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散曲梦第21期

 WENxinHANmo 2017-11-15

我们的散曲梦

20171115第21期


【双调·庆宣和〕无题一组


侯安成(黑龙江)

叶在飞旋风在吼,雨在淋头。

人在愁时不言愁,赋秋!赋秋!


心又飞霜泪又流,拳又捶头。

欲问苍天却无由,对酒!对酒!


最是难书一个愁,咽水噎喉。

怕见人来怕登楼,畏酒!畏酒!


雨住风歇水自流,事在人谋。

打起精神再从头,不愁!不愁!


花自芳菲香自留,水自温柔。

笑对人生不凝眸,上楼!上楼!


【双调·沽美酒过太平令】情寄重阳


汪贤猛(安徽枞阳)

篱边金菊黄,池里芰荷残。

遍插茱萸思故乡,秋高气爽,

老母亲、倚闾望。

(过)相聚时、心情舒畅,

离别时、儿女情长;

勤治家、家庭兴旺,

好生活、蒸蒸日上。

饭香、菜香、酒香,

母恩德,终生难忘。


【黄鐘宫.刮地风】秋愁

刘育生(江西宜春)

水漲秋池落葉黄,草木悲凉。

欲題箋字不成章,一曲哀傷。

檯眸凝望,小楼空曠。

伊在何方,心旌回蕩。

相思淚两行,流泉訴斷腸。

(更添那)雁唳悽愴。


“曲论”


无争斋散曲杂谈
吕荣建


一、散曲与词的异同比较

曲源于词,这是目前散曲研究界的主要观点。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云:“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禁,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上述引文说明两点,一是曲由词演变而来;二是由于胡乐的传入,词已不能适应形势,于是创立新声。这种新声就是曲子。其实, 曲和词开初是分不清的,因为二者都是配合音乐而歌的唱辞。唐、五代多称词为“曲”、“杂曲”、“曲子词”或“乐府”等。而元明之际人们又称曲为词,如元朝周德清的《作词十法》实质是讲作曲的方法;明朝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散曲集名之为《海浮山堂词稿》;更有人把曲和词统称“乐府”,如马致远的《东篱乐府》实为散曲集,《小山乐府》即张可久散曲集。由于曲与词都是有别于七言诗的长短句,因此有人把曲又称为“词余”、“词变”,这都是沿袭合乐文学体裁这一相传久远的称呼所致。下面笔者试举两个例子,主要想通过这两个例子,让大家看看词与曲的区别。一是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西湖》一词,二是元代曲家汤式的【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小令:

   词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汎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曲云: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渔船,落日苍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大家可以看到上述曲与词在精神、韵味、情采、辞藻等诸方面的不同情况,说明二者在诗歌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字声格律、字词选择和艺术风格上还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差异情况笔者试着分述如下:
一、字句要求。
词与曲虽然都是采用律化了的长短句形式,但词的形式是全篇字句相对十分固定,基本上是一调一格,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每首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等都必须按词谱规定办,虽然极少数词牌有添加衬字的例子,但远不如散曲运用的普遍与频繁,更绝对没有增加衬句的例子。下面试举两个带谱式的词曲例子以作分析比较,这样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出词与曲的不同地方是什么:

1、词例取宋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谱式为:
仄仄平平+仄 不,+平+仄平平 叶。+仄+平平仄仄 不,+仄平平+仄平 叶,+平+仄平 叶。      仄仄平平+仄 不,+平+仄平平 叶。+仄+平平仄仄 不,+仄平平+仄平 叶,+平+仄平 叶。(该谱取自《唐宋词格律》)
词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曲例取元人钟嗣成【正宫·醉太平】无题小令。谱式为:
平平上上 叶,去去平平 叶。上平平去上平平 叶,去去平上平 叶。去平平上平平去 叶,上平平上平平去 叶,平平上去上平平 叶。平平去上(平) 叶。 
(该谱取自《太和正音谱》)
曲曰: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连不断皂罗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从上述词与曲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词是谨遵谱式而不逾矩的。曲则不同,它于曲谱规定的句数、字数、平仄之外,还可以根据作者写作需要来增加衬字甚至衬句,增衬部分平仄不拘。除了增加衬字外,散曲还可以减字。把本来的七字句减为五字句,把五字句减为三字句,甚至减掉一个整句子。故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列载了三百五十个曲牌,其中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者一十四章”。说明曲中增损字句并不是个别现象。同一曲牌差别往往很大,衬字甚至大大超出正文数倍。最典型的当属元曲大家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曲中的两句: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教你)钻入(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而在这五十一个字当中,正字其实只有十四个字,即“我是一粒铜豌豆,钻入千层锦套头”而已。如果丢开其余三十七个字,仅用这十四个字,准确地说是毫无文采的。而这套散曲之所以疯传几百年,也正是关汉卿的巨笔和衬字让这段曲文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散曲这种允许衬字随意添加的现象,在词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用韵特点。
词韵依据《词林正韵》,强调平上去入四声俱全。一首词的韵脚要么用平韵,要么用仄韵,入声韵还必须独立使用;虽然有少数词采用平仄韵错叶、平仄转换韵格的,但一般是不允许同声部韵通押,更忌讳用重韵。下面试举词与曲两首小令以作比较:

1、词例引王安石·千秋岁引·小词以为证: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2、曲例引汤式【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为证: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蓬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迸。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词韵中入声的使用情况。该词全部使用入声,给人以沉雄典雅,气魄豪迈之感觉;而曲则不然,用韵较词密,平仄通押,中间的三个韵还是同韵,这在词中是不可能有的情况。另外,曲往往通首句句押韵,甚至有六字三韵的情况。为说明此种情况,笔者从元人周德清评曲的一篇文章中摘得下列几句,以飨读者:

