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佛山祖庙:引入社工机构政府购买服务
2017-11-13 | 阅:  转:  |  分享 
  
引入社工机构政府购买服务

字号



今年4月底,香港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的6位专家来到祖庙街道居家养老中心。这些专家是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发展顾问,但看到祖庙街道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他们感叹:“祖庙街道出这些钱就可以办成这样,经验值得总结。”事实上,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工机构,祖庙街道以“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创新形式,政府每年仅仅出资23万元,就办成了一些地方每年需要支付200多万元才能办成的事。

引入社工机构

与其他地区的养老模式不同,祖庙街道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多种方式,向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日间托老、送餐上门等多项服务,为解决独居和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以新星分中心为例,其公办民营的性质体现在,整个新星分中心精致用心的装修是政府进行设计、采购的,投入450多万元先行将配套完善,并将每一层的项目功能定位设计好后,再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祖庙街道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向社会招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引导社会组织进入这个平台。”最终,广州馨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标并签订了两年的服务合同。招标公告显示,政府出资费用为每年23万元。

该负责人介绍说,事实上,在广州、深圳等地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模式,大多是采用政府包揽的形式,包括社工每月工资、服务中心的水电费、运营费等均需要政府投入和支持,社工机构的生存可谓压力并不大。

但进驻新星分中心接下来的两年中,广州馨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合同实现既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多少位老人、其中特殊群体需要达到多少等等均需要履行合同规定。“政府出资23万元,社工机构严格按照服务合同履行服务承诺。这样的设计是有竞争性的,也尝试打破以后一旦政府不养活,社工机构就难以长久生存的问题。”陈卫红介绍说。

记者昨天看到,有几位老人正在社工师的带领下,尝试国际先进的“沙盘游戏”进行心理释放调节。广州馨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广州市优秀义工赵娟告诉记者:“8位来自广州的专业社工常驻在佛山,运用社工服务的专业理念和模式,不仅仅为社区老人,还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

为禅城区老人耳熟能详的呼援服务系统安颐通平安钟服务,则是祖庙街道在“民间组织投资运营、民政部门监督指导、街道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下建设起来的。

作为禅城区推行平安钟的首个试点,2008年,安颐通平安钟系统由深圳一家公司投入300多万元进行先期建设,而政府提供的“公助”形式则比较特殊,“我们没有选择一次性为机构拨款多少钱,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安颐通平安钟的发展。”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地方是通过政府上马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但由政府投入运作却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由企业投入、民办公助形式顺利推动的平安钟服务发展到今天,已经安装安颐通平安钟的老人达到2497人,求助老人达到了27536人次,其中有118位老人在突发疾病或者火险时获得了及时的救助,平安钟的用户范围也早已经突破了禅城区的范围,延伸到顺德区、三水区和南海区。

确切地说,民办公助的“助”就体现在政府购买服务上。最初,按照佛山市的相关规定,“两类九种人群”可以享受免费服务,但是经过统计,全街道符合这类政策的只有200多人,2010年,祖庙街道率先将可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人群进行扩大覆盖面,“四类十五种”老人均可以享受。

现在,如果有老人需要申请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其程序已经形成固定机制。简单来讲,老人或子女只需要到所在的街道村居委会填写相关表格,由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的5—7人评估小组进行上门综合评估,会结合老人的需要列出助老方案。每个月需要几次的上门医疗服务、大概的服务项目、内容和费用等指令会发送到社区医院,是否需要按照安颐通平安钟、是否需要送餐服务、是否需要上门的居家照料等等。作为街道一方则每月进行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抽查和回访。

另一方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全街道目前享受生活照料、康复理疗、上门巡诊、长者配餐、日间托养以及平安钟服务的老人有2198人。在居家养老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上,安颐通平安钟的安装和每月的服务费20元,在册的三无孤老等200多人享受每月的送餐上门服务,每天4元的送餐费由政府资助。此外,日间托老还设定了20—300元不等的服务标准,超出部分由个人自行负担;上门医疗服务方面,由政府购买的主要是诊疗费而不包括医药费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中,政府购买服务的有483人,自费服务的有1715人。



献花(0)
+1
(本文系San乐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