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乡巴佬 2017-11-14
文章摘要: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 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从20世纪5……

聚焦自主学习 推进课堂改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多年来,自主学习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理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对现有影响较深刻的一些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借鉴.

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可谓是教学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

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1].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2].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3].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5].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那么他的学习就属于自主学习.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时间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6].

通过对国外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总有些大体相同的内容,如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给学生创设主动、积极求知的氛围;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教给学生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不断尝试;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自我强化等等,这些研究对本课题都有借鉴作用.

二、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说只知道被动学习,却不知道主动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体现出主动地思考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其实质可谓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早期萌芽.

先秦时期的孟子,也明确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在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应用起来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学术上达到高深的造诣.

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也”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又说“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就是说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记忆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加自如.

叶圣陶先生更是精辟的说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自觉学习者.

进入现代,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的相应出台,明确的提出“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探究问题;能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质疑,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的积极心向,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无疑使得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从纵深方面被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毓提出“自主学习不限于学习方法上,可以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并提出了自主学习可遵循针对性、科学性、思想性、方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

九十年代初,李星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有主见的学习” [7].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识能力”.到了九十年代末,对自主学习含义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程晓棠,她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也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她的全面阐述为日后许多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为代表,对自主学习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并在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从“维度”和“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既传承了齐莫曼的二维研究框架,而且进一步明确细化框架中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的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此外,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些理论的提出都对界定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2.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同时还涌现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海青浦中学顾冷沅先生进行的“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教学法;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这些教学实验虽未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但都以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为日后自主学习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庞维国编撰了《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的专著,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原理和教与学的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确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

为‘先学后讲’”,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8].这些理论对于完善自主学习方式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纵观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尽管自主学习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多角度呈现出自主学习内涵,我们需要继续做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际,使得理论真正得到成熟完善的发展.研究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进步,学习方式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去探索研究.

三、评述小结

自主学习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研究自主学习,在理论上有助于使我们从新的、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弄清楚学生学习活动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为丰富学生认知智力发展理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厌学与乐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主学习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现象.我国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师道尊严,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2.从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试验、应用研究少,高水平的试验、应用研究更少.

3.我国现行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教程大多是国外教材的翻版和经验总结材料,尚缺乏有影响的、为中国学生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及其训练效果.

(二)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趋势

1.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要脚踏实地应用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

2.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和实验,获得详实的材料,并结合经验总结,将经验总结概括化、理论化,提炼出符合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

3.自主学习研究的范围将拓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本身,也将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以及诸种因素与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而且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也要充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自主学习的研究将进一步向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更接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实际,这样既便于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对学习的指导和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力为, 陈晓慧.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语文进行教学设计[j]. 教育技术的创新, 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上册), 2006

[2] 张秀娟. 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

[3]庞维国. 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 x[j]. 心理科学, 2003

[4]庞维国.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

[5]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

[6]王宇.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7]李星.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 高教研究,1990

[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