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摄影注意事项》- 【摄影漫谈】之六

 大斌影像 2017-11-14


 

本文摘自《极致之美  - 云漫的风光摄影手记》并做了大量修改和扩充。



1

美丽与挑战并存的冬季


冬天是我最喜爱的拍摄季节。皑皑白雪遮挡了地面很多杂乱的细节,极大地简化了画面,常常让一个很普通的场景变成一个童话世界。极低气温下的各种冰晶形状各异,而且不断变化,让我们每天都能拍摄到不同的有趣而奇妙的前景细节。低角度的阳光非常温暖,而背阴处的雪会反射天空的蓝色成冷调,让画面有冷暖相间的极其丰富的色调。


当然冬天拍摄也有巨大的挑战。冰雪会让交通变得十分困难和危险。严酷的风雪环境,对摄影师的身体,对相机的保护,对电池的续航能力,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暴风雪后的宁静》,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宾得645Z机身,宾得HD-DA645 28-45mm f/4.5 镜头。多张拼接。

这天清晨的气温达到了摄氏零下40度。路易斯湖早已彻底冻结为白茫茫一片。所幸湖边一条小溪依然有流水,形成了一小片宁静的水面。一场刚刚过去的暴风雪让水面上的石头变成了完美的雪馒头。在这样的酷寒气候里拍摄的最大挑战是由于气温太低,我的尼康D810 相机和宾得645Z相机的LCD屏幕全部都停止工作,看不清曝光设置。三脚架也全部冻死,不能改变高度。好在当代专业单反相机的抗恶劣环境性不错,虽然LCD屏幕罢工,但曝光依然准确,光圈快门没有任何问题。


《冰花之焰》,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佳能5DSR机身,佳能EF11-24 镜头。多张景深合成和曝光合成。

冬季拍摄的一大乐趣,是这些美丽的冰花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不重复。这张照片是今年环球奇镜·四光圈全球摄影展上海首展的广告图片。



冬季户外着装基础知识


冬季拍摄最大的挑战,大概不是摄影技术,而是如何在严酷的条件下保证安全,尤其是如何保暖。

 

单纯的低温寒冷本身其实很容易解决,多穿一些衣物就可以了。但户外摄影绝不是这么简单。户外摄影兼有户外活动和摄影的特点。我们可能要背负沉重的设备,然后跋涉很久才能到达拍摄点。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出汗。而一旦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很可能又会在严寒的条件下静止不动,站立几个小时。如果内衣被汗湿透了的话,这个时候体温会迅速下降,导致生病,严重的情况下会被冻伤甚至有生命危险。

 

冬季户外摄影,和别的冬季户外活动一样,一定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分层着装穿导汗速干内衣。


户外环境复杂多变,为抵御恶劣环境,快速排出汗水,在冬季保护热量不被散失,在户外运动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 “分层着装”(layering), 就是在户外运动中穿着不同材质的多层衣服,随时加减,以适应野外各种天气变化。


户外服装主要可以分为内衣、保暖层和外衣三种:



■ 贴身内衣(Base layers)


Base layers?你说哪国话? 贝斯莱尔? 如果我说秋衣秋裤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别听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小资们忽悠“穿秋裤是土”好不好?冬季户外不穿能要你命。 要是你真怕人说你土,以后和我一起改口叫它们贝斯莱尔吧。来来来,贝斯莱尔甩起来! 动刺大刺,动刺大刺,够洋气吧?



切记一定要穿能快速排汗(moisture-wicking)的速干内衣内裤,绝对不要穿全棉内衣。没有户外运动经验的人会错误地以为全棉内衣最好。 大错特错。


其实我们都有体会,全棉内衣在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会吸收汗水,长时间潮湿,使人非常不舒服;在寒冷的冬天更可能潮湿因引起身体失温,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户外届有一句话叫“Cotton Kills”(棉衣物能致人死地),这句话也许略有夸张,但也是用惨痛经验换来的教训。



