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天童老僧 2017-11-15

视觉与聆听的艺术

前两年我收了一台北京羽商艺术家的No.11.2耳放自用,一直作为参考机去对比试听不同的耳放和耳机。或许很多没有听过这台耳放的朋友会不服气,就凭这台售价如此便宜的艺术家No.11.2,能有多高的素质去征服我的耳朵呢?其实熟悉我的朋友都十分清楚,我评价和添置器材从来不用价格来衡量,我们常说一分钱一分货,但某些卖得很贵的器材却不一定真的就有好声音。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No.11.2耳放的测试指标非常优秀:5Hz-4.5MHz超宽频响、≤0.0006%的超低失真(5Hz-200kHz)、≥320V/us的超高转换速率,信噪比高达124dB,而其谐波失真测量已近Audio Precision测试仪的测量极限,总谐波失真加噪声(20Hz-20KHz 32Ω)只是0.0024%、(20Hz-20kHz/300Ω)更低至0.0008%。为了达到这么高的指标,每部耳机放大器中单是集成孪生差分对管就使用了14对之多。驱动力呢?3.5W(32Ω)、570mW(300Ω)的输出应付绝大部分耳机都不存在驱动不了的情况。同价位中,甚至贵上两倍、三倍,我都找不到比No.11.2更棒的耳放,我实在找不到不买它的理由,或许没有平衡输出插口算是一个遗憾吧,希望羽商老于的后续产品能够积极跟进,我拭目以待。

艺术家的本性

说了这么多艺术家这款耳放,我仅是想表达:音响贵贱之分,在于设计者的用心,而非外壳的奢华或者市场推广的力度,更非单纯地看卖得够不够贵。我们把目光回到本文主角,艺术家的新产品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身上。是了,或许很多音响新人类未必认识老于(于建兵)吧?在深入阐述Op.1之前,我再花一点篇幅说个故事。记得我当上音响评论员后不久的1995年,曾有一张名叫《响韵》的发烧唱片风靡音响圈,这张唱片有已经停刊的《音响世界》策划,在北京由李小沛录音,监制人就是科班出身的音乐家:于建兵。这张唱片在推出当年被称为国内第一流的录音,其音效之出色备受圈内烧友们好评,至今仍为很多老烧津津乐道。后来,这张唱片更得到国际著名发烧唱片Top Music天乐的垂青而改以《Sound of Rhythm响宴》命名发行,通过更好的后期制作方式和在美国以Alloy Gold超合金制碟,制造制作出音效更出类拔萃的发烧天碟,此版本很快就被音响迷抢购一空,断版多时而二手价飙升。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提供四组RCA高电平输入,喇叭线端子挺好用的

那个时候,于建兵的大名第一次烙进脑内。1994年羽商艺术家在北京成立,并且以一套Hi-End级的电子管前后级放大器:Model Ш、YP1300B得到海内外音响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具发烧理念的设计之一。不久后的1999年,羽商艺术家品牌的功放产品渐渐在音响市场上崭露头角,发展多年来虽然产品型号不多,但每款都堪称精品,其中一款已成为经典的晶体管合并机型号No.6.4,我一位亲戚至今仍然在使用。而回想2003年推出的No.16.0(EL34)胆机、No.16.2(300B)胆机,就曾引得我口水流一地。对于搞艺术的人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在国外品牌中我们见过不少了,比如丹麦Gryphon的Mr.FLemming E Rasmuss佛莱明修学的就是油画学和图像艺术学;意大利Chario卓丽的老板就是Band队的乐手;英国Musical Fidelity音乐传真老板Antony Michaelson安东尼也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这类艺术家对于审美的诉求通常都较为感性,也更富个性创意。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声音与音乐感染力的执着,往往是纯粹技术出身的设计师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打开机壳,线路布局清晰,中间的散热片隔离了电源变压器组件和前级线路,仅可能比较内部干扰的产生。

