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与美的图画 ——《古诗词中的力学现象赏析》之一

 有友abcd 2017-11-14


科学原理艺术表达的代表


五两竿头风欲平,

长风举棹觉船行。

柔橹不施停却棹,

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

青山恰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这首敦煌曲子词《浣溪沙》是描写船行水上,船与水、船与风、船与棹、船与人、船与山的关系的一幅风景画,也体现出诗人观察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

这首词的作者不知是谁,但无法掩盖其文学风采和科学价值,所表现的力与美、动与静、进与退、行与停之间的关系,十分精彩,耐人寻味,可作为科学原理艺术表达的代表。

三种力

全诗关于力的描写有三种,即风力、水力和人力。

风力:古代用“五两”鸡毛系在“百尺竿头”测量风向与风力,从无风(船桅杆上的“五两”都不动了)到有风(长风),风力对于船的行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有风,所以不用划橹和棹(“柔橹不施停却棹”),只要张帆,船就能行驶。

水力:“满眼风波多闪灼”,说的是船破浪前进,激起水波闪灼。如果顺流而下,那船行就更快了。

人力:人来操纵橹和棹,是船行的主要动力来源。无风时要用橹和棹,有风时停棹用橹,以保持方向。全篇不见“人”字,但处处体现人在:是人在动作,是人在观察,是人在体会,是人在发出感慨。

风力、水力、人力,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使得船在河流中前行,风帆,行船,船夫,波浪,这是一幅力与美的图画。

动与静

“举棹”、“船行”、“闪灼”、“看山”、“走来迎”等等,这些都是动的描述;“风欲平”、“不施”、“停却棹”、“山不动”等,都是静止不动。全诗就是在这一动与静的对立描写中,体现出诗词的动态美。

相对运动

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发展并运用的。这首词中对船的相对运动的描写十分动人、有趣。“青山恰似走来迎”,人在船上,船行不觉,似青山扑面而来;但是,“子细看山山不动”,这才想起,山不会动,是船在行。这一物理学上的相对运动,描写得多么生动,多么自然!这种描写,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抱头苦想,是想不出来的。

全词形式上看是写船与风、水,船与山的运动,实际上是写船夫的心理活动。通过船夫的眼和心,看到和想到船与水、船与山的相对运动。


再说山、水和船的相对运动


山与船,山与水,船与水,这些物体的相对运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并在诗文中出现,吟咏不绝。

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结句说:“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这里的“水枕”是人在船上,如躺在水面的枕席上一样;“风船”就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这两句诗说得既形象又生动。你看,躺在船上看山,不觉得水波起伏,只看到山头或上或下;看着月亮也好像徘徊旋转,或左或右。山与船的相对运动被描写得多么出神入化!无独有偶,苏轼的另一首诗《出颖口初见淮山》中就有“青山久与船低昂”的描写,意思与“水枕能令山俯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似的诗句还有《和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孤山久与船低昂”。另一诗人范成大在《再渡胥口》诗中也有“两山波动对沉浮”之句。诗人们把“俯仰”、“低昂”、“沉浮”等等都用上了。可见,同一自然现象,被诗人们艺术化处理,是多么引人入胜!

宋朝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中描写的景象是船的运动。人在船上,相对于船(此时的参照系是船),人是不动的。人与船如果同时以云作为参照系,由于天上的云离得太远,觉得云也不动,所以“卧看满天云不动”。但是实际上,船是动的,人与云也跟着动了。所以,诗的最后说“云与我俱东”,即船载人向东方驶去。


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林逋),在《长相思》词上阕中说“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把相对运动变成了离别情思,更加别有风味了。

在诗人的笔下,同一物理现象,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变化,令人大开眼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