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人在绵阳西山待了一七百多年

 七彩阳光3109 2017-11-14

在绵阳西山之巅,三国蜀汉大司马蒋琬就葬在这里。每有游人游览绵阳西山公园,总会到蒋琬墓前去拜谒。

 

作为三国蜀汉重臣,蒋琬曾“驻涪(今绵阳)并屯兵于涪”,对维持蜀国政权具有重要意义。蒋琬病故后“葬于涪”,给绵阳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三国历史文化财富,是四川省内一处不可多得的三国遗迹,也是绵阳西山公园内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蜀汉遗韵

 

进入绵阳西山公园,顺路走向山顶,与新修子云亭相对的一个古朴的庭院,就是蒋琬墓所在地。

 

门口,是一对石狮子,四周用铁围栏围了起来。抬头仰望,庭院门额上写着“蒋琬墓”几个大字。走进大门,沿着中间的神道拾阶而上,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并有石马、石翁仲、石龙雕刻,虽然多数雕刻的头像已经损毁,但在鸟鸣风动之间,还是让人明显得感受到一股明显的历史文化气息。

 


 

神道尽头,就是蒋琬墓。墓葬为八面柱体形,由条石砌成,墓基和压檐石均为叠涩状,墓檐为两层板石结构,下层出檐,上层收进。檐上为顶,呈覆钵状,共有四层,每层中间束腰。在墓的背后有的地方稍有裂纹,但整体保存完整。

 

在墓葬正前方,有一通“汉大司马蒋恭候墓”石碑,碑高约2.5米,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时任绵州州牧李象昺所立。石碑前,有一个云纹莲花圆形石质供台,供台底座是八边形。墓葬正后方,立着一通“蒋恭候墓”碑,是蒋琬裔孙、龙安府知府蒋德钧于光绪庚寅(1890年)四月,到绵州对先祖墓茔培修扫祭时所立。

 

在蒋琬墓一侧,还建有“恭候祠”,原祠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后毁于战火。此后,经历重建、改建,原祠最终损毁。1987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在蒋琬墓侧修建了仿古建筑恭侯祠,与蒋琬墓遥相呼应。

 

蜀汉重臣

 

作为三国蜀汉时期的一位重臣,死后归葬于涪(今绵阳)的蒋琬,给绵阳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三国历史文化财富。

 

蒋琬,字公琰,湖南湘乡人,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以荆州书佐身份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不久迁任什邡县令、尚书郎。诸葛亮担任丞相后,对蒋琬的才学极为赏识,将他选为自己的属僚。诸葛亮伐魏时,特地安排蒋琬留守成都,任长史、加抚将军,处理丞相府的大小事务。

 

蒋琬勤于职守,办事干练,由此更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临终前向刘禅密表,如果他不幸去世,可委蒋琬以重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故后,蒋琬出任尚书令、行都护、益都刺史,辅佐后主刘禅。

 

蜀汉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奉诏带领兵马驻扎汉中。第二年,他被加封大司马,封安阳亭侯。在汉中期间,蒋琬很想去实现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夙愿,但因为交通运输困难和兵力不够的原因,出师六年都没有结果。

 

就在那期间,蒋琬身体出现状况,加上北伐不利让他内心感到忧虑。延熙六年(243年),蒋琬上书刘禅,建议让姜维担任凉州刺史,与羌人、胡人搞好关系,镇守汉中一带,自己退兵涪县。

 

涪县屯兵

 

蜀汉延熙六年(243年)10月,在得到蜀汉后主刘禅的批准后,蒋琬从汉中退兵,在涪县屯兵驻扎。

 

选择屯兵涪县,将战略大本营从汉中转移到涪县,是蒋琬在战略上的高远眼光。虽然当时蒋琬身体有病,北伐多年也没有结果,让他内心感到忧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涪县水陆四通,一旦出现紧急军情可以及时出兵援助,东面、北面出现紧急情况,这里的交通便利,出兵驰援也不是太大的困难。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蜀汉延熙七年(244年)9月,曹魏军进攻汉中,当时镇守汉中的兵马不到三万人。得到这个消息后,蒋琬命令费祎带着兵马赶过去增援。这一仗,曹魏军大败而归,自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这次战争之后,蒋琬将益州牧的职务辞让给费祎。

 

在涪县屯兵期间,蒋琬坚持“安民为本”的理念,特别注重军民屯田,改进军械发展农技,基本上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减轻了民间的兵役、劳役的负担,让民间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辖区治安也很稳定,从而推动了蜀汉国力的恢复与发展。

 

蜀汉延熙九年(246年)11月,由于病情加重,蒋琬病逝于,谥号“恭候”,安葬在绵阳西山。

 


 

蒋琬墓兴废

 

作为三国蜀汉时期的一位重臣,死后归葬于涪(今绵阳)的蒋琬,给绵阳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三国历史文化财富。

 

西山,古称凤凰山,因山形酷似凤凰而得名,蒋琬墓正好在凤凰的颈部,居高临下,犹如跨凤乘龙,将整个绵阳城尽收眼底。可以说,蒋琬的这块墓地,也算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蒋琬去世后,因其才学与“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备受后人推崇。

 

最有意思的一个史实是,蜀汉的大对头、造成蜀汉灭亡的魏国大将军钟会,得知蒋琬去世的消息后,在进攻蜀汉的路上经给蒋琬的儿子蒋斌写信,打听蒋琬安葬在哪里,准备去祭拜。蒋斌很大方地回了信,并告诉钟会说,他的父亲去世后就安葬在涪县的凤凰山上。后来,魏国军队攻占下涪县,钟会还真的去蒋琬墓前扫墓祭拜一番,留下了“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的史实。

 

明代曹学佺在万历年间经过绵州,写下“乔木婆娑者,蒋公琰万秋之宅,钟士季所尝致敬也”等文字,由此可见,当时蒋琬墓四周还是一片葱茏,环境优雅,是绵州一大名胜。

 

到明末清初时,战乱导致蒋琬墓遭到严重破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绵州刺史李向昺到西山仿古,看到蒋琬墓四周破败,墓碑也破损了,碑文风化无法辨认。于是,他组织工匠“伐石封土”,在第二年修复了蒋琬墓,并保存至今。

 

蒋琬从汉中退兵后,选择在涪县驻扎,这个战略眼光对蜀汉后期的休养生息、维持蜀国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段历史对研究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可以这样说,蒋琬在古涪县的这段历史,给绵阳的三国历史文化写下了重要的一笔。现在留存下来的蒋琬墓,庄严古朴,气势宏伟,巍然屹立于西山之巅,是四川地区为数不多的一处重要的三国遗迹。1986年6月,蒋琬墓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同治《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陈见昕著《绵阳史上客籍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