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立达:追寻恐龙足迹留下梦想脚印

 风吟楼 2017-11-13


2017年3月8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一个恐龙足迹遗址,一支科学团队发现了体形最高可达7米的大型恐龙足迹群,而带团考察的领队人,就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副教授邢立达。



邢立达1982年出生于潮州,现在的他是“恐龙足迹”研究领域内大名鼎鼎的青年学者,他的一个新发现还改变了人类的考古史,让人类第一次有机会一睹恐龙生前的真实面目。2016年底,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一块特殊的琥珀。经邢立达博士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瑞安·麦凯勒教授领衔的研究发现,这块9900万年前的琥珀产自印度,除了包裹着已灭绝的古蚂蚁蜂蚁外,还有一小段属于恐龙的尾部组织,它带有新鲜的原始羽毛,属于手盗龙中体形较小的非鸟恐龙。这块琥珀中的标本保留了与恐龙生前几乎无异的细节,为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证据。


创办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


神秘”、“迅猛”、“强壮”,大多数男孩子都曾被恐龙身上的这些标签所吸引。


1998年,互联网热潮刚刚席卷中国,正在潮州金山中学读高中的邢立达就创办了国内首个聚焦恐龙科普的“恐龙网”,第一周就有了4600次点击量。“那时候我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跟恐龙和古生物有关的书都买了。”邢立达把这些书的内容录入电脑,放到网站上作为资料。高中生活并不轻松,邢立达往往晚上学习到11点,早上4点便起床更新网页。


后来,邢立达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老师,希望他能帮忙解答网友的提问,支持这个科普网站的发展。彼时的中国互联网刚起步,科学院的老师觉得他很热心,就答应帮忙,后来见到邢立达时却没想到他竟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


就这样,“恐龙达人”邢立达带着他对恐龙的热爱走进了大学,但那命中注定和恐龙的相遇的时刻还未到来。


不忘初心,曲线追梦


带着这份爱好,邢立达步入大学,并遵从家人的意愿选择了金融专业。在邢立达看来,父母还是希望自己传统一些,成为律师或医生。


最重要的是,高中的文理分科也阻断了邢立达的计划。邢立达选择了文科,但是后来才知道,与恐龙相关的专业都属于理科。不过,邢立达也不认为学金融是错误的选择,“金融是一门强调逻辑的学科,而且还包含英语、数学等等各种基础学科,这对于提升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学期间,邢立达曾作为志愿者多次跟随科研人员参与考察,还去到了甘肃省最北部、跟蒙古国接壤的无人区。在他最初的计划中,“诗和远方”的理想需要经济基础,解决温饱问题后再慢慢用业余时间去实现理想也是可以的,邢立达选择了曲线追梦的方式。


因此,本科毕业后,邢立达没有进入金融业,而是在《南方》杂志当起了科技记者,他关注的仍然是关于恐龙知识的科普,所以经常申请做一些关于古生物的选题。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狂野中生代三部曲》等多部书籍,在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恐龙科普文章。


在经年累月地做恐龙知识科普后,邢立达发现已经没有太多的新资料来支撑自己的工作,“很多都是同质化的内容,且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难以割舍的初心加上对新知识的渴求,让邢立达最终放弃工作,他跑到常州中华恐龙园研究恐龙,随后到成都理工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修,邢立达一边追寻恐龙足迹,一边也留下了追求梦想的脚印。


▲邢立达在四川古蔺河边测量直径约60cm的巨型恐龙脚印


工夫不负有心人,邢立达的努力得到了权威认可。2015年10月,邢立达荣获我国地学界学子最高荣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主要成果是从足迹学角度揭示了中国各种恐龙群的奥秘,并命名了十余种恐龙足迹化石,以及几个恐龙新属种,其科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同时他编纂与翻译了数十种恐龙科普书籍,发表SCI检索论文52篇。


