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雅中学云学教模式标准化操作流程

 香__姑 2017-11-16

一、建立理念:确立以“学生主体为中心,能力发展为中心,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讲少导多,学知培能”为教学指南,配合教师研学主导、小组学习砥砺、行政数据促管,线上线下全面整合学教过程,构建以学为本的智慧学习模式。

二、转变观念:1.学生先学后再教效果更好,课堂上基于学情反映来组织教学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时要少讲多导,全程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贯穿能力的培养。2.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水平,二是激励水平,因此,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并把小组建设成学习共同体,最终发展为成长共同体。3.通过云平台将师生,生生的学习全过程线上线下整体融合在一起,快捷解决各种问题,使学习与交流随时完成。4.通过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进行管理,准确掌握师生教与学的全过程,并对问题促管促改。

三、理论依据

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组织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指,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控自己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显然,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意义建构是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开放以及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的学习必然会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发展。该理论与翻转课堂本质不谋而合。即,云技术支持下的自组织学习,借助教学视频的支持,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不仅完成对知识个性化学习,甚至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操作流程:

(一)先学环节

1.先学环节的实施

学生先学环节放在课堂上效果更佳,能够保证先学效果,先学效率可明显提升。教师根据课型、内容确定学生先学时间(一般控制在30至40分钟内),并现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先学困难和问题,收集学科长的先学反馈以及云平台大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备课。(有早晚自习的学校可固定到学科,拉通安排,个别学科可以根据课时情况具体安排,没有早晚自习的学校,先学环节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完成)

2.先学环节操作流程

①教师课前四环节:制作导学案→录制先学微课→确定先学任务单→根据先学反馈再备课。

四环节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制作(或选择)导学案。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可根据学科或章节需求选择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或教辅资料)或者教师自己制作。导学案的内容为知识梳理和知识框架的搭建(例如教辅资料中的“预习导学”)。

第二步,录制(或选择)先学微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确定录制(或选择)微课所要解决的知识重难点。微课原则上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单个微课的教学时长不超过6分钟,物理、化学、生物有实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推送)。

第三步,确定先学任务单。教师将先学任务单通过平板推送给学生,任务单的设计应包含先学指导、知识核心问题设计、先学检查等内容。①先学指导包括学习任务、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等。对学生精读教材、学习微课、完成导学案等作出具体的要求或指导。②知识核心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单”设计的核心,包含对本节知识的重点理解和延伸。③先学检查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用于学生检测学习成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难度对应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题量不能过多,以学生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不出难题、怪题、偏题,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先学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

第四步,再备课。教师根据云平台和学科长反馈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

②学生先学五环节:目标定学→问题导学→微课助学→组内互学→在线测学。

五环节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目标定学。本环节用时约2分钟。学生根据老师在先学任务单中提出的学习任务、达成目标确定本节先学中的知识目标、先学重点。

第二步,问题导学。本环节用时约5-8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要求对本节内容在教材上进行勾画,批注),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在先学任务单中提出的知识核心问题,并完成老师要求的导学案,形成先学问题。

第三步,微课助学。本环节用时约8-12分钟。借助微课尝试解决在阅读教材和完成导学案时所形成的先学问题,学生在看视频时对知识的重点要停下来做笔记、演算,并且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重点理解(或解决)形成的先学问题,遇到理解不好的内容要反复重放,不能只为完成任务,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第四步,组内互学。本环节用时约5-8分钟。在学科长的组织下,小组互帮互助进行合作探究,合作过程中应该以本组成员在先学中出现的问题为讨论重点,可由掌握的同学帮助未掌握的同学讲解和梳理,最后学科长看本组有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云平台将先学问题反馈给老师,形成学生先学情况调查。若先学环节安排在课余完成的,则组内互学可在线上完成。

第五步,在线测学。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在平板上完成老师推送的先学检查(题目主要来自于教材或教辅中基础性题目),检查先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便老师在第二次备课时更有针对性。

(二)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标准化流程图(新课模式)

1.目标展示。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将教学目标进行展示,若有必要也可进行广播,让学生截屏保存。(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什么