于建兵曾说过一番话我觉得颇为值得音响迷们借鉴:“如果仅从做生意的角度,我会说很多言不由衷的话去劝大家买音响和不断地升级换器材。但是我不能这样,我会对发烧友说,当你有了一套素质不错的器材后,就不要折腾了。剩下的事,你好好听音乐,因为音响只是一个工具,它就是用来听音乐的。另外一点,发烧友在选购音响时,我觉得技术指标既要注重又不能作为唯一依赖的标准,因为音响最终还是要声音好听,那么你觉得顺耳好听就可以了。当你在把握声音的尺度时,不要一味追求高频去得尽不尽、低频扫不扫裤管、中频厚不厚,什么胸腔音和鼻音以及头腔共鸣等等。你要抓住一个实质,就是声音的那种气质。声音也是有气质的,它或者亮丽,或者粗犷,或者温馨,或者纤细,你喜欢什么呢?……我不太赞成发烧友拼命地折腾器材,折腾到最后他会忘记买音响的初衷是为什么。今天上张三那换条线,明天去李四那弄个架子,后天又到王五家换个功放,忙得屁颠屁颠跟什么似的。我觉得这样玩很匠气,很不值得,刻薄地说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是在耽误自己的生命。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生意人劝诫发烧友不要折腾器材了,这不是自断“钱”途吗?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的本性。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优秀的频响失真曲线,采用价值30余万的Audio Precision音频分析仪、价值十余万的HP 3563A动态信号(控制系统)分析仪辅助设计,令Op.1的线路达到出色的规格。

看着就舒服的设计

羽商推出Op.1的背景还是要从No.6.4说起,于建兵表示:近几年,时常有朋友建议再产或复刻No.6.4合并机。理由是他们都很怀念那种声音: 清丽、流畅、自然,那种感觉仿佛阳光下的田野,不谙世事的少女,雨后清新的空气……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美学追求、心境,酿就了这样的作品。Op.1的外观简约得不能再简约了,但仅有的电源开关、香槟金色铭牌、音量旋钮和讯源选择的造型和比例却显得不简单,每一处的设计都是目的鲜明又如同行为艺术般的存在。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每声道仅使用一对东芝2SC5200/2SA1943功率对管,简单的设计达到音质和驱动力的良好平衡。

No.6.4的电路结构属于那个时代的OP AMP(运放),差分输入、恒流源负载、单端电压放大。在那个OP AMP时代,人们对谐波失真的成分似乎格外重视,偶次还是奇次谐波?总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事实也是如此,No.6.4最终的失真成分是以偶次谐波为主,因此听感上更接近电子管的效果,温暖厚润一些。 No.6.4的电路技术注册过实用新型国家专利,也正是这个电路结构,在那些年共计制造了两万多台各种放大器。可以说,市场对这个电路的声音是非常认同的。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后级电源滤波采用两只Philips飞利浦的63V10000μF产品,非常靠近后级线路的设计,降低供电内阻,提高响应速度。

Op.1的开发背景就是源于No.6.4的电路技术,通过全面的改良设计而来的。经历二十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技术发展,羽商结合近年开发旗舰系列的技术,重新将No.6.4的电路技术系统化与升级。Op.1保留了No.6.4具有特点的部分设计,而在系统及细节处理上,溶合了新的探索与发现。比如:负反馈放大器的谐波失真,自中频至高频,频率愈高失真愈大。所有的技术文献及实例,几无例外都是这样描述的。英国著名放大器专家Douglas Self在他那本《Audio Power Amplifier Design Handbook》中说:通常情况下,谐波失真曲线是随频率增加而上升,否则就值得怀疑。大多数工程师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机理是由于:放大器的开环频响有限,闭环后致使高频负反馈量递减,高频失真由此增大。而羽商发现,这种现象并非如所有文献所述,而是源自于负反馈电路的采样误差,如果能减小这种误差,就可以降低高频失真,使失真曲线保持平直。为此,羽商设计试验了一套方案,用以减少负反馈电路的采样误差。在Classic的旗舰级合并机No.262中,这种技术已首次应用,使得谐波失真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同时,失真曲线平直。而开发Op.1则是该技术再次得到成功验证。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采用日本ALPS电位器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信号输入耦合采用两只德国Mundorf蒙多福的M Cap电容