珍惜生命,远离全棉内衣


冬季用内衣内裤比夏天的内衣厚很多,一般是用美利奴羊毛(Merino Wool),coolmax或其他化纤材料制作,它们保暖性好。最关键的,是它们能快速排汗(又称导汗),能把运动时身体产生的汗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快速排出去而不是吸收进去,从而保持身体和内衣本身干燥。现在有些厂家开始推处理过的防潮棉(比如TransDRY),这些材料也有类似效果。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棉制品了。


我很喜欢icebreaker这个牌子的merino wool内衣,但别的厂家的高质量内衣也都可以。


速干内衣还有另一个好处:冬天我们在有暖气的旅馆里把它们洗了后挂起来,第二天早上一般就干了。长时间出门,我们一般也只需要带3-4套内衣,节省行李体积和重量。 



■ 外衣


最外层的衣服一般是能防雨防风并透气的冲锋衣裤(在雨水多的季节和地区这点尤其重要)。它们的面料(例如Gore-Tex、Gore-Tex Pro、DryQ等)具有一定防风、防水,透气(防治汗水在内层聚集),以及耐磨等特性。


冲锋衣有软壳(softshell)和硬壳(hardshell)之分。硬壳最常见,主要以防水见长(好的衣服可以让我们在暴雨里行走很久而不湿)。但它们面料坚硬,透气性差 (虽然它们的面料号称能透气,但那只是和橡胶/塑料雨衣等完全不透气的面料相比较而言的),舒适性差。另外它们穿起来哗啦啦响,很讨厌。


软壳是介于抓绒衣和冲锋衣之间,它面料软,有一定防水防风功能,透气性好,穿起来舒服,但在大雨里不合适。


在多数地方,严冬季节里下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较为舒服的软壳。初冬、末冬、海边冬天任何时候都可能有大雨,这时我一定会选硬壳。


冬季常常风大,而风可能比低温更危险,更容易造成失温。有风的零下5度可能比没有风的零下20度危险的多。 硬壳和软壳冲锋衣都有挡风的功能。


此外我们常常可能踏进过膝的深雪,为了避免裤子沾上雪然后被体温融化,穿上一层额外的防水冲锋裤十分重要。

 


■ 保暖层


中间保暖层可依环境温度和个人抗寒能力,穿抓绒衣裤、或不同厚度,不同蓬松度的羽绒服等。零下5度和零下40度的要求一定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

 


 

3

脱! 脱! 脱!


大部分初涉户外的人都会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脱衣服。


当我们开始爬山或进行其他可能会出汗的运动之前,你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脱衣服。除非是下雨下雪,否则我一定会脱掉透气性差的冲锋衣。也许还会脱掉抓绒层。 中途休息或到达目的地后,我会尽快穿上外衣。


如果你和平常一样穿那么多就开始运动,那么动起来必然出汗。虽然你有导汗内衣,但它们也不是万能的。汗水过多,等你中途休息,或最后停下来拍摄的时候,必然会着凉、甚至生病。


当我们开始运动的时候,要假设环境气温已经升高了15度左右。 你开始爬山的时候要觉得有点冷才对。否则就是穿多了


一定要在爬山前开始脱。等你觉得热了出汗了再脱,通常就已经晚了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分层着装的原因 --- 分层便于我们随时加减衣物。




我的冬季户外服装清单


  1. 保暖脖套(neck gaiter)一个

  2. 薄手套两双(可以带上操作相机的那种)

  3. 厚手套一双

  4. 户外用帽子两顶

  5. 导汗速干内衣内裤数套

  6. 抓绒衣

  7. 羽绒服

  8. 防水冲锋衣

  9. 防水外裤

  10. 抓绒长裤(如果天气非常寒冷)

  11. 羊毛袜或其他厚袜数双

  12. 防水高帮登山鞋


脖套、手套、帽子等都是冬季非常重要的保暖物品。其中带上后能操作相机的薄手套很容易被打湿,所以我会至少带两双。其实我们不一定要那种能露指头的手套来操作相机。习惯了后,用薄手套,不管是羊皮手套还是户外织物手套,都可以操作相机。


