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作诗填词的韵与情

 江山携手 2017-11-13

   韵由情生者,词也。情韵渺渺入道,五律也。
作诗填词,初始以血气为情感,好在真实,弊在浮躁。渐知以物象为情感,好在富丽,弊在空泛。待到以大道为情感,则空灵厚重,无所不有。

汉语的词汇,存在多重内涵与外延。词典的解释是具体的,文字的使用是灵活的。级别最高最为通行的辞书,当属《辞海》。而《辞海》这一级别的训诂阐释,只能是相对最权威的,不能看作是绝对正确的。
在多重定义的情形下,无论是传达或是接收,都不会像密电码一样的一目了然,必须牢牢绑定【惯例】【权威】【客观】,同时动用【经验】【思想】【主观】。

也就是说,使用汉字,必须有自主的觉悟。譬如【韵】【情】【道】等等词语,不可不求甚解,亦不可胶柱鼓瑟。
【韵】字的定义,在网上就可以查阅。而此时此地,我与诸友在谈论它,就没有现成不变的意义可资参考。这就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况味。其实也不是不可以言它一言,只不过言说的后果,是把我和听众,都累死才算完事。在有限的时间生命里,实现无限循环的提问与解答,因此几乎不可能。

当下简而言之,【韵】是什么?韵是声音的姿态。组合的声音,经过节奏旋律的修饰,借助人的听觉,抵达人的心灵,触发心灵储存的感觉经验,因其姿态产生美好的感受,这也是欣赏音乐的一种过程。在宋词乐谱缺失的今天,我们无法真正通过听觉,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阅读成了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式,那么我们只能用人类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通感,来模拟词的韵味。

美好的韵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可能是体现在读者的气血、情绪的律动上面。要么一拍即合,要么引人入胜。这都可以实现一种心灵的快美。

从听众接受的方向说去是这样。从制造声韵的一方说来,作诗填词不会给你丝竹管弦让你吹拉弹唱,作者也只能模拟,将心比心,把感悟感动程式化。这也就是我私下里认可的【韵由情生】。重点不在于它如何生成,而在于作者必须重视那个【程式】。这个程式,就是诗词所有的要求。表述可以具体,但是无法全面,所以就使用了【程式】这个词语,再用【所有的要求】来周全它。让它最大限度不违背逻辑,虽然逻辑在此几乎无用武之地。

诗词歌赋,何处无情韵?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各个事物之中,应该还有本质、主旨、重点等侧重的不同。
在我的感觉中,词,就像被一位好妈妈宠爱着的孩子,纯真善良,但是会偏于浪漫率直温柔细腻,甚至还有一点点的恣肆,气血的催动下还可以不讲道理。

诗就像被一位好父亲监管的孩子,感情世界也是自由奔放的,但是内心的是非太过分明,遇事总会三思而行,不肯逾越道理的雷池半步。同样使用诗词去倾诉,诗格外注重身份、地步、分寸。

那么在这样的比拟之下,在我眼中的五律,是什么情况呢?应该是培养教导了前面的好妈妈好父亲的父亲。其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任何的神圣,任何的宗教,都只是他的朋友,而非君父。他的思想更为博大恢弘,眼界更为辽阔微茫。应该是【横绝太空】的意象。作五律,该有这样的气概,以及责任心。守着这样的身份,就会引导自己去达成情与理的至真至美,实现真正的大智慧。

诗词要表达的不是理而是情。理负责标志情的级别。

以血气为情感,就像那个孩子,而且多了几分任性,完全把自己的感觉,当做人类的感情。因此容易出现偏执、狂热,甚至迷惑。自顾自的表达,难以与外部世界沟通。体现在作品上,不解释谁也不懂,解释了人也不懂。其好处在于真实,却也难免浮躁的弊病。

以物象为情感,是前者的进步。意识到弊病之后加以修正,碰壁之后对自我的怀疑,导致了对外物的依赖与盲从。体现在诗词作品上,就是对景物、典故,或者简单罗列,或者复杂堆砌,诗意不多,眩惑读者,自己罕有所得。形式上虽然注重了外部世界,实质上与真正的天人往来,还隔着一层。毕竟知识含量增大,多识虫鱼草木之名,文笔富丽,也是好处。当中若多见其对古人以及权威的依傍,固然拘谨,也是诗道之正途。倘若矫枉过正,包罗虽大,非真花真叶,主旨混沌,下笔千言不着边际,终究难免空泛。

以大道为情感,就是对巅峰哲学的接触、学习、领会、体验、习惯的结果。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伟大诗人汲汲以求的无量善果。在这个境地,作者对自我与世界,艺术与哲学,天理与人心,渐渐有所了解,知道应该在更大的范畴之内把握文字,自主追求众美的集合,傲立于诸理源头,体验并表述至高无上的诗意。这样的文字,就可以实现伟大的唯心者所渴望的智慧胜境,作诗填词,空灵厚重,文明所积淀的一应好处,无所不有。这才是真诗人的境界,古人也未必都能做到,因此正是我辈的用力之处。
------------------------------------------------------------------------------------------------
关于诗词风格异同


诗未必不可以旖旎,词未必不可以典重。古人所称【风韵朗畅】,大略也是说内容合乎体裁。确认体裁,就不得不考虑各自的特点。往往在重要仪式上,肃穆氛围造成的巨大压力之下,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心里,很容易就达成辩证统一。肃穆使人心正,如此而已。
--------------------------------------------------------------------------------------------------
关于诗与音乐


一切声音,可能是无针对性的客观的存在。
而一切情韵,必是为心与耳而存在。表达就要考虑接受。
高大深远与明白晓畅,对立统一。因此读者群类,存在着被选择的可能性。这就是【针对性】。
评论者往往凭借经验,把自己设成多个群类中的个体,对作品加以体察。
高手,无论作者读者,都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广大精微。
诗词语言不在于生熟小大,都在于作者自己懂与不懂。
懂,大概也是【完全了解】的意思吧。
能驾驭更多的概念、意象、情理,这样大的集合体,清晰准确表达主题,这本身已经不仅仅是能力了,这是很高的人类智慧。
--------------------------------------------------------------------------------------------------
关于【血气为情感、物象为情感、大道为情感】的三个阶段


透过水面的波动看到涟漪之美,这是一步。
看到【水面有几圈波纹】,这是用眼。【波纹真美】,这是用心。催动现象到达内心的力,是感。感受就是感而受之。
透过美感,看到动心的涟漪发生之时的震颤,因而推想天地自然的种种因果关联,这又是一步。这一步是什么?这一步就是对现象的追踪分析理解。
波纹是【果】,产生波纹必有原因。
感受结果(现象)的美好,这是诗意的一半,这时候更倾向于感性。
进而去感受(带着疑问而主观努力)事物的【因】,这是诗意的另一半,这时候更倾向于理性。这个心理活动本身就是理性的。
对现象的追踪分析,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情感当中,或多或少,都含有理性。理性当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情感。
哪有孤立存在的理性?哪有孤立存在的感性?谁把你的情与理给分开了吗?
动用情感完成对意象本源的探索,这是诗歌的最大要求啊!
木有纹兮玉有理。纹理纹理,说的都是事物本身的结构关联。看得清,你就是有。没看清而使用就是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