古生物学没有电影中那么浪漫


从爱好到专业,邢立达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加拿大留学期间。他成为了皇家院士、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任会长菲利普·柯里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国籍学生。能追随德高望重的古生物学者菲利普的科研脚步,对邢立达来说意义重大。


人类社会要前进发展,必须要了解历史规律,古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演进的重要学科,邢立达选择了恐龙足迹学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一方面这块是科研的空白,另一方面,研究恐龙足迹也是很有价值的方向,看到那些脚印时,就能猜想一亿年前这些地球的主人经历了什么,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追溯。”


▲邢立达与加拿大麦凯勒教授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尾巴


从此,邢立达就成为一个经常带着地质锤与铁锹发掘恐龙足迹的研究人员。古生物学听着很浪漫,就像电影《侏罗纪世界》里主角骑着摩托牧龙狩猎,事实上他们总是在泥浆和大雨中敲击着岩层,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临摹标本,或在摇晃的皮卡上作为人肉垫子保护着化石。


“有一次在加拿大挖掘化石,我们用石膏和木头把化石固定好,整个东西接近一吨重。当地的路很不好走,皮卡车进不到我们挖掘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先把它扛到路边,然后再装到皮卡上面。”随后,他们又发现皮卡太窄,不够空间放上木头固定,这块化石挖了好几个月,要是颠坏了岂不是可惜了?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们最终决定在箱子的两边各坐一个人,用肩膀顶住箱子,防止在运送的过程中因颠簸损坏化石。


确实,考古工作从来就没有电影中那么浪漫,像对吉林这个足迹点的考察,就是从2015年便已启动,在科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大量成果,唯日复一日地细心探索而已。据说,在考察临近结束时,有人觉得一处石壁很奇怪,大家经过研究发现,石壁上有多处恐龙脚印。若不是邢立达在其上做了标记,这些珍贵的足迹可能就这样错过了。“在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这个区域很可能是一片湖泊的浅水边缘,大量恐龙在此戏水、捕食,是非常重要的恐龙足迹学证据,我期待未来还能发现更多的足迹化石。”虽然工作难度极高,但每次考察都给邢立达留下了美好畅想。


学成归国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之后,邢立达便开始了对全国乃至亚洲地区各大恐龙化石点的“探险”。他说自己家里总是放着几个收拾好的包裹,按用途分为华南、西藏、新疆,里面什么都有,通常是背上包就能来一段“说走就走的考察”。


“我几乎踏遍了类似中国藏东南、南疆腹地的无人区,甚至包括伊朗和伊拉克交界的虎狼之地。”邢立达说。


走上讲坛,继续讲述恐龙的故事


邢立达的微博粉丝有10万多人,其微博认证身份除了学者,还是一名科普作家。此前他所著的一本名为《把恐龙做成大餐》的畅销书,以如何将恐龙肉和蛋做成好吃的为线索,讲述了恐龙时代的故事,受到很多网友特别是小朋友的欢迎。“我们推测恐龙肉的味道和大家爱吃的肯德基鸡肉类似。”最近在宁波的一个校园科普活动上,邢立达以擅长的轻松口吻,为孩子们讲述恐龙故事。


“这次的发现能证明恐龙并没有灭绝,它的其中一个分支进化成了鸟类……一只毛茸茸的小恐龙在琥珀中留下了自己最后的一瞬间,一亿年后,成为人类手中恐龙时代最真的物件。”一旦说起那颗恐龙琥珀,邢立达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来。能把小时候的梦想变成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并坚持走到这一步的人,可谓万中无一。如同那颗沉淀一亿年的恐龙琥珀,总会迎来发光的一天,虽然追梦之路十分艰辛,但邢立达终于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邢立达荣誉年表


 2017年,恐龙琥珀科研论文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


“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奖


2016年底发表的恐龙琥珀科研论文在当年全球270万篇


论文Altmetric指数排名第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2016年六项重大科学发现排名第二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毕业生


 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十佳研究生(排名第一)


 2015年,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5年,李四光基金会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排名第一)


 2014、2015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 ★ ★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