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墨烯和他的二维家族

 依薷书坊 2017-11-14


前言:之前为大家介绍了碳单质的几种形式,其中说到石墨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今天,小墨就带大家进一步了解石墨烯和他的二维材料家族,以及它们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前瞻。


撰文 | 林梅


硅基半导体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用硅构建的时代——我们手上拿的手机、办公用的电脑、家里的家用电器、马路上奔跑的汽车,没有哪一样离得开精密而集成化的半导体电路。而如今小巧的低功耗的半导体晶体管电路之所以能全面取代传统的、蠢笨的、高功耗的电子管,就是得益于硅这个材料的电子学性质。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肖克利、巴丁、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硅可以做成一个电子学开关,三年后,第一只“PN结型晶体管”诞生,微电子学拉开序幕。之后的几十年,越来越集成的微电子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面貌。


图1  William Shockley (中), John Bardeen(左), and Walter Brattain(右), 1948. 

图片来源: AT&T Archives and History Center

图2 第一个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

图片来源:wordpress


那么,这些半导体是怎样施展魔法的呢?


所谓半导体,就是说他的性质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随着外界条件(比如电压)的变化,可以变身导体或绝缘体。如果电路里有个小薄层是这样的半导体,那么我们就可以控制这个电路的开和关,也就是对应逻辑上的0和1。


大家一定记得大学时候学过的各种半导体器件,什么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PN结、场效应管等等。无非都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制成各种器件,只要我们控制电压等一些外部条件,就可以控制电路的电流等各种电学状态,最终实现各种逻辑运算。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两家公司几乎同时制造出了集成电路——一个芯片上集合很多个电子开关,完成复杂的计算功能。从此,人类在集成电路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希望在同样大小、同样功耗的情况下,完成尽可能强大的计算,这种野心和期待集中体现在1961年的Moore定律——每过十八个月,芯片密度和就会增加一倍,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指数增长。


图3 第一个集成电路

图片来源:wordpress


Moore定律失效?

可是,人类一得意,上帝就发笑。在芯片集成的道路上,人们渐渐意识到极限的存在。


目前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晶体管为主要有源器件构成的。一个增强型MOS场效应晶体管靠调节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来控制沟道区电导率,进而控制漏极电流的开和关。但是,随着器件越做越小,情况变得不可控起来——沟道区长度与厚度比过小的话,电流很容易从沟道区远离门电极的部分漏过去,漏极电流的开和关不再被有效控制。


所以,人们特别想找到一些材料,既能越来越薄,甚至薄到原子级别,又能很好的保持半导体性质。这个时候,二维材料粉墨登场。


二维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三维的母体材料往往有很大不同,里面的电子可能具有新的物理规律,按照新的能级运动,并且由于薄层的缘故,原子都暴露于表面,往往更容易被调控。


石墨烯是一个典型的二维材料,厚度在原子级别,那么它有没有什么好的类似场效应管的性质可以为我们所用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石墨烯场效应管

首先,石墨烯有一个非常棒的特性——电子高迁移率。我们知道,载流子的迁移率对于输运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高迁移率意味着载流子有更快的扩散速度,也就对应更好的导电性、更快的响应频率、更小的能量损耗。实验表明,现在晶体管主要材料硅的迁移率大约在1400cm²/(V·s),而石墨烯中电子的迁移率要比它高出至少一个数量级。更难能可贵的是,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几乎不怎么随温度变化。


最神奇的是,石墨烯中的电子,即使遇到势垒(比如能量抬升较高的电压),也可以变身为反粒子,毫无障碍地100%隧穿过去。利用这个性质,人们可以调整电压,分分钟将n型掺杂石墨烯变成p型掺杂石墨烯。


但是,石墨烯之所以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到半导体技术,是因为制约石墨烯成为一个场效应管有一个最大瓶颈——它的带隙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传统的半导体材料,控制导电与否,靠的是导带和价带之间带隙的存在。半导体材料里,导带和价带都对应电子的能量空间,电子在导带和价带中都可以自由运动,能导电;但导带和价带之间存在一个能量间隔——带隙,电子的能量在带隙中时,是没法自由运动的。通过控制半导体中电子的能量(通常用门电极来实现),就可以实现半导体的开关。


但是,石墨烯是一个零带隙的半导体,价带和导带是相交的,不存在分开两种能带的带隙,所以石墨烯制成的器件沟道无法实现有效的开关控制,很多人因此认为,它不适合逻辑电路的应用。


当然,人们在这方面没有放弃过努力,人们深入研究了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发现打开它的带隙不是没有可能的。比如,制造石墨烯纳米带、双层石墨烯加偏压、对石墨烯进行掺杂、施加压力,都是可能实现的手段。


继2004年石墨烯的场效应被报道之后,很快,在2007年,第一个顶栅结构的双层石墨烯场效应管也被报道。这是一个石墨烯晶体管发展的里程碑,遗憾的是,这样能打开的能隙太小,开关效果很难达到实际需要。


石墨烯的姐妹们

虽然石墨烯的带隙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既然二维材料与母体三维材料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电学性质,那么其他的二维材料有没有适合制作半导体器件的呢?


科学家发现,一些二维的硫化物、金属氧化物都可能具有这样的前景。


比如,在2010 年,MoS2 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人们发现,单层的MoS2 具有1.8 eV的直接带隙,一年后,高质量的单层MoS2场效应管也首次被制备了出来,开关比达到10E8(传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硅MOSFET开关比大约在10E4~10E7),但是迁移率偏低,只有大概100cm²/(V·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