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风采 | 走近 冯印强

 石河轩 2017-11-15


按:



——北兰亭学术部

2016.12.1




书家简介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书协教育委员会主任,乌海学院专职书法教师。


主要艺术成就:

1、曾数十次入展全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全国青年展、全国隶书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数次获奖

2、曾数十次应邀或提名参加全国“翁同龢奖”书法展、全国“林散之奖”书法展、全国兰亭获奖书家邀请展、全国隶书提名展、“民族脊梁”提名展等邀请展、提名展

3、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4、2013、2016连续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

5、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短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赏评》、《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等多种专业书法报刊、杂志;有论文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研讨会



作品欣赏



隶书   80cmX60cm  2016年 


局部欣赏






隶书   80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132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132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132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45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40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132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32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32cmX60cm  2017年






学术观察



汉代艺术精神的复归

——关于冯印强篆隶书创作的文化学审视

文/朱中原



        研究汉隶,离不开对汉代精神的讨论,而讨论汉代精神,又离不开对汉代学术与文化的观照。故此,若把冯印强的篆隶书创作与书体研究、字体研究及古文字学结合起来进行观照,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冯印强当然不是一个古文字学家,但他是一个对篆隶书及其文化精神有着一定文化学与社会学思考的创作家。可以说,他的篆隶书创作为我们进行当代篆隶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与参考的重要文本。

        冯印强的书法创作是与当代书法三十年发展紧密相联的。三十年以来,中国书坛几经风云变幻,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表现手法纷呈,身处时代大潮中,冯印强既接受着这崭新的时代文化气息,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学术思考。他以学人的睿智、创作家的激情,对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和核心价值观一直思索颇多。他认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应该建立起一种系统的书法文化形态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当代复杂而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到底应该为书法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冯印强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书法艺术,为当代文化建立起一种正大、多元、开放、纯正的意识形态,而这正是与汉代艺术精神相契合的。

         若要对冯印强的隶书创作与理论进行综合解读的话,我会用一句最简短的话概括:他用自己独立的隶书笔墨语言来诠释着汉代自由、开放、正大、苍茫、烂漫的艺术精神,他关于隶书的文化学思考,一贯地体现在他不断求索的隶书创作实践中。关于当代书法创作,我一直强调一定要追求学问与艺术的结合,追求原生态书法资源的文人化、经典化的价值取向,篆隶书及北碑创作尤其如此。冯印强的书法创作,囊括了整个隶变过程,其中,又以汉代经典隶书文本为重要载体,这体现了他宏大的隶书视野及经典化、文人化的书法审美价值取向。但是他又强调隶书取法的纯粹性、经典化路径。因为,经典隶书是对汉代精神的最好注解,也只有取法经典汉隶,才能与汉代精神进行最深入的对接。

         把隶书创作与汉代精神相对接,是源于冯印强自身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追求。追求、表现、再现汉代艺术精神,一直是他的念想,是他毕生的志趣之所在。那么,汉代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冯印强的书法与汉代精神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承续关系?单从书法笔法而言,汉代是书法由篆书体系向隶书体系过渡的一个历史时期,而篆书体系的用笔以圆笔为主,也即以曲笔为主,隶书体系的用笔以方笔为主,也即以直笔为主,书法笔法由圆笔(曲笔)向方笔(直笔)的过渡,使得书法笔法开启了一个伟大的转折。而冯印强的篆隶书恰是对方笔(直笔)笔法的典型体现,直笔笔法在他的篆隶书创作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就文化而言,汉代是第一个系统整理先秦学术思想的时代,是第一个系统整理儒家思想的时代,也是第一个全面打通儒、释、道诸家思想的时代;此外,汉代是第一个凿通西域并与西方相联接的时代。当然,也是在汉代,开创了书法艺术诸体杂会、错综交融的伟大局面。冯印强作为浸淫隶书多年的书法家,自然认识到了隶书的这些特质,也对汉代艺术精神有着深刻而理性的认知,他曾有多篇论文谈到他对汉代隶书精神和汉代艺术精神的研究与分析。在他看来,汉代艺术精神典型地体现在东汉经典隶书体系中,东汉隶书的阳刚、雄强、宽博、正大、雅正之美,是后来时代的书法艺术所匮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冯印强的隶书,为当代隶书创作建立了一个风格主义的范式。

         冯印强的隶书创作,一直就在试图通过对汉隶线条的锤炼与驾驭,构建他关于“崇高与悲壮”的艺术精神。他的隶书线条,既追求清正与典雅,流利与洒脱,同时,又追求一种苍茫之美、残缺之美、崇高之美、悲壮之美。尤其是在隶书创作中,他融入了汉篆的线条、结体与造型,对汉篆的表现,构成了他整个篆隶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冯印强于汉末经典八分书体系中,融入汉篆之结体,并上溯隶书的源头,形成了一种苍茫、稚拙、奇崛的美学风格。这对于过于板正、僵化、死寂的当代隶书书风贯注了一种新的活力,让隶书在清代的牢笼下获得了新生。

         应该说,二十年来,冯印强的隶书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几经调整,几经转变,最终形成了经典化、文人化的创作取向。他一直在试图回归篆隶书创作的本源与正途,即将线条的锤炼与笔法的功力作为奠基。有鉴于此,冯印强于汉隶之外,上溯三代甲金及汉篆,尤于隶书之工整典雅中,别求汉篆奇肆与古拙之美。此良难得也。

         可以说,近十年来,冯印强一直以自己切身的创作实践痛陈时弊,大声疾呼隶书创作应摈弃粗鄙化、低俗化的取向,并大力倡导隶书创作的经典化、文人化。经典化、文人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对留存于今的隶书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和美学评定,继而进行文人化的改造与提升;另一方面则是须以学者的理性和睿智对汉隶资源予以学术审视。冯印强正是以一个现代文人的视角,对汉隶资源进行着创作与理论上的梳理,他撰写的一些文章和理论著述中,能够十分明显地看到他对汉隶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书法核心价值取向的诠释与梳理。所以,对于冯印强,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创作学和风格学的评定,还应对其进行文化学与社会学的审视。冯印强固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家,但是,作为一个书法家,他却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做着这种艰难的理论思考与构建工作,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所在。

         作为一个优秀的隶书家,冯印强之于当代隶书创作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隶书这种形态,去与隶书最辉煌时代的艺术精神进行文化的对接,去捕捉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通过隶书创作和研究,去思考书法和文字中的文化精髓,去进行艺术发生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思考。作为一个隶书家,应该思考当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隶书?当代隶书创作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审美形态?隶书与当代文化之间应该进行怎样的对接?作为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或理论家,我们有必要对当代较有代表性的隶书家进行个案的研究、观照与批评。在众多的隶书家中,冯印强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个案研究价值的中青年隶书家之一。

        当代隶书家的隶书创作,可以说进入到了历史的最好时代,但是也进入到了历史的最难抉择时代。今天的人们,可能再也不会像晚清民国的人们那样,守着一个《曹全》、《张迁》一辈子摩挲,然而,今天的人们也很难像晚清民国书家那样,能够把《张迁》、《曹全》这样人人都能写的隶书写得那样纯厚、浑穆和清雅。因为今天的人们没有那样的文化和学养的润泽,而徒具外在形态的追摹。我想,这是冯印强这一代书法家兼书学研究者身上所肩负的艰巨的历史使命。但愿此种景况能在不久的将来,在冯印强这一代隶书家的努力下,有所改观。我努力希冀焉。

   

(朱中原,艺术史学者、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