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产品,新品种、农资在某个时期的主要目的都是提高作物的产量为使命。在农业生产以及整个流通领域降低损耗。比如化学杀虫剂,降低了虫子对于作物的损耗,催熟剂降低流通过程的损耗等。 具体到西红柿这个农场品。对于以前,我们对于西红柿的直观,他是软的,沙沙的,特定的香味等。而现在确很少这样的直观感受。造成这样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种的‘改良’以及激素的应用。 两个主要因素也都对于西红柿的整个流通过程都有一个降低损耗(也可以说是提高产量)。 首先,说说新品种 无论市场的西红柿有多少叫法,对于生产,只分为硬果型西红柿和软果型西红柿。两者各有各的优势,硬果型番茄耐储运,可以切片,如很多快餐使用的西红柿切片。软果型,多汁,味道好,不耐运输。软果由于流通不耐储运造成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种子‘改良’往往更愿意选择硬果型西红柿。到了最后消费者能够接触的往往也只能是硬果型西红柿。而在以前商品的流通的空间区域范围比现在是小之又小。所以软果型西红柿多汁,味道好的优势就成为品种人工(生产者)选择强势性状。 其次,激素的应用 激素对于西红柿风味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本质上无论是硬果型还是软果型西红柿,只要是整个过程能够自然生长,其风味品质都还是不错的。但是为了追求产量、全年供应等诉求激素在此就派上了用场。 相较于自然成熟的番茄,使用催熟技术的西红柿无论是前期保花包果还是后期催熟均会在整个过程出现发育的缺失,催熟果实与自然熟西红柿相比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含量会有明显的下降。这两种物质都是在番茄成熟后期迅速积累起来的。 为保花保果使西红柿能够全年供应使用激素。尤其在冬春或夏季高温等由于温度不一定能够达到西红柿开花做果最适温度,往往就会使用激素保花保果,由于没有正常的授粉,所以到后期的种子是不能够正常发育的,从而在后期影响很多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为了整个流通过程降低损耗使用激素,其实也不仅仅是运输的过程。 对于生产者提前将未成熟的采摘,可以有效缩短同批次西红柿生产周期,进而增加生产批次。而且对于挂过时间久,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对西红柿的照顾,而且往往挂果时间久了更容易产生各种伤疤,影响品相。所以激素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所谓的生产成本’。 对于运输,由于提前采摘,果子更不容易在运输的过程损坏,从而可以有效的延长西红柿的运输半径。 而对于终端销售而言,如果是自然熟的西红柿,往往由更大的销售时间压力。而且相比于自然熟西红柿,催熟的西红柿颜色等外观具有更多优势,而且价格等方面也更具有优势,所以也倾向销售催熟的西红柿。 最终,由于整个大的流通环节相互之间由于共同的利益驱动,果型的选择、激素等农资的应用,以及种子的培育等等所有的环节都更愿意选着成本低,损耗低的品种以及生产方式。随之而来的结果也就造成西红柿不如以前好吃的普遍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