羽商把Op.1定位为纯粹的为音质而作的产品,因此设计一切均以音质为重,所有可能影响音质的元素都被拿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羽商却并非一味的用减法,他们认为日趋恶劣的市电质量会严重影响音质表现,于是为Op.1增设了内置的市电处理系统,此线路安装于电源输入插座和供电的R型变压器之间,对于电源传入的杂讯有显著的过滤效果,为整机提供纯净的电源。此线路考虑到功放大电流使用的需求,大动态时也不会产生限流的现象。因此,羽商不建议用户再使用外置的电源滤波器,那样或许会对声音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用Op.1的话,玩家根本无需担心电源质量问题了。那假如羽商用这个技术推出专门的电源处理器产品,是否又能打开一片市场呢?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前级线路采用全分立元件打造,每声道共用了12只三极管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信号输入由继电器结合切换,日本的NEC产品确保经久耐用。

合理的优化设计,令Op.1达到这个电路结构历史最好的技术指标,Op.1的频率失真曲线基本平直,受AP分析仪测试带宽影响(22kHz),接近20kHz处稍有下降。Op.1的失真虽然不是很低,但这在无大环路负反馈电路里已经非常棒了!在元器件方面当然也是今非昔比的,打开盖子我们能看到线路板上左右全对此的线路设计,用上了很多好料猛料,比如德国Mundorf蒙多福的M-Cap电容、WIMA MKP电容、美国军规DALE电阻、日本ALPS电位器、NEC继电器、Philips电解电容、东芝功率管等等。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电源输入特别设计的净化线路,避免了市电杂讯的影响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整机满功率THD失真率测试,可见规格非常出色。

具说服力的好音质

试听Op.1在两个环境中进行,以是杂志社试音室中,搭配过德国Ground Zero零点的The Reference落地箱、Quadral德宝AURUM GALAN 9书架箱和Vibarto Swing Plus书架箱等等音箱;而在家中,我让Op.1搭配过ATC SCM11和Ali GoldHorn-6两款书架箱。在多个组合中听过很多各类唱片,但这里我本来想只需要用Top Music版的《Sound of Rhythm响宴》来和大家描述对Op.1的听感,已经足够能表达清楚这款新机的特点了,但Op.1的很精彩之处值得细说,让我对于建兵的调声取向有了全新的认识。

全新开箱的Op.1搭配Quadral德宝AURUM GALAN 9书架箱的声音,醇厚的中频听感一点也不像通常某些新机的生涩硬朗,持续煲炼10天(每天9个小时)后,能明显感觉到超高和超低频的延伸都更加出色,空间感较新机时大幅提升,重播相同的唱片,煲机后能够将录音时的空间泛音信息交代得更完整,呈现的音场大了一圈都不止。而主要的试听是在家中系统进行的,讯源有Amari LP18黑胶唱盘,搭配高度风MC唱头和唱放;CD转盘是老掉牙的CEC TL51,解码器同样是爷爷级的华韵DAC-1,信号线和电源线都是度善的出品,喇叭线则是美国金宝。

刚开始时,我想过输出仅85W的Op.1推动SCM11会不会很吃力呢?结果呢?中规中矩、不过不失吧。重播DG的《Misa Tango》,大合唱和乐团的强音动态是有了,但清晰度和层次稍嫌不是顶尖水准;《黑教堂》的管风琴超低频能下潜得很深,能量充沛,但高潮时高音区还是略紧了一点。ATC这款入门级箱子其实潜力是很大的,我曾用Playback的功放就让它呈现出纤毫毕现的分析力和不错的音质。拿Playback作为参考对比羽商的入门级产品当然是不公平的,它们的价差超过十倍啊。其实以声音的韵味而言,我反而更喜欢Op.1,那柔润甜美的中频,细腻通透的高音、饱满深沉的低频都非常好听。Playback音响性当然更全面,但那优越性仅会体现在极限状态的时候显得更从容而已,搭配本来就是监听风格的ATC,声音太理性了,不是每个音响迷都喜欢的。羽商艺术家却为ATC添上了不一样的精彩,以价论声,其实我也感觉到对Op.1过于挑剔了,Op.1的声音均衡性和音乐韵味,是很吸引人的。

