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AR-T新策略:纳米颗粒携带CAR载体在体内产生CAR-T细胞

 BioWorld 2017-11-13

CAR-T效果好,潜力巨大,但是流程过于复杂,完整的治疗过程(图1)包括从病人体内单采血浆,流式分选细胞,CAR病毒制备,CAR病毒感染T细胞,CAR-T细胞扩大培养,质检后输回病人体内等几个大步骤,每个大步骤又包含多个小步骤,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等要求也非常高,导致治疗门槛很高。已经上市的CAR-T疗法售价更是堪称天价。

图1--CAR-T治疗的流程

不久前,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发表题为:In situ programming of leukaemia-specific T cells using synthetic DNA nanocarriers 的文章(图2),使用纳米材料将CAR表达质粒包裹后输入小鼠血液中,将小鼠体内的T细胞变成能够杀伤肿瘤的CAR-T细胞。该研究为CAR-T细胞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图2

我们先看结果,首先,在体外细胞实验上,纳米颗粒成功识别、结合在T细胞表面,并进入到T细胞内图3)。

图3-绿色为T细胞,紫色为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进入T细胞后形成的CAR-T细胞,与用慢病毒制备的CAR-T细胞对比,对白血病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相当图4)。

图5-纳米颗粒CAR-T与慢病毒CAR-T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对比

在小鼠体内实验中,将CAR纳米颗粒注射进入小鼠体内,4个小时后可以看到,CAR纳米颗粒结合并进入T细胞图6)。值得注意的是,纳米材料的非特异性结合较强。

图6

真正验证结果的时候来了,Nanoparticlesencoding 194-1BBz CARs iPB7 transposase实验组对肿瘤的控制非常明显,与传统慢病毒制备CAR-T效果相当(图7)。

图7-纳米颗粒CAR-T与慢病毒CAR-T对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效果比较

总结一下实验结果:纳米颗粒制备的CAR-T能够有效的识别与结合T细胞,并能够进入T细胞,进而对肿瘤进行有效的杀伤,其效果与传统使用慢病毒制备的CAR-T效果相当。目前存在的缺陷是非特异性识别率偏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效果相当,而且还存在缺陷,为什么不继续优化传统CAR-T却来折腾纳米CAR-T呢?

因为纳米颗粒CAR-T流程简单啊,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的流程(图8)。下图左为纳米颗粒制备CAR-T治疗的流程,图右为传统慢病毒制备CAR-T治疗的流程。

图8-纳米颗粒制备CAR-T疗法(左)与慢病毒制备CAR-T疗法流程(右)

所以纳米颗粒制备CAR-T的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在流程上简化了很多,必然回带来治疗成本商的大幅下降。这个方法刚刚开始,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未必不能解决。

既然纳米颗粒制备CAR-T这个新方法疗效如此显著,流程又如此简介,那么,这个纳米颗粒又是怎么制作的呢?

纳米颗粒的结构(图9),其表面是一层结合CD3抗体的多聚谷氨酸(PGA),内部由表达CAR的质粒DNA和多聚物组成,PGA-anti-CD3包裹在DNA-多聚物表面。加CD3抗体是因为CD3是T细胞表面的广泛表达的标志物,因此结合CD3抗体可以增强纳米颗粒结合T细胞的特异性。值得一提的是,质粒DNA包括了一个iPB7转座酶质粒,用于将CAR整合进T细胞基因组,从而保证CAR不会随细胞分裂而丢失。

图9-纳米颗粒结构

纳米颗粒的组装方法(图10),首先把结合了核定位信号肽( NLS)和微管相关序列(MTAS)的多聚物polymer与质粒DNA按照质量比例为30:1混合,由于纳米材料带正电荷,而DNA带负电荷,两种材料紧密结合,由于纳米材料远多于DNA,混合物整体带正电。然后加入带负电荷的PGA-anti-CD3,最终就形成了能够原位产生CAR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冻干保存,使用特定的缓冲液溶解后注射进入血液即可。

图10-纳米颗粒的组装方法

纳米颗粒制备CAR-T细胞相比传统CAR-T在流程上大大简化,而且在小鼠水平上的疗效不相上下,如果进一步解决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识别问题,该方法会有更大的前景。该方法为CAR-T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显示跨学科研究的巨大威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