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花三月下扬州

 江山携手 2017-11-14
烟花三月下扬州
 
        张正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淮左名都扬州,就因为诗仙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千百年来在众多的城市中占尽了一个季节的先机。
从诗中可以细细品味出诗人熟稔于心的此时的扬州景物:轻风挥洒细雨,杨柳低
垂丝绦,洁白淡雅的琼花静静地盛开,再加上“吱吱”的小船轻橹声,最能勾起
人们对扬州这块富于诗情画意的繁华胜地的美好遐想。

    扬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烟花三月,是瘦西湖最
美的季节。春风拂过,湖上柳丝婀娜起舞,这样的柔秀之美让人一见钟情。“天
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俏丽而独领诸湖风骚,占得一个
恰如其分的“瘦”字。扬州瘦西湖湖面虽不大,但“之”字形的水面屏列,狭长
曲折,宛若一条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显得清幽而富于变化,构成一幅天
然的山水画卷,体现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

    沿着蜿蜒曲折的十里瘦西湖湖堤前行,移步一景,驻足看那两岸的三步一桃、
五步一柳,止不住展开对历史长卷的回溯。扬州的市树杨柳,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翰林学士虞世基看到那么多美女拉龙舟香汗淋漓,建
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植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炀帝大喜,并手植第一株柳树,
赐柳姓杨,从此柳树就有了国姓,称为杨柳。

   更为绝妙的是瘦西湖借取它物为自己造景。不是吗?你看小金山里那幅“借来
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的楹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儿,但是瘦要瘦得苗条,小要小得精致。假若你面钓鱼台偏北而立,视西侧圆门,
景收五亭桥;看南侧洞门,映白塔高耸。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是我
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五亭桥因桥上建有五个亭子而得名,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
又叫“莲花桥”。桥上五亭显南方之秀,桥身显北方之雄,南北两种风格融为一
体。它不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还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被我国著名桥梁专
家茅以升誉为中国最秀美的桥。五亭桥南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便是白塔,
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

    二十四桥酷似一轮满月。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诗句,让人感到十分的娴静和幽远。我总弄不明白,这二十四桥究竟是二十
四座桥,还是就这一座桥。我更弄不明白唐代诗人徐凝在他的《忆扬州》诗中为
什么吟哦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扬州无赖?还是自己流连忘
返?!

    烟花三月来扬州不能不看扬州的市花—琼花。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留下了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的名句。千百年来,琼花还被众多文人墨
客题咏赞颂,形容渲染到了极致。作为高雅、纯美与圣洁的化身,洁白淡雅的琼
花便成了我心目中凝结的情愫。我至今弄不明白,为什么琼花那么娇嫩、清高,
只能栽在扬州,移到别处就不肯开花。民间关于琼女与观郎不惧隋炀帝淫威,双
双殉情的传说表达了人民好恶爱憎的一个视窗,不在乎与史实是否吻合。

    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这句话中,我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为什么让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原来
中国所谓的山水大都蒙上文人墨客的印痕,如果失去他们的滋润,这些山水也将
失去其灵秀。从泛意上讲,扬州的明月不正是中国文人墨客精神家园的最好注脚
吗?仕途通达、人生得意之时,扬州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失意落
魄、雄心隐退之际,扬州又为他们提供一方憩息的净土。

    终于,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我下决心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期待着将
来有那么一天,我攒足了钱,买下扬州的明月,寻找一份沉静而平和的美,慰藉
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这种想法几近于妄想,但我依然那么痴心地期待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