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02-2012》首发式上的发言

 渭水秋风寒123 2017-11-14


回眸先师风采  汲取历史营养

——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02-2012》首发式上的发言

(2012-11-16 17:57:28)

去年10月,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接受了组织编写校史的任务。开始是想续写,但在阅读以前的校史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叙述太单薄了。因此,决定重写。

在组织编写人员时,我问参加编写的每一位同事,是否出于自己对学校的热爱和对这段历史的爱好?我当时希望每位参与编写工作的人,都能出于自己的爱好和热情,不计酬劳,舍得投入,尽力完成好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都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当然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当我们从这所大学丰厚的历史档案中,打开她深邃的文化记忆之门时,总觉得这所大学的历史,就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典型而生动的缩影,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但是,校史的编写工作在许多高校都是临时性的、应景的工作,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因此,参与撰稿同志在经过了一个忙碌的寒假,又经历了学校机构改革与干部聘任工作十分忙碌的一学期,交出稿件时,每个人都表示最大的感受是对自己的写作“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是我们面对母校110年的文化积淀所表现出的“小学生”心态,也是我们对校史研究现状的真切感受。希望以后能有制度化的安排,能使我们经常回眸先师的风采,汲取历史的营养;能使我们珍惜为母校服务的时光,留下具有我们的时代特征的应有的贡献。

这是第三次编写并正式出版校史,也可以说是《西北师范大学校史》的第三版。对于过去未整理校史资料付出辛劳的所有老师,我们都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母校的校史从油印本到出版物,从逸事到回忆录,都是我们的老师。这次整理校史,我们的初衷是要在记述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努力写一本有文化内涵的校史、有精神品质的校史、有先贤事迹的校史、有经验教训的校史,我当时说要“有人、有事、有精神、有经验”,尽量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者“人物鉴定”。但是,尽管我们努力了,但能力有限,时间有限,于是免不了总结工作。至于人物,是最难的,远的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有一些很重要的学者,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掌握相关材料,无法表现出来;近的更难!其中提到了谁或者遗漏了谁,在所难免。但我们觉得,校史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因为现在搞不了平衡或材料有限就不去记载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或掌握材料的人物,因此,我们在这次校史编写中涉及到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通过编写校史,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西北师大有以下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

一是尊严师道、奠基社会的教育理想。就像李蒸先生所说:师大对于国家的贡献是平庸的,而不是煊赫的。师大未能为国家培养出开疆拓土的领袖人物,但师大为国家培养成千上万的青年导师,组成了国家的教育干部,师大以教育的力量奠基踏实的社会基层,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下优良种子。

二是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价值追求。智术欲圆之“圆”,即老子所谓“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不竭”;行旨须直之“直”,即老子所谓“立直不挠,素白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这是对学校厚重的文化沉淀的精彩提炼,也是对学校学风教风和师生精神状态的美好期望,彰显了学校精神文化的特质,表现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师大人永远需要遵行的价值追求。

三是公诚勤朴、爱生崇教的管理取向“公诚勤朴”是西北联合大学的校训,“公”是以天下为公,公以去私;“诚”是不诚无物,诚以去弱;“勤”是勤奋敬业,勤以开源;“朴”即质朴务实,朴以节流。校务处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视学生为子弟,本爱护之热情,立严师之教范,对学生的爱护和照顾毫不惜力,并且细致入微。

四是雅化风俗、变换气质的人格陶养。立足于培养有健全人格的教育家,为青年树立楷模,为国家扶植正气。以培养具有崇高气节和良好生活习惯,对人类万物富有同情博爱精神,对职务具有责任心与义务心,对国家社会富有创造勇气与建设技能,对事具有明是非辨真伪的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在学生的“社会生活”方面,注重情感与意志的陶养;在校园氛围方面,注重营造有利于训练师资、陶冶人格的特殊教育环境。

五是至大至刚、不厌不倦的弘毅精神。在解放前的历次迁校中,我校师生秉承至大至刚之正气,振不厌不倦之精神,流离播迁,艰辛备尝,钻研攻错,晋修罔替,形成了全体校友紧密联络,互利互助,以教育精神改良政治,以政治力量发展教育。艰苦卓绝的大迁徙所凝练出的精神财富,不仅留在了当时参与其中的师生心中,也是师大精神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在西北这样的特殊地域发扬广大的典范,值得后学永远记取和学习。

六是文化绿化、树人树木的环境美学。我们的先辈确定在兰州建设校舍的原则是:规模须朴实远大,材料须就地取材,设备须新颖充实,作用须费小效宏,房屋位置须联络与疏散兼筹并顾。直到今天,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建筑的布局结构,都深受这一原则的影响,呈现出“朴实远大、疏密兼顾”的特点。以“树人树木贵在同时,文化绿化乃能并进”为主旨,多次大举植树,绿化美化校园。今天我们依然在享受着当时载种的树荫。

总之,西北师大丰富且深厚的历史是值得深入发掘,应当进入学术层面进行深刻研究。作为校史编写者,今天的心情是惶恐忐忑的,我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甚至责备。

谢谢大家!

2012年9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