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中药效验心得---黄芪

 负鹏载舟 2017-11-13

 

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李时珍称它为“补药之长”,古籍列为上品,药用其干燥的根,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力大功宏、使用范围广的著名补药。古医书说它有五补:一补诸虚不足,二益元气,三壮脾胃,四去肌热,五排脓止痛。许老临证善用黄芪,将其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兹略述如下。

1 益元气,补肺脾,多与人参、肉桂合用。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归脾、肺经。善补脾肺气足,则一身之气皆旺,故《中医大辞典》为其:“大补元气。对于脾肺气虚,元气不足,倦怠乏力,虚馁少气,食少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脉弱者,常以黄芪与人参、配用。参、芪合用,温壮元气之力更宏,肉桂温肾助阳,且善鼓舞气血运行。前人尝谓气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脾补肾。以上三药合用,两顾脾肾兼以保肺,所以对真元不足,阳气偏虚之候甚宜。

2补元气,生阳气,多与白术、柴胡同用。黄芪味轻气浮,秉性升发,既能补肺脾之气,又善升举阳气,为补气生阳的要药。正如《本草正义》所云:“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临证时对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症见食少腹胀,倦怠少气,腹泻脱肛、脏器下垂及妇女崩带者,常以之配合白术,柴胡同用,共奏补气升提之功。

3补虚劳,解肌热,多与桂枝、丹皮配用。李东垣首倡“气虚发热”,并创立甘温除大热之法。许老认为所谓气虚发热,实则气阴两亏之肌热治疗时喜用补中益气汤合加减八味丸化裁,优推崇黄芪、肉桂、丹皮三药。认为黄芪补气之中具有外透达表之性,善于益元气,泻阴火,解肌热;肉桂常以桂枝易之,则更具散肌热之功;丹皮苦辛气香,药性寒凉,清透阴份浮热,三者合用,补虚解热,实乃虚劳发热之佳品。

4固表止汗,多与牡蛎、浮小麦同用。黄芪功擅补益脾肺,实腠合营,固表止汗。凡表虚不固,虚汗外泄者,乃必备之品。故《本草正义》谓“其皮直达人之肌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是为神剂,”对于体虚自汗、盗汗之证,许老首选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伍以煅牡蛎益阴潜阳,固涩止汗;浮小麦味甘性凉,专入心经,养心气,退虚热,止虚汗,如此,则气阴得复,肌腠固密,虚汗自止。

5利水退肿,多与汉防己、白术配用。人体水液的输布有赖脾之运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停滞,导致水肿诸症。黄芪既能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又可补肺益卫固表,为补气利尿之要品。对于表虚不固,脾虚失运,外受风邪,水湿郁遏肌肤经络之身体困重,小便不利之水肿病证,常配合白术、汉防己同用,则益气袪风,健脾利水之效甚佳。

6化生荣血,多与当归合用。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对营血亏虚之证,许老必重用黄芪甘温补气,以裕生血之源,同时配合当归甘苦辛温,为养血之要药,补营之圣品,二者合用,使峻补之元气附载于血中,令血与气固,气血相裹,气得血配则静谧;血得气融,则恢复生机。故吴仪洛在注释当归补血汤时说:“黄芪乃补气之药,何以五倍于当归而云补血汤乎,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又有当归为引,则从之而生血矣。”

7通调血脉,多与川芎、赤芍配伍。张璐曰:“(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杨时泰称其“能活血脉”,“治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利”,《金贵》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与桂枝相配宣通血痹,即用其通脉的作用。故黄芪为补阳利阴之品,在益气升散的基础上可疏通经脉。其作为“补虚痛痹之专司”,对于气虚运行无力,经脉痹阻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之证可谓针锋相对。临证之时,许老常用至30-90克,同时配合川芎、赤芍等共奏补气活血通脉之效。

总之,黄芪味甘,性味俱浮,微温,纯于气分,善于走表,不但能大补元气,而且升气于表,布元气在人身,如天之无所不覆,临床上治疗虚劳、水肿、虚汗、血脉不通诸证,无不取其益气、升散、达表之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