人体的30%热量从头部散发,帽子丢失或打湿后很危险,所以一般我会多带一顶帽子备用。


如果有可能,请在车上或摄影包里多带一双厚袜子。在洛基山严冬季节,我自己曾经几次踏入雪洞或因为冰破裂而导致鞋子进水。我也几次见过同行的朋友的鞋子进水。在零下30-40度的严寒里,如果不及时换鞋袜会很危险。万一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及时回到车上,换上干爽的厚袜子。


户外用的靴子,尤其是冬天用的靴子,需要比你自己日常穿的鞋的号码大1号到一号半以上。因为我们长时间走路后脚会有点肿大,冬天穿的袜子也会偏厚。如果按平时的号码去买靴子,很可能会因为靴子挤脚导致脚部供血不畅。轻则导致脚部失温,重则导致脚部肌肉和神经损伤。我自己有一次在靠近北极圈附近地带露营数天后,因为穿的靴子过小挤压脚部,回来后脚趾失去大半感觉。过了大半年后才恢复。 靴子一定要防水。我的建议是买你能找到和负担的起的最好(不一定是最贵,虽然常常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靴子。靴子一定要自己去店里去试穿,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否合脚。不合脚的靴子再高级也不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ASolo登山靴。Salomon靴子也是户外人士非常喜欢的一个牌子。




5

必备或常用冬季户外用品


■ 化学暖贴

暖贴是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的贴身发热装置。它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持续好几个小时。在非常寒冷的季节里,在手套和鞋里放暖贴,能让手脚感觉温暖舒服,防止冻伤。我还喜欢在放备用电池的衣服口袋里放一片暖贴,让电池保持一定的温度。



■ 太阳镜


白茫茫的积雪对太阳光的反射率极高,为了保护双眼,一副能防紫外线透过的太阳镜十分重要。



■ 防晒霜


冬天雪地里紫外线很强,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需要保护好自己的皮肤。

 


■ 雪套

雪套是冬季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它能防止冰雪从鞋口渗入鞋中。其实它不仅是冬天有用。平时在潮湿的灌木杂草里穿行,它也能有效地保护你的裤脚。

 


■ 冰爪


冰爪是冬季另外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装备。它是作用是让使用者在冰面或者坚硬的雪地上站稳不滑倒。一般在相对平缓的雪地或冰湖上行走时,我喜欢用轻便的短齿冰爪。它非常轻,携带方便,而且在冰雪和碎石混合路上也不会崴脚。

这种轻便的短齿冰爪便于携带,适合多数地形包括冰冻的湖面。是我的最爱。



这样的弹簧式防滑装置在冰雪混合地面上有效,但在纯冰面上不如冰爪稳定。我不建议使用。



一般我不建议使用这样的专业的长齿冰爪,虽然我也有一付。它携带十分不便,在冰雪和碎石混合路上容易崴脚。当然如果你去爬冰川或攀登冰瀑布,那么它是必选,因为短齿冰爪吃力不够。但如果你已经专业到能攀登冰瀑布或陡峭冰川了,那么大概也不会来读这篇科普了。



■ 雪鞋(可选项)

雪鞋又称踏雪板,看上去像很宽很短的滑雪板。在很深的雪地上行走的时候,雪鞋可以通过将人的体重分散在更大的区域,避免深深陷入雪地之中。在积雪很多的地方,很多拍摄点只有穿雪鞋才能走到。如果要爬山的话,有把后跟垫高的“上升器”的雪鞋能给你节省很多体力。


对多数“大众”拍摄点来说,雪靴大概不是必须的。如果你确切知道你去的地方需要在深雪上行走的话才需要购买。

 


■ 登山杖(可选项)


在陡峭的山坡上和深雪里,登山杖可以很好地保持人体平衡。它也能让人在上坡的时候省力,并能大大减少下坡的时候对膝盖的冲击。冬季登山杖可以考虑配深雪里用的雪篮(snow baskets),虽然我个人觉得它的用途有限。除非你要在陡峭的山坡上进行技术性攀登,需要非常结实的登山杖,否则我个人还是喜欢可以折叠的登山杖(比如黑钻Black Diamond的Z杖。它收纳后特别短,便于携带。它的缺点是强度不如普通登山杖,但对我要去的地方我还没碰到过问题, 


 

■ 硬壳护膝(可选项)


