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番茄的灰叶斑病发生严重,使得番茄灰叶斑病呈逐年加重趋势,在山东、贵州、山西、重庆、河北等多个番茄主产区暴发成灾,导致番茄减产或绝收,给农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好多种植户分不清楚番茄灰叶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下这两种病的资料,希望对广大农友们有所帮助! 番茄灰叶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该病在幼叶及老叶上均可出现。发病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病斑中央浅褐色,周围深褐色,叶片背面颜色较叶正面深,周围黑褐色。病斑稍凹陷,多较小,亦有较大的圆形褐色病斑,病斑随时间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病斑处较薄,后期易破裂、穿孔。叶缘也可发病,沿叶缘呈不规则形病斑,叶片正、背面颜色几乎一致。病斑常沿叶缘发展,连成片状,深褐色,随叶片变干,斑点渐褪为灰白至灰褐色。为害严重时,导致全部叶片变黄。已被侵染的叶片逐渐变褐,很快死去并从植株上脱落。灰叶斑病症状基本上限于叶片,但是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也会在茎和叶柄部位发生。番茄灰叶斑病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温度湿度达到袍子生长程度时,会对番茄进行初次侵染;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温暖潮湿,阴雨天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土壤肥力不足会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发病率严重。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远离大棚集中烧毁。适时放风降湿,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药剂防治 感病前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雾,或用57.6%氢氧化铜干粒剂1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进行预防。 发病后可选择以下配方交替使用:①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雾;②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每隔7-l0天喷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3-4天喷1次,共喷2-3次。喷雾时注意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到。及时整枝抹芽,保证田间通风。对已发病的植株,及时清除病残体,将收获后的残株拉至田外集中烧毁。用药间隔期根据天气而定,如果阴雨连绵,隔5-7天喷1次药。特别是阴雨日连续4-5天,雨停后须立即喷药。如果天气晴朗,隔12-14天用1次药。湿度较大的阴雨天或浇水前后可采用烟雾剂或粉尘剂。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 病原病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感染,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先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秆症状和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发生规律 种子带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即可发病,之后传入大田,并随雨水、农事操作传播。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以至造成流行。25℃以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通常叶面保湿24小时以上有利于病情的扩展,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不显症),由于该菌在北方冬季保护地番茄上可以平安越冬,因此往往直接来源于邻近的病田。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 2、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与灰叶斑病的区别 细菌性叶斑病属于细菌病害,而灰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叶斑病与灰叶斑病都产生深褐色病斑,两种病斑看起来大致相似,但是还是有些明显的区别。细菌性叶斑病的直径一般较灰叶斑病大些;细菌性叶斑病叶片病斑背部发亮、有光泽,正面的褐色斑点没有明显的显现到叶背面,比较模糊;初期,两者斑点较小,比较难区分,后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菌性叶斑病病斑不变大,而是数量上明显增多,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灰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而细菌性叶斑病在叶、茎、果实上都有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