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智慧 绿色 人文”三合一产城社区,致敬城市更美明天

 QuanLiRen2016 2017-11-15

打造优质产业生活空间,是在城市空间不断生长、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融合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主要判断标准就是在“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理念上,更进一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即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城市转型”三轮驱动的新格局,打造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才、人才与城市协调共融的产城社区。


产城社区三要素


  1

良好的空间发展布局

和生态环境

良好的空间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是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础。合理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

高标准的城市硬环境

和软环境

高标准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城市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要让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并支撑各产业和城市事业的发展,能使各层次人才在城市中充分实现其个人发展价值。


  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是产业发展沃土,要具有完备的产业生态链,同时,这条产业生态链在城市中要比较容易得到配套,产业价值链也比较容易得到延伸,从而实现产业的自我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城人融合发展空间的五大特征


Ⅰ 全息化——以人为本

全息化社区


全息化社区作为城市中的节点,是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秩序的重要要素,社区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结构,也制约着全息化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高度集聚的地区,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决定了城市必须同时提供就业和居住功能。以往一味追求功能分区的规划思路造成了城市钟摆效应明显,运行效率低下等城市问题已成为各界共识,因此,城市功能结构应回归到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

全息理论,反映就是局部具备整体全部信息的客观规律,是有效解决超大城市病的一剂良药。节点全息化是指每一个区域都具备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图1.节点全息化示意图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4用地规划与布局基本准则中指出:在大、中运量的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范围内宜综合布局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用地功能。从而以500米为半径,在理想圈层结构的前提下,可大致计算出社区的规模最大约为78hm²。

另一方面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7修订稿,居住区规模划分以居民能够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基本划分原则,形成了以步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等级的生活圈,根据步行出行规律,同时由于各类设施使用需求的频率不尽相同,设施运营的适宜规模差异也较大,所以配套设施应步行可达,可分别对应在300米、500米、1000米的空间活动范围内。

根据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置形成社区规模及配套设施类型的指标评价体系。

表1.社区规模及配套设施类型的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7修订稿条文说明整理


Ⅱ 立体型——集约高效


城市立体化

城市立体化是指城市活动基面的立体化。城市立体化的功能实质是为城市构建一个集约高效的城市活动运作系统,强调的是城市形态内在结构立体化。

联合国在1996年人居会议就指出,紧凑城市是低碳城市的未来方向。《自然》杂志2010年4月刊报道,Santa Fe研究所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一倍,人均生产率提高130%。

集约高效立体化的本质是通过精明成长的方式促进社区紧凑型发展,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多样性的住房、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来控制城市蔓延。其具体内容含交通立体、功能复合、配套多元、公共空间多维度、绿化立体等方面。

图2.社区土地高效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论文《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整理,作者赵鹏军、彭建

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化,包括高效化与集约化两大目标;二者又可细分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高效化、环境效益的高效化与土地利用的充分化、土地利用的紧凑化、土地利用的综合化等7大子目标。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这些子目标可分别由21个具体评价指标来综合反映,共同构成社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Ⅲ 共享型——高端聚集

《通讯》杂志2013年6月刊报道,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发现,提高城市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难度,更容易形成人际网络。优质产业和生活空间是建立密度更高,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更低的创新核心区:推动资本与产业更广泛接触,包容增长;推动大企业和小企业共生的环境,构建系统产业生态链;促进跨领域交流,激发创新、创造是优秀产业和生活空间的内在驱动力。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开发空间的种种定义,并将其置入产城社区规模的尺度考量,社区内的户外共享空间、架空空间、城市公共通道、共享的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具有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具有开放空间的娱乐、休憩、商务、交流功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自然价值和生态效应。它强调资源的均享性和服务性,为交往提供契机,进而促进企业之间互相依存,通过外部创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Ⅳ 绿色型——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社区

生态宜居社区是指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高效且可持续的规划管理方式建设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结合、体系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社区。

同时,宜居社区应该是人们生活舒适方便,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平和生活水准,适应城市高端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态宜居型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单元,应倡导步行优先、公共空间优先的原则。而这二者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社区活力,活力是一个生态宜居社区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估指标。

图3.生态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蒋慧鸾《生态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整理

活力

活力指的是社区居民的出行频率和密度,表现为大家愿意在街道上行走,愿意停下来走进街边的商店,或是坐下来歇息和欣赏街边风景,或是在广场上、在社区提供的灰空间中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

而活力的激发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丹麦学者扬·盖尔对此的描述是“慢速交通意味着活力”,避免出现我国许多城市长期形成的“宽马路、稀路网、大街区”的城市肌理。

因此,生态宜居社区除了具有通达的地面交通之外,还需要通过空中连廊或平台构建完善的空中步行系统,与地面机动车道分层设计,提升步行的连续性、安全性及体验性,并使其与社区的办公、居住、公共配套、交通站点、社区公园等有效接驳,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以步行为主导的闭环。

生态宜居社区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集成,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宜居社区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环境、生活方便、生活水平、生态技术、管理服务的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Ⅴ 智慧型——技术集成
智慧城区

智慧城区是指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构建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方式、产业发展、社会管理,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社区)形态。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为主,智慧社区属于前沿事物尚无统一标准,基于国内诸多关于智慧社区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产城社区智慧化基本指标评价体系如下。

图4.社区智慧化指标评价体系



本文选自天安云谷《产城社区》2017秋季刊,为2017深圳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打造优质产业和生活空间研究》节选。本刊致力于汇聚产城社区智慧结晶,如您在此领域有任何妙见,欢迎分享,投稿邮箱:editor@szyungu.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