低角度拍摄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跪在冰面或岩石上。这个时候如果能穿戴一副木工用的防滑硬壳护膝,能极大地减轻膝盖的疼痛感护膝表面不要太光滑,否则在冰面上滑来滑去不方便。




6

其他户外安全设备


■ 头灯


头灯的重要性,我会反复提讲。它是户外最重要的安全设备之一,摄影包里一定要有一个。在天黑的时候,没有头灯或手电你会寸步难行。

 

■ 手持GPS


手持GPS和卫星通信设备在任何季节都有用,但它们在冬天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在林海雪原或茫茫冰湖上有时很难找到参照物,特别是天黑的时候,极易迷路,哪怕这个地方距离你家不远,你去过多次,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我已经听说过好几起我的朋友因为雪地迷路而差点出大事的例子了。


非冬季的时候迷路,我们最多在野外痛苦地待一宿,第二天天亮了还可以继续找路。但冬天如果天色已晚还找不到道路的话,入夜后气温急剧降低,很容易有生命危险。另外人在失温时候思维会减慢,进一步增加了找不到路的概率。


手持GPS能大大减少走错路的概率。我一般会在下车的时候把停车点位置记录到GPS里。此外我会记录一些关键地点,如营地的位置,步道的开始/结束/转弯分叉处等。当然现在手机上也有一些不错的户外GPS软件 (比如我用的 BackCountry Navigator PRO),平时基本可以取代GPS了。不过专业手持GPS的可靠性更高,不像手机屏幕那样容易摔碎,也不用担心手机电池持续性的问题。在野外,特别是冬季,我还是更相信手持GPS,一定会带一个。


GPS不是万能的。在有些时候比如暴风雪中,GPS可能接受不到卫星信号。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安全100%地寄托在GPS上。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设备是绝对可靠的。总体来说GPS非常有用并可信赖。


■ 卫星电话或卫星通信器


在严寒的冬季,一旦迷路或受伤走不动,会很快有生命危险。除了做好周密计划,并和同伴一起出行外,我建议大家携带卫星电话,卫星文字通信设备或个人定位信标。它们能够在野外提供紧急呼救的机会。


卫星电话的使用费用高昂,只有去最荒凉的地方并且需要经常和外界保持语音联络的时候我才会租用卫星电话。


另外一种设备是能收发文字信息但不能打电话的卫星通信器。它虽然也使用同样的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铱星”卫星网络,但月租费和使用成本远远低于卫星电话。我建议每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都认真考虑送给自己一个这样的设备。


我常去的大部分荒野远离人类文明,完全没有手机信号。过去这几年,我总是随身携带一个DeLorme/Garmin(DeLorme公司现在已经被Garmin买下)的InReach GPS/双向卫星通讯器。它能通过“铱星”卫星系统,在全球任何位置收发短信并精确告知你的GPS坐标,这样在最荒凉的高山野外也可以让家人和亲友放心。我在野外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它和亲人互通信息。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每天报平安的信息。有时我会让家人帮我查天气/极光预报然后告诉我。


更关键的是必要时它也许能救你一命,因为它能发出SOS求救信息,把你的准确GPS位置和状况通过卫星系统告诉救援组织。另外由于它也能接受信息,因此救援人员可以和你通信,了解详细情况,你也能放心地确定对方的确收到了求救信号。除了DeLorme外,目前市场上还有其它几家公司也开始提供类似功能的产品。


另外一个选择是个人定位信标(Personal Locator Beacon或PLB),它可以在危急时刻通过另外一个卫星系统发布自己的位置信息和求救信号。PLB不需要付月租费,但我们也不能用它来发送或接受非紧急信息。


■ 其他


在背包里带几个备用的能量棒以防万一。


另外,理论上我们最好带上户外生火设备(防风火柴,镁棒,防风打火机等)。但实际上在严冬户外,想在风中把潮湿的树枝点燃生篝火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没有一定的经验和训练是做不到的。 如果你常冬季在户外活动,我建议平时自己认真练习一下这个技能。





7

冬季户外露营装备


我在北极圈附近的山区露营


大部分风光摄影爱好者大概不会考虑冬季露营。可是如果你是重度发烧友或专业摄影师,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会走上在雪地里露营这条路。有太多地方不露营你看不到。


