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林讲座 |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上)

 乐道子真 2017-11-14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上)


一、高筑黄金台


公元前311年的一天,燕国诸侯燕昭王刚刚登基,就专程拜会了名士郭隗,向他请教如何带领燕国走出危机。


原来,昭王即位前,他的父亲燕王哙犯糊涂,居然将王位让给了丞相子之。这个子之又是个庸才,把燕国搞得民怨沸腾,危机四伏。于是燕国的宿敌齐国趁乱讨伐燕国,差点灭了燕国。后来其他诸侯联合干涉,齐国被迫撤军,燕国才算保留下来。


燕昭王即位,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昭王是位胸怀大志的有为之君。他牢记燕国的国耻,迫切地寻求强国之路。《战国策》说他“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战国策》第417章)


说的是燕昭王收拾残局后即位,谦恭有礼,用丰厚的礼品招募贤人,希望依靠他们雪洗国耻。


见了郭隗,郭隗首先对昭王指出,政治家对贤人有四种态度,这四种态度决定了政治家的四个层次。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战国策》第417章)


意思是,政治家有四个层次:帝者、王者、霸者、亡国者。成就帝业的国君,把贤人当作老师对待;成就王业的国君,把贤人当作朋友对待;成就霸业的国君,把贤人当作臣下对待;亡国之君,则把贤人当作奴仆对待。


然后,郭隗就劝昭王广泛地选拔贤人,亲自登门求教。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贤人。这样就可成就帝业,也就是政治家的最高境界。


昭王听了连忙说:“但是如何着手呢?怎样选拔天下的贤者呢?我应该去拜见谁呢?”


郭隗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出巨资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呢,3年过去了,一直没买到千里马。这时,国君身边的一位侍臣就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位侍臣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有一匹千里马。可是,等他赶到时,马已经死了。真的很郁闷。怎么办?这人竟然用500金买了死马的骨头,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看了,这人竟用千金买了马骨头,不禁勃然大怒:“我让你买的是活马,谁让你花费我500金巨款买了这死马的骨头?”


侍臣从容不迫地说道,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死掉的千里马,大王都舍得花费500金购买它的骨头,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这个消息传出去,大王就不愁有人主动来献千里马了。”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了上面的故事,又对昭王说:“大王如果真想得到人才,就应该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您确实是求贤若渴。您不妨先从我郭隗开始,天下的贤人看到像我这样才华并不出众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肯定就会来投奔你了。”


昭王听着连说:“有道理!有道理!”


于是昭王就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日良辰,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居住。昭王每天都像学生拜访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有一个特别的举措,他在沂水河畔,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与贤士的见面礼。这就是著名的“黄金台”。


在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莫过于昭王高筑黄金台。昭王高筑黄金台这个大动作其实就一个招聘人才的大广告,产生了轰动效应。


消息传出去不久,天下的名人贤士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很多重量级的人才,如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魏国的乐毅。他们纷纷来到燕国协助昭王治理国家。


有人评论说昭王筑黄金台招揽人才是出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考虑,未免太功利化,太金钱化,把人才当成了纯粹的买卖对象,是对人才的羞辱,对人才太不尊重。这个看法未免太迂腐。什么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不能是空话。尊重人才,一要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二要给人才优厚的待遇。二者缺一不可。


昭王高筑黄金台实际上体现了对人才的三种态度: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慷慨,对人才的渴求。同时也体现了燕昭王个性的大气、坦诚和豪爽。


因此,唐代两位充满豪侠之气的大诗人,一位陈子昂、一位李白,都曾写诗歌颂昭王。


陈子昂诗云: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李白诗云: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古风十五)


陈子昂诗中提到的碣石馆,也是燕昭王招揽人才的标志性建筑。为了接待著名阴阳家邹衍,燕昭王居然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宫殿,叫碣石宫。邹衍来到燕国时,燕昭王甚至亲自毕恭毕敬地拿着扫帚,倒退着为邹衍清路。筑黄金台引来人才时,燕昭王每次都在车下扶着人才乘坐的车子前行。燕昭王可说是战国时代最礼敬人才的诸侯。因此,怀才不遇的陈子昂才感慨“昭王安在哉”。


二、破解反间计


但是,燕昭王尽管对来应聘的人才都非常谦恭,非常慷慨,但他决不是盲目地使用人才,也不是根据人才的名声安排人才。论名声,齐国来的邹衍和赵国来的剧辛知名度最高。因此李白诗中讲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人才,点他们两位的名做典型。就是前面引的“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邹衍是位阴阳家,谈天说地,神神秘秘,故弄玄虚,掐来算去,从古代到今天,都有很多人信这一套。邹衍在齐国就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术权威,到了燕国,昭王对他恭敬有加,但是他那一套对于治国理政实在没有帮助,因此邹衍在燕国政坛毫无记录。剧辛尽管名望也非常高,但是政治才能也一般般。《战国策》记载,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首战告捷后,剧辛坚决反对燕国再打下去。但是燕昭王和乐毅没听他的,乘胜进军,结果几乎占领齐国全境。听剧辛的就要耽误事了。


燕昭王招来的最重要的人才,既不是从赵国来的剧辛,也不是从齐国来的邹衍,而是从魏国来的乐毅。说起乐毅,他的先祖我们在第一期中就曾提到,就是为魏文侯攻取中山的乐羊。


乐毅在魏国正怀才不遇,得到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立刻找了个借口去燕国出差,到了燕国就跳了槽。

 