换上Ali GoldHorn-6,上面描述Op.1在极限状态下略欠从容的问题一去不返,号角音箱本来是胆机的绝配,我曾用过很多晶体管都呈现得较硬朗较冲,然而Op.1驱动高灵敏度的号角竟然发出如同胆机的温暖感,声音开放从容,一点冷、硬的迹象都没有。比如重播《Sound of Rhythm响宴》中的 《无词剧》,这首运用现代作曲手法,用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锣鼓镲钹合奏,以打击乐特有的演奏技巧的曲目,录音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音乐录音棚内进行。Op.1把这段敲击乐表现得动如脱兔、静若深海,爆棚时张弛有度,这里的鼓录得无比真实,鼓皮余震和鼓腔共鸣的声响捕捉得极为像真。假如功放控制力不好或者瞬态响应速度不够的话,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乐曲中穿插的人声呐喊营造出宽阔的场感,乐器与人声定位之准确令人惊讶。显然,在搭配SCM11和Ali GoldHorn-6都是到位的。

而重播由中央广播少年合唱团演唱的无伴奏童声合唱,这几段是试人声和空气感、音场纵深感的好材料。特别是第三首由马可先生改编的河北小调《小白菜》,此曲词意与演唱的融合是相当感人的,童声真挚而纯洁无瑕,通过和声的变化,以及领唱与合唱的呼应,声部结像层次历历在目,仿佛整队合唱团带到了面前。能有这样的效果,唱片录音出色是根本原因,Op.1把唱片中细微信息忠实重现,才能重构美妙的音乐画面,此功不可没。

重播《三十里铺》,那细腻的音乐线条其实很考验功放的音质与细节表现,在这里Op.1同样拿到高分,男女对唱的口型结像和感情的流露都非常到位。而第七首由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乐队演奏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云之南》,是一首描绘优美动人的边寨风情的音乐。乐曲第一段以两支竹笛重奏出轻快明亮的旋律,似是阳光明媚的傣寨两孩童欢乐的嬉戏;乐曲第二段以中胡和低音大提琴的重奏展开,静谧而温馨的音乐画面感,由擅长于呈现细节和声音韵味的Op.1演绎,很是柔美动人。

最后的曲目则是对永乐大钟敲击后声音回响的录音。永乐大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初年,高7米,最大直径3.7米,重42吨,钟的内外皆铸有经文,共有20多万楷书字。这口钟现存北京大钟寺内完好无恙,其铜质坚固,声音浑厚延绵而有力,余音长达1分30秒。以往有不少音响迷都看着手表听听器材重播的钟声响了多长时间,从而判断器材的优劣,现在看来此等做法和是幼稚。Op.1重播的钟声浑厚感够了,冲击力也不错,至于泛音余韵的时长,我没有数过,但深厚的低频渐逝很自然,对于这个价位的器材而言,已是令人相当满意。

唱片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本碟在录音制作时据知摒弃了大型混音台而取小型调音台---Euphonix4000数控模拟调音台,藉此减少大型多轨混音台引发的噪音,声音清纯逼真,使录音的保真度如虎添翼。再加上SONY PCM-3348HR 24Bit 48轨DASH顶级母带录音机和丹麦B&K话筒收录,数字线是英国的Canford,模拟线是日本的Mogami和Canare等。接插件全都是瑞士Neutrik的顶级产品,触点全部镀金。

片基是应用美国的Alloy Gold 超合金压片技术的加料处理制造,音效更上一层楼,因为应用“超合金压片”技术的CD,据美国权威音响实验室的报告,在价格低于24K金CD50%的情况下,其激光折射效果的反应测试要比普通的铝质CD优异至少12%。另外,还应用到了由美国著名音响实验室 FDS LABS (Full Dimensional Sound)开发的,有别于市面上多见的20 Bit 技术CD的 Super 24 Bit 数码技术,所以动态可达144db,有高分析力、分解度以及多了Digital Head Room,另加上ACTC(Auto Constant Time Correction),令相位达到空前的准确。

技术规格

额定输出功率:85W /135W(8/4Ω、20Hz-20kHz)

THD+N失真率:0.03%(20Hz-20kHz85W8Ω)

频率响应:20Hz-200kHz(8Ω、60W、-3dB)

信噪比:110dB(RMS BW 22kHz NO Weighting)

输入灵敏度:0.42V(RMS)

输入阻抗:18kΩ

外形尺寸(WHD):434×95×313mm

重量:8kg

音乐,美的节奏,美的世界,在音乐中能让人感悟人生,亦能让人音悦人生!

羽商艺术家Classic Op.1作品一号合并功放

长按文章标题下方日期边上的蓝字“新音响”,即可添加关注微信公众号,或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可添加手机版新音响网站获取更多更快更深入的音响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