冬季露营牵涉到很多专业知识。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简单讲解关键的几点。


如果你认为自己脑子没病,不是疯子,从不会考虑冬天在户外露营,可以跳过这一节。


■ 帐篷


理论上最好的冬季用帐篷是四季帐篷或高山帐篷。它们强度高,能抗积雪或暴风。但它们的重量也比较大。如果是汽车露营 (营地距离停车场非常近)倒是无所谓。如果是背包露营,我们需要背负全套露营设备长途跋涉的话,那么每一磅重量都需要考虑。


事实上,在多数非极端或非高山情况下,高质量的三季或三季半户外背包帐篷也是可以用的。 我们扎营的时候需要拉紧系绳,并多加几个系绳,增加对狂风的抵抗力。 冬季一定要带上帐篷修补包,以防万一。


■ 睡袋


帐篷的主要作用是挡风挡雪。保暖主要靠睡袋。冬季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羽绒睡袋,这方面绝不能贪便宜省钱。主要大部冬季睡袋温度标定(尤其是美国的标法)是指能保证不冻死的温度(“生存温度”),离能让你美美睡一觉的“舒适温度”差的远。如果你去最低气温摄氏0度的地方露营,那么要睡的舒服,成年男子一般需要选择-10度的睡袋,成年女子需要选择-15-20度的睡袋。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人和人之间的抗寒能力千差万别,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是新手,那么宁愿选保暖性好一点的。


■ 防潮垫


在雪地上露营的时候,防潮垫的绝热功能超级重要。一般都建议带两条全长度防潮垫叠加在一起使用。其中一条最好是非充气的泡沫防潮垫,这样不用担心漏气后身体直接睡到冰冷的雪地上。


■ 炉子和气罐


炉子和气罐是露营的关键设备之一。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严寒冬季,我和极影的小潘一起在加拿大洛基山的摄氏零下25度的狂风怒吼的冰天雪地里露营数天的经历。 虽然之前我有露营的经验,但那次对我俩来说都是第一次冬季露营,我们在生炉做饭烧水的时候碰到极大的挑战,很多时候一小锅水烧了几十分钟都烧不开(平时可能一分钟不到就能烧开),差点饿肚子。


可惜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系统学习资料。那次回来以后我在网上到处学习户外炉子和户外燃料的知识,最后才明白冬天的事情远不是点火烧水那么简单。 




户外炉子总类繁多, 有各种气炉、煤油炉、酒精炉、柴火炉等等。 最方便最广泛使用的,是气炉。


绝大多数我们平时使用的便携式户外气炉的炉头(见上图的炉头部分)是和便携式户外液化燃气罐(见上图的气罐部分)联合使用的。 气罐有几种不同容量,但接口螺纹都是通用的标准大小。把炉头拧上气罐就能用。


一般来说,这样的气罐里的液化燃料是20%的propane (丙烷)和80%的isobutane(异丁烷)。少数厂家还会混入一些别的成分。 平时它们在气罐里因为高压变成液体。使用时我们拧开阀门,气压降低,它们开始变成可燃气体,供给炉头燃烧。


丙烷的汽化点是-42度。也就是说,只要气温不低于摄氏零下42度,它就可以汽化,供给炉头燃料。丙烷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家用液化气(我们做饭做烧烤的那个大罐子里的液化气)的主要成分。


异丁烷的汽化点是-12度。也就是说,只要气温不低于摄氏零下12度,它就可以汽化,供给炉头燃料。


在春夏秋这三季,这套组合使用起来不费任何脑子。拧开气阀,点火就可以用了。


可是冬天的时候,如果气温过低(低于摄氏零下12度但高于零下42度),那么气罐里只有20%的丙烷能够汽化,所以一罐新气刚开始燃烧没大问题。可很快地,等到这20%的丙烷烧完后,剩下的异丁烷没法汽化,所以火力迅速减弱或干脆没法点火了。 这是冬天户外烹饪时的最大挑战。一般来说, 到了零下9度,这类气罐就很难很好工作了。用了一阵的气罐,可能到了零下3-5度火力就不足了。


