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书法的大感觉,看看你有没有走错方向!

 德润斋 2017-11-13

元 钱选 《扶醉图》绢本,水墨设色,纵28厘米,横49.5厘米。

林熊光、张大千旧藏 王季迁藏


唐·李嗣真《书品后》这样评价王羲之:

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縠卷舒,烟空炤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趣长笔短,差难缕陈。


王羲之的书法,是伟大的经典,历朝历代的书家都能够在“王帖”中汲取养料,甚至有人说能得王羲之书法的一面也足以成家,似乎也是这么个情况,那么王羲之书法到底具有哪些特质呢?我们今天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梳理。


1.史传,王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但我们看到的,都是行、草书作品,唯有《姨母帖》有篆隶味道。


(乾隆真的很讨厌!)


2.多变,是王羲之书法最大的特点,一帖之内的字多变,不同帖之间,风格多变。他老人家自己也说过,“若作一纸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没有雷同,也有《丧乱帖》中几组“奈何”的变化。



3.说到《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变化并非刻意变化,而是随势取形,因此每一个字和周围字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和谐,不突兀(可以从其上下左右字的取势来分析,会有体会)。


4.如果从多变这个角度来看,学王最深的当属米芾,米芾用笔、结字、章法及风格都极具变化,从技术上来讲,也是难有敌者。因此,学王也可以先从米入,只不过米字跳荡,容易学一手造作的习气,需留意。



5.王羲之是摆弄空间的高手,也就是说其造型能力极强,作品中,仅字形大小的变化,就值得深入学习研究。比如仔细观察《丧乱帖》你会发现最大的字与最小的字之间差好几倍,但整体又非常的和谐。


(找几个平行线,你看看)


6.在此基础上,字距、行距的变化又非常的生动自然,仅《丧乱帖》第一行和第二行之间的距离微妙斜视变化为当代很多书家的章法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思路。但你再去端详通篇,又没有割裂感,实在是有意思。


(慕和荼,形相近,势不同)


7.错落。不要以为王字都是稳稳当当,整整平平的,不错落,非王书。仔细分析,有些字是上下错落,有些字是左右错落,反正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只后,建立了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奇趣横生,其字不是完全的正面示人,而是具有“侧势”,每一个字都有其姿态。耐看,耐看了几千年,还是耐看。



8.魏晋人士,追求简淡,这在王羲之的书法中也有所体现,用笔上虽丰富多变,但原没有后人夸张,从王羲之到米芾,从米芾到徐渭,从徐渭到王铎、傅山,再到当代,对比一看,你就会发现,技法是越来越夸张和外化的。同样的,王的书法,结字也是求简,如“奈何”二字,而后人则是求繁,比如王铎的书法,缠绕和古体夹杂其中,让一个字非常的繁复。



9.情绪交融,楷行草并施,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丧乱帖》由楷化的行书过渡到行书,在过渡到草书,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足以体现其“痛贯心肝”的无奈之情。楷行草变化,本身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领会其表达方式,而得其神髓的当属颜鲁公的《祭侄文稿》了。当代很多国展作品,大多学到了技术,而没情绪者居多,因此有工艺品和艺术品之别。(推荐阅读:读帖到哭 | 《丧乱帖》的分段式解读



王羲之的书法,承载着对生命的意识与对自然的体悟,它记录了自然真切的生活,内容饱含情感和对于生命的思考,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形态,这些都突显了其独特的文化素养与高雅脱俗的艺术品格,把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尤其是瞬间的感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书法作品当中,使作品呈现一种具有宇宙精神的包罗万象的大境界。 

——书法家 何来胜



先讲这么多吧,

诸友慢慢消化,慢慢体会,

以上内容都是干货!

没明白的,

下方点赞、留言、提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