2.知识点检测。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实现定时训练的常态化。(时间:10分钟左右)

要求:根据学生先学检查的反馈情况来设计知识点检测的内容;课前环节的“先学检查”主要针对的是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课堂环节的“知识点检测”主要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和典型例题等等。

方式:根据学科特色,灵活选用诸如“听写、默写、背诵、听力、定时训练……”的方式。

提示:教师可以适当尝试在课堂上一次发送多道题目让学生定时训练,完成后再利用平板进行逐一统计,针对统计的综合结果最后确定讲评的内容。

评价:结合检测方式,老师自主决定是否点评或者通过打分给予评价

3.检测结果的处理。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高效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间:20分钟左右)

①学生基本掌握则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②生成典型错误后的处理步骤:a.教师提出问题,指明讨论的方向;b.小组讨论,然后陈述存在疑惑;c.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班级讨论,尝试小组解决;d.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介入帮助解决。注意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过程中“度”的把握。(该过程由老师视情况给学生加分)

在该环节中,我们可以根据睿易云教学平台的统计及展示功能很好的实现以学定教的目的。一是选择题部分,通过统计可以看出错误率较高的选项从而推断出学生存在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解决。二是主观题部分,可以让每个小组利用平板只提交一份答案。通过平板的展示功能来陈述学生存在的疑惑,通过平板的九宫格广播功能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看见其他同学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想法。三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寻找正确答案。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小组答案进行当堂批改,实现对生成典型错误的及时点评及对书写规范的强化。对于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截屏保存为错题集。

循环1:依次循环,直到该知识点的问题得到解决。

4.知识点小结。教师可以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基本方法、典型错误的总结,在必要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师生的互动总结。(时间:3分钟左右)

循环2:教师根据课堂剩余时间,自主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5.归纳总结。当一节课内涉及的多个知识点解决完后,有可能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化散为整。(时间:5分钟左右)

习题课模式:在新课模式上,灵活取舍。

(三)课后环节

1.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题量小而精,以达到巩固双基、突破难点、规范作答、反思总结的目的。

①具体操作

一是作业的形式主要是书面作业,即布置在作业本上、练习册上或试卷上,便于直观地查看学生的作答情况,规范书写及解题过程。

二是教师通过云平台发布“课后作业”,提醒学生完成的时间。主观题、计算题型要求做在作业本上,并及时拍照上传,便于教师检查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随后学科长收齐并交任课教师批改;针对选择题,可设置答题卡,学生通过云平台提交选择题答案,教师通过云平台批改作业,统计每个学生的得分情况及试题的错误率,使教师评讲更有针对性。

三是周末时要求学生对本周的重要题型、易错题型进行整理,建立错题集,学科组长进行检查,科任教师进行检查指导,做到周周清。章末时通过云平台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通过云平台推送给科任教师检查。

四是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在课后推送与教学相关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班主任协调各学科推送的数量,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②布置作业的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内容

一是定时。每科规定作业的完成时间,以便于学科长检查完成情况。

二是定量。每天全学科作业总时间控制在150分钟以内。建议语、外、理、化、生、政、史、地学科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内,数学学科控制在30分钟内。若作业量超量,必须充分利用本科晚自习时间完成。

三是定内容。A.针对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选取不同层次的试题,以达到练之有效。第一层次考查基础知识点(题量应该控制在10个题内),第二层次考查易错的知识点,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强化(题量控制在2题内),第三层次是能力试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创新与开发,对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达到选拔优生的目的(题量控制为1+2或2+1)。B.针对同一班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模块。C.针对班级优秀学生和踩线生,可利用平板单独推送试题。

2.课后作业的反馈——线上线下相融合

①线上:A.对教辅资料类的书面作业,学生先用红笔更正,然后拍照上传,教师及时查阅。B.对错误率不高的试题充分利用云平台下的小组群,互相答疑。C.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如果组内讨论无法解决,学科长可提交到学科长讨论群内解决,直至教师参与解决并反馈。D.学生也可以单独通过云平台与科任教师交流。E.教师在阶段学习后利用平板发起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做好一对一辅导。