那么干嘛厂家不全部用丙烷灌到气罐里?那不就简单了吗? 只要不低于零下42度就不怕了吗?没那么容易。 如果全部是丙烷,因为它太容易汽化,夏天温度高的时候,罐子内部气压会很高,有爆炸危险( 普通的户外气罐为了减轻重量,气罐壁是很薄的铝合金一类材料)。你知道为啥家用液化气的钢瓶那么重的原因了吗?那可是厚厚的钢材做的啊。




在美国市场上,如果你去Walmart/Target的户外用品部,你可以买到一种上图所示的绿色Coleman牌的一磅丙烷钢瓶。 它里面基本上是纯丙烷,非常适合冬季使用。


可是这种气罐也有两个大问题。


首先它太重,因为要防爆,罐壁太厚而且是沉重的钢材,所以不适合背包旅行,只适合汽车露营。 第二,它的接口螺纹和大部分轻便户外炉头不一样。不过你可以买到如下图那样的转接头(我就有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冬季汽车露营,我一般会选这样的装备。简单可靠省心。 



那么冬季背包旅行怎么办?我们只能带那种轻便的薄壁燃料罐啊。


我们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带能使用液体燃料(如白汽油)的炉子,直接烧液体,这样就不担心汽化温度了。


另一个是用特殊设计的气炉。这类炉子可以把普通轻型户外液化气燃料罐倒过来使用。 从气罐流出的液态液化气首先经过一个挥发环管,在火焰的加热下变成气体,然后再送到燃烧器上。 哪怕是再冷的冬天,我们也不害怕了。




在严寒的冬天,我最喜欢的炉子是MSR WhisperLite Universal (上图)。 它能使用多种燃料,包括液体白汽油,或者把液化气罐倒过来使用。


不过这个炉子相对较重较大,便携性差。平时为了可靠,我出门一般会带几个炉头。普通小炉头非常容易携带,带3个也没事。可上面这个大块头,带一个我都嫌多。


在不那么冷的天气(比如深秋或初冬),气温不低于零下10度时候,我还是会带小巧的普通炉头。但我会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 让挡风板把气罐包围的更紧点。这样热量能反射回来,加热气罐。不过我们要当心,如果挡风板和炉子/锅的间隙太小,会导致温度过高, 会损坏炉子(两个月前在加拿大育空地区,我的两个炉头的点火按钮都这样被融化。虽然炉子依然可以使用,但必须手工点火), 极端情况下会引起气罐爆炸。


  • 先用小火烧一点热水,然后把气罐侵泡在热水里加温同时做饭。这个办法非常有效,我在把巴塔哥尼亚高山上和育空地区都一直用。



■ 挡风板 (Windscreen)


挡风板是极其重要的户外烹饪设备。风能够吹走大部分火焰热量,大大增加烹饪时间和燃料消耗。风大的时候炉子根本没法持续燃烧。 挡风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挡风板也能增加气罐温度,解决低温下供气不足的问题。



我个人喜欢比较高的挡风板(如上图所示),太低的不好用。



另外,炉子和气罐在不平的地面上很难稳定可靠地摆放,随时有倾倒的危险。我每次都会把气罐放在上图那样的支架上,它能大大提高稳定度。它也非常轻巧,便于携带。 这其实不限于冬季露营,任何季节我都会用它。




如果你用Jetboil (上图)这类一体化炉头/锅系统,那么一般不需要挡风板了。这样的系统的优点是轻巧方便。缺点是不太适合集体使用,而且它烧水是强项,做别的烹饪时不方便。





8


相机和器材保护






大部分现代数码单反的抗寒能力非常好。我曾经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下用过好几个厂家的单反系统,所有的器材都能一直坚持工作,唯一的问题是几个小时后,机身肩屏液晶显示看不清了。但相机的曝光和对焦没出现任何故障。


■ 电池电力不足问题


数码相机在寒冷天气下最大问题,是电池寿命会急剧缩短。由于这个原因,冬季外拍,一定要多带几块备用电池轮换使用。在户外的时候,把备用电池放在靠近贴身衣物的口袋里,最好再加上一片暖贴,让电池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当相机没电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上温暖的备用电池,并把原来那块冰冷的电池放进口袋回温,恢复电力。