燕昭王真是慧眼巨识,十分清楚应聘的人才哪位管用那位不管用,哪位有真才实学,哪位就是徒有虚名。和乐毅一番谈话,昭王立刻清除这是位经天纬地之才,直接拜他为亚卿,相当于副丞相的地位。天天和他讨论的头等大事就是讨伐齐国,为燕国雪耻。


乐毅首先向昭王分析了形势。指出齐国是个超级大国,有先辈创下的霸业为基础,论实力,燕国和齐国的不可同日而语。一定要打齐国,必须做两个方面的充分准备:一是国内政治要改革,先练好内功,提高国家实力。二是和其他诸侯国组成联盟,单打独斗肯定打不过齐国。  


昭王完全接受乐毅的主张。首先着手燕国的改革。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加强法制、整顿吏治、增强军队战斗力之外,燕昭王更推行儒家仁政,《史记》说他是“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史记·燕召公世家》)


抚慰丧葬之家,关怀鳏寡孤独,与百姓同甘共苦,获得了民众对自己的拥护。


内政改革取得成效,昭王就派乐毅出访各个诸侯国,动员他们联合伐齐。


乐毅展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他利用各诸侯国痛恨齐闵王的霸道骄横,发动了五个诸侯国合纵攻齐。这五个诸侯国分别是: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有学者认为合纵攻齐的五个诸侯国应该是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再加上楚国,而不是秦国,说秦国不太可能参与合纵攻齐。根据是什么?没讲。其实,秦国参与攻齐理由充分,上期说过,秦昭王已经把齐国当作主要威胁,巴不得有机会参与打压齐国。楚国则肯定没有参与五国攻齐,否则齐闵王遭到五国攻齐后怎么可能向楚国求救?楚国又怎么能派大将淖齿跑到莒城救援齐闵王?


乐毅攻齐可谓战果辉煌,势如破竹,仅仅半年间,直下齐城70余座,全都纳入燕国版图,只剩下即墨和莒城未能攻克,差不多等于灭了齐国。燕昭王因此封乐毅为昌国君,享受王亲国戚的待遇。


乐毅对齐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燕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上期谈到,齐国大将田单曾经对燕国使用离间计,离间燕昭王和乐毅的关系,但是根本不好使。昭王非但没有怀疑乐毅,反而杀了进谗言的大臣,索性直接请乐毅为齐王。搞得乐毅赌咒发誓,写下书面材料保证自己没野心。


关于田单使用反间计离间昭王和乐毅的关系,还有一个版本。


一天,燕国王宫里的内侍、卫兵等交头接耳,十分紧


张,原来燕昭王一反常态,突然对太子大发脾气,下令抽了太子二十鞭子。原来太子受大夫骑劫的挑唆,向昭王进谗言:“乐毅三年还打不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不是真打不下,而是不想打。乐毅是想以怀柔手段感化两城百姓,等待他们归顺,自己就可以做齐王了。”


昭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过不是对乐毅发怒,而是对太子发怒。抽了太子一顿鞭子,指着他的鼻子臭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牲:“你就不想想,齐国一直欺负燕国,甚至差点灭了燕国。我们和齐国有深仇大恨。是谁给咱们报了仇雪了恨?难道不是乐毅吗?我们对乐毅怎么感恩都不过分,你竟然说他的坏话!恶毒地污蔑他。别说他不想做齐王,他就是真想做齐王,也有资格。”


昭王责罚了太子后,又下诏赐乐毅妻子王后之衣、赐乐毅儿子王子之服,并赐车马,同时派丞相代表他去见乐毅,要正式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也惊出一身冷汗,连忙跪下,对天发誓,写下书面保证,宁肯死也不接受封王。昭王和乐毅的君臣大义、战斗友谊由此更加巩固。


《资治通鉴》称赞乐毅:“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于是,齐国人佩服乐毅的德义,诸侯畏惧乐毅的信誉,再没有敢算计他的。


说起来,离间昭王和乐毅的流言确实狠毒。纵观中国历史,打击大臣特别是打击手握军权的重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说他有野心要造反。皇帝最怕的就是造反,那是直接要他命的。即便是明君仁君对造反谋逆大罪也十分敏感,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但是,燕昭王对离间计的对策,却表现了大胸襟、大智慧。他不像某些心胸狭隘多疑善忌者立刻将警惕的目光投向乐毅,而是公开地惩罚制造流言者,就是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对乐毅打信任牌,表示自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就打击了离间计可能引起的君臣猜忌和分裂,给乐毅吃了定心丸。他更进一步要封乐毅为齐王,又是化被动为主动,  给乐毅戴高帽子,等于逼他表态。这样顺水推舟,投石问路,无形地化解了可能的潜在的威胁。  


昭王富于大智慧地破解了离间计,乐毅只会更加尽心竭力地为昭王服务。


由此想起汉高祖刘邦和韩信的故事。韩信打下山东后,希望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但是又不好意思直说,想了半天,自认为想了个好办法。于是派使者向刘邦汇报:“山东这个地方打下来了,乱得很,要好好治理。  治理需要一个名分,希望大王   封我一个假齐王,我是为了治理方便,不是真的想封王”。刘邦什么人,一定就明白了韩信那点小心眼,立刻勃然大怒,开口就骂:“他妈的,……”


他接着的话本来是“天下还没搞掂呢,就急着要给自己封王了。野心不小啊!”


但是,张良在旁边踩了他一脚。刘邦恍然大悟:正因为天下还没搞掂,才需要韩信啊,才不能得罪他呀!于是,舌边的话吐出来立刻变成了:“他妈的,大丈夫封王就封个真王,干嘛要假王呢!”


韩信听了又受用又感激,焉有不卖命之理。刘邦和燕昭王的智慧,真是异曲同工。

下期预告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