这种喷火器重25公斤,装有14升燃料,有效射程28米,最大喷射时间12秒。

客观的说,这种喷火器的结构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它拥有一个巨大地气罐和一个巨大的油罐,中合室在中间,打火器在外面的喷射口上,这使得这一设备相对安全,但是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设备整体重量过大,而且所携带的燃料作战持续时间较短 。

虽然整体上符合日军的作战需求,但是由于喷压不够导致喷射距离相对较短,而且燃烧时间也比同类产品要低,但这并不影响这款武器的实用性,尤其面对缺乏训练的抗日武装,绰绰有余。

在伊春和海伦四周的战斗中,日军首次将火焰喷射器投入作战,不过收效甚微。因为丛林中没有可以依赖的建筑物,抗日军民也就不再像义勇军时代一样采取站桩射击的打法,而且采取散兵战,射程还不及土铳的火焰喷射器很难起到作用。严冬下的东北天寒地冻,寒风呼啸,使得使用火焰喷射器在山林中纵火构建阻塞地带也很困难,而且东北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喷火器对冻土工事的杀伤效果极为有限,风干物燥的条件又使得山林地区使用极易引起大火殃及自己,使得该装备的效果大打折扣。

不过严冬也给了日军的喷火器一些发挥的空间。因为在暴风雪的淫威下,缺乏棉衣的抗联战士们不得不撤进山洞或者其他的半地穴建筑物内进行躲避,而拥有完备防寒衣物的日军通常可以在暴风雪中继续行军。他们经常可以根据叛徒的线报或者脚印发现这些山洞,派出大军将四周的区域围个水泄不通,而后再用喷火器将抵抗者和躲避日军扫荡的平民一起堵在洞穴里,抗联战士身上的棉衣只要沾染到粘稠的燃料就会剧烈燃烧起来,最终被活活烧死,死相极其惨烈。

虽然抗联依旧在艰苦奋战,但在缺乏关内支援的情况下,这些爱国者的结局已经悄然注定了。

由于作战环境的逐步改变,日军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射程威力大的喷火器成了日军急需的装备。很快,在世界各国喷火器日趋向轻量化发展的1935年,极为非主流的九五式重型喷火器诞生了。

这款喷火器重达88千克,包括一个巨大的防弹的,容量达40升的较大储油罐和一个比医用氧气瓶还大的高压气管,需要两名士兵像是抬轿子一样抬着,后面那名还要背负气罐,还需要至少两名士兵背负其他设备并提供掩护。使用时,油罐将会被放在地上,四名士兵彼此配合向敌军阵地喷射燃料,极为麻烦与笨重。

它的喷射距离可以达到45米,但由于一次喷射量过大,最多仅能喷射12秒,更大的油料携带量依旧无法解决火力持续性糟糕的问题。日军在关外使用几次后便浅尝辄止,将之储存起来,不再作为野战武器,“以备攻坚堡垒之用”。

很快,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踏向中原大地。在娘子关作战、淞沪抗战、南京战役中,日军都大量使用了93式和95式火焰喷射器,给只知道据点死守,缺乏机动作战思想的抗日武装以极大杀伤。

尤其在南京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指挥混乱各自为战,但在城区里到东躲西藏的溃兵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困扰。日军最终用93式和95式火焰喷射器对于部分城区进行了焦土化处置,而后又用这些喷火器对于南京大屠杀所产生的尸体进行了处理。这也使得很多原本就难以辨认的尸体更加难以辨认。

日军对于火焰喷射器的使用手段和编组算不得先进。在中国作战期间,喷火兵通常由于加强基层部队,但这种加强比较刚性。通常,喷火兵缺乏步兵的自动武器掩护,由于喷射距离较短,极易突出阵线,成为被集火攻击的目标。但由于中国军队普遍组织度低劣,导致日军的火焰喷射器射手依旧可以在战场上畅通无阻。在40年开始的大规模敌后游击战争中,喷火器也经常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们的死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