其实和若干年前相比,现在的电池低温性能已经好很多了。记得以前拍摄冰泡湖的时候,气温大约是零下25度左右。我的佳能5D2每拍一会儿就要轮换一次电池。让人不甚其烦。近年来有两次在零下40度环境下拍摄一个清晨似乎没有换过电池。不过不管怎样,电池保暖是必须的,


■ 防止水汽凝结在机身内外


除了电池的问题外,冬季摄影的另一个更加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当我们从寒冷的户外突然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室内温暖空气中的湿气会立刻结露,凝结在机身外部、镜头内部和感光元件的表面上。你会发现机身和镜头表面完全被湿气或水珠盖住。更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地方-- 机身内的CMOS感光元件,以及那些精密娇嫩的机械及电子元件上也都是露水。出现这样的情况,轻则导致相机很久不能使用,重会引发电路故障。


如何防止这种现象?最关键的,是要让相机慢慢变暖,而不是突然暴露在温暖的空气之中。在进屋之前把相机放进摄影包,拉好拉链。进屋后不要立刻打开摄影包,而是过几个小时后,等包内温度慢慢上升后才打开。如果想更加保险,可以在户外的时候给相机或相机包外套上塑料袋,尽量挤掉袋内的空气,然后再拿进房间。这样的话,湿气和露水会停留在塑料带外面。


如果进屋就想尽快把拍摄的照片导入电脑,可以在户外就先把存储卡拿出来。我都是这么干的。


■ 三脚架和球头的保护


除了相机之外,三脚架和球头也有同样问题。如果突然拿进室内,球头和三脚架内会结露,这样的话再拿到寒冷的室外的时候,球头和三脚架可能会被冻死。由于这个原因,冬天要避免把三脚架和球头反反复复拿进屋内。我的习惯是白天把三脚架一直留在户外的车上。但晚上临睡前,我会把三脚架拿进屋内并完全打开。一夜过去后,在冬季屋内温暖干燥的空气中,脚架和球头内部的白天可能进入的水汽或冰雪会基本蒸发,避免了第二天清晨严寒天气中再次被冻死的可能。


为了提高三脚架和球头的抗冻能力,冬季出行之前,我会给球头的球体表面喷上一层极薄的WD-40润滑剂。另外,在三脚架各关节涂上防冻润滑脂,也会有助于防止三脚架出现冻上打不开的问题。



■ 塑料袋的妙用


此外,在雨雪天拍摄的时候,可能会碰到雨或雪飘落到机身和镜头上的问题。我一般随身会带几个塑料袋,必要的时候把机身套上保护起来。镜头布也要随身携带,以便擦掉镜头上的水珠。



有用的附件


我强烈建议给三脚架配上梅花脚钉。在冰上拍摄的时候它能极大增加稳定性,不会到处乱滑。以后我们在海边或溪水边潮湿的礁石上拍摄的时候,梅花脚钉也极为有用。




严寒季节,手接触到三脚架上手感会很不舒服,如果是金属脚架会很危险,因为皮肤可能会冻到金属上。我建议大家用网球拍吸汗带在脚架上缠一圈。手感会大大提高。


相机棉袄:我有这个附件但没用过。不过我见过几个朋友用过,冬天的时候还是有用的。它能防止机身温度过低而出故障。



9

关键点




这期的关键知识:


  1. 了解分层着装基本原理。

  2. 随时加减衣服,尽可能避免出汗。

  3. 穿导汗速干内衣,不要穿棉内衣

  4. 关键用品如手套或帽子多带一份

  5. 冰爪和雪套等冬季户外用品必不可少

  6. 靴子要大一点。

  7. 当心迷路。最好携带GPS和卫星通讯器材以防万一。

  8. 如果要露营,一定要选择合适装备并了解相关知识。

  9. 当心电池电力不足问题。注意电池保温。

  10. 当心相机和其他器材内外起雾问题。绝对不要把冰冷的相机或镜头直接拿进温暖的室内。

  11. 如果去冰面上拍摄,给三脚架配上梅花脚钉。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