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由福州上街获元末明初超大寿山旂山红石砚。归而洗磨,方显细润似婴肤,未敢尽去墨痕,恐伤古韵。中华祖地,文风盛处,皆产砚,而八闽亦无逊色。如闽北之凤硃、闽西之青石,俱不让端、歙之专美,而各类寿山石制品,非他乡可匹也。” ——甲午十一月初三日记于省堂
元末明初寿山旂山红石砚
唐末五代时期寿山石旗降紫箕形砚
此为今所见最早用福建寿山石制砚之实物。建瓯出土,同出有青瓷军持及大罐、碗、浅盏等。武夷山吴氏文岩相赠,愚持之寝。第二日去别地,忽记起而忘其处,嘱友寻亦未获。逾岁复卧当年寝处,探床垫与墙间隙,蛛尘满缠,而斯石犹在。
明艾叶绿冻石小圆砚
其材质较寿山他坑略硬,色深碧,有黄皮,可知本为卵形籽石,古人惜材多随形治之。
明后期寿山大山冻石小眉砚
眉砚非传为妇人画眉之用,实乃古士子读书句点及硃批之用,要在轻便随行,故小巧如斯,亦见古人用心用功处。 印砚同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可以把一方砚台看成放大的印章。 砚在宋朝就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产生了无数狂热的藏家和令人惊叹不已的雕刻艺术。 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嗜砚成癖,收了很多,并著有《论砚》一书。 宋代书画家米芾更是砚痴,他编写过一部《砚史》,在中国砚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观石录》的作者高兆先生也是爱砚藏砚之人,他对寿山石质地纹理的描述多是借鉴了端砚鉴赏理论。 古名砚最讲究器形,在规矩中求气息,求气韵,然后才是出神入化的雕刻。 在今后的观石网拍中,我们将加入这块,喜欢砚石的石友请关注。 第29期观石网拍的专场有以下这几方砚石:
结拍时间:11月13日21:00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