“忽听一声猛惊”、“自古相女配夫”、“本宫始终不同”、“柳绵满天舞旋”、“臂中禁封守宫”、“醉烘玉容微红”、“女郎两相对当”、“玉娘粉妆生香”、“怎么性大便骂”、“四方八荒万邦”······

另外,曲韵另立韵部,即《中原音韵》,它取消了入声,将《词韵》五部十七韵的入声分别派入曲韵九个声部的平上去三声中。曲允许同声部通押,不管小令、套数或是带过曲,都必须一韵到底,不避重韵。这样就打破了诗词中的许多禁忌。例如“孤平”、“平三连”、“平仄相间”、“平仄相反”、“平仄相重”等问题。这些禁条在曲中都得到解放,应当说这也是长短句形式诗体的一大解放。另外,曲韵不同于词韵的还有平声又区分出阴阳二声,以便使曲文在字声衔接运行上,读唱起来能够产生抑扬顿挫而有节奏感。曲韵又特别强调上去声的使用和搭配,其作用与平分阴阳一样,亦是为使字声的组合能够符合音乐运行的规律,从而使曲文达到美听的效果。例如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曾举无名氏【醉高歌】一曲为例:

十年燕市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老鲈鱼兴,晚节桑榆暮景。

其点评曰:“妙在‘点’、‘节’二字上起音,务头亦在第二句及尾句。”

三、调式分类。
词根据长短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或分别称之为令、近、慢、引。自明代以后,称小令为小词,长调为大词,把引、近等词称为中调。根据段落又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双调是词的基本形式,全宋词中数量最多。试举宋代吕本中·南歌子·《旅思》双调小词为例: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原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三叠词根据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两类,前两叠的句式、平仄完全相同的叫做“双拽头”,情况相反的叫“非双拽头”。词的段落称“片”或“阕”。两片或是两阕之间没有文字说明,只需空一间隔以示区别即可。而曲一般都是单调,如需多调,篇中加【幺】或【幺篇】。过曲第一个句段比引子首句句段稍有变化者加【幺篇换头】。而对于“幺”字,《辞海》是这样解析的:“后面的”。对“幺篇”的解析为“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的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请看张可久的【正宫·小梁州】《春游晚归》小令:

玉壶春水浸晴霞,景物奢华,彩船歌管间琵琶。青旗挂,沽酒是谁家?【幺】夕阳一带山如画,数投林万点寒鸦。曲水边孤山下。游人归去,明月管梅花。

南曲小令中首句比引子首句字数稍有增减者,即须另起一板者,篇头前加【前腔】,过曲首句字数比引子首句字数有增减者,篇前加【换头】。所谓“换头者,即是前腔首句稍有增减,以便下板接调。”请看清代海芝涛的【南仙吕·鹧鸪天】无题小令:

岂惜弓鞋踏砾沙,山阳不患路途赊。雄心尽托乔装扮,杀气全凭暗拨差。【前腔换头】恨张贼害唐家,七兄解救计成咱。愿天得遂龙飞凤,报复他年岂有涯。

四、体制功能。
    每一种韵文体制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都有它特有的表现形式,都有它适宜的表达范围。比如词有一种阴柔之美,宜于抒情写景而不宜于记事言理;宜于述悲而不宜于报喜;可以雅而不可以俗,可以纯而不可以杂,宜于庄重而不宜于徘谐等等。而曲于记述事物发生过程、抒发情怀感慨都可以,用途极广;于悲事喜事直至嬉笑怒骂尤为适宜,情致极放;于典雅俚俗尖新耸听俱可,容量极大;于街谈巷议直说明言,庄谐杂出,态度极活。换言之,词比较严谨,曲比较自由;词比较清丽,曲比较活泼;词比较雅致,曲比较俚俗;词比较含蓄,曲比较畅达。试举宋词元曲各一例,为读者赏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海棠香雨污吟袍,薜荔空墙闲酒瓢。杨柳晓风凉野桥。放诗豪,一半儿行书一半儿草。                           
                           -------张可久·【仙吕·一半儿】野桥酬耿子春

五、语言风格。
词语大都要求庄重典雅,委婉含蓄,书面成分比较多。口语方言如用在词中总觉得近俗伤雅,不大合词的体制和韵味,而用在曲中便觉得尖新灵动,妙趣横生。因此曲语多以口语为主,以天下通语为主,诙谐滑稽,泼辣尖刻。因此,近人任讷有言:“元曲之高在不尚文言之藻彩,而重用白话,于方言俗语之中多铸绘声绘影之新词,以形成其文章之妙。”从而来造成自然音律的和谐美和大众口味的生动美。再引词曲两例以析之:

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濛濛。                                                             -------牛峤·江城子·无题
                             
一两句别人闲话,三四日不把门踏,五六天不来呵在谁家?七八遍买龟儿卦,久以后见他么,十分的憔悴煞。                                          -------元·无名氏·【中吕·红绣鞋】无题

从上例可以看出,词比较斯文庄重,意蕴含蓄。曲则纯用白描口语,曲中隐藏着从一到十的数字,读起来活泼风趣,毫不牵强。 
另外,曲与词的关系还可以从曲牌的使用上看出些端倪。元朝燕南僧人芝庵在其《唱论》中记载:“凡唱曲有地所。东平人唱【木兰花慢】,大名人唱【摸鱼儿】,汴梁人唱【生查子】,漳德人唱【木斛沙】,陕西人唱【阳关三叠】、【黑漆弩】。”这些曲牌其实就是词牌,又如【捣练子】、【卖花声】、【风入松】、【端正好】、【满庭芳】、【点绛唇】、【八声甘州】、【念奴娇】、【秦楼月】······等,都是由宋词转化而来。
以上所述即是散曲与词的异同比较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