②线下:A.对于作业本上的作业,按传统方式处理。B.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单独询问同学或教师。C.学科长收集试题中的典型问题,教师利用晚自习或课堂集中解答。

3.课后教师如何落实“一对一”辅导学生

分两种形式进行操作:“生生一对一”及“师生一对一”辅导,辅导和交流随时线上线下完成。

①“生生一对一”辅导。针对小组内同学的问题,学科长负责落实辅导,在小组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也可以指定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帮扶。如同学甲的数学好可帮扶数学弱的同学乙,二者组成帮扶关系,其他学科类似开展,教师、组长做好监督检查。

②“师生一对一”辅导。一是确定对象。主要针对班级尖子生、踩线生。二是落实帮扶。针对尖子生和踩线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精准的帮扶,主要通过平板提出不同要求,推送针对材料,反馈检查落实,加强线上线下辅导等手段来完成。

四)班级小组建设与管理

1.小组建立

①小组人数:根据班额大小每小组6人或7人。

②分组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一是民主原则,采用班级竞选的方式确定小组长,班主任从小组功能的各个方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引导,在组长与组员之间自由组合成小组;二是集中原则,由班主任根据小组人员的结构作出一些调整。调整过程中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同组异质: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与班级干部分布等.异组同质:保持组间的均衡性,每个小组都应包含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利于对小组进行评价.

③职务分工: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长:全权负责各项事宜

学科长:小组内六名同学分别担任六科学科长,每学期可轮换一次,

小组的其它管理可由组长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如卫生、纪律等)。

④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组徽、组歌、口号、目标等,根据班级小组情况上墙。

⑤在云平台上建立小组讨论群,学科长与学科老师讨论群。

⑥班主任不定时巡视线上学生讨论群内容,科任老师负责学科长讨论群。

2.利用小组进行班级常规管理

①纪律方面:迟到、早退;课前准备、课中表现、课间纪律;集会纪律、课间操、升旗仪式、应急演练;仪容仪表、眼保健操等各个方面采用小组和个人操行分加减分形式进行管理。

②卫生方面:教室、公区、社会实践及保洁等清洁卫生方面管理采用小组和个人操行分加减分形式进行管理。

③其他方面:如社团活动、黑板报、好人好事等方面采用小组和个人操行分加减分形式进行管理。

3.利用小组进行班级学习管理

①如何督促与检查

一是学科长督促成员按照先学要求进行先学,对先学环节的先学任务进行检查并签字,搜集组员的先学问题并组织讨论。

二是如果教师在课中布置学习任务,学科长也要组织成员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讨论,在教师的许可下帮助组员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是课后作业检查,由学科长指定成员帮助个别同学解决课中的遗留、疑难问题;检查组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签字。

②开展讨论学习:学科长组织成员开展讨论并落实学科长责任

一是课外线上线下讨论:由存在疑问的成员提出疑问并阐明自己的思路或观点。小组成员引导、补充或纠正存在疑问成员的思考、想法并帮助解决。如果问题难度较大,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科长提交学科长讨论群讨论或教师帮助解决。

二是课中讨论:课中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由学科长组织进行讨论解决,在讨论交流中,由存在疑问的同学先发言,其他组员适时引导补充,当与其他组的讨论结果不同时,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完成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提交。

③开展互助学习,落实“一对一”辅导

一是学科长对本学科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负责,要随时组织、检查、辅导、督促本学科的学习。

二是学科长指定学科有优势的成员对学科薄弱的成员进行帮扶,“一对一”结对。由帮扶者给被帮扶者规定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等,督促被帮扶者独立完成并检查他的效果:如对被帮扶者抽问、听写、默写等。

三是学科长搜集成员在作业、自主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并组织讨论或上报解决。

④加减分:学生个人与小组加减分由老师即兴加减分、常规管理规定加减分和考试成绩加减分构成

一是老师即兴加减分由老师根据学生具体表现实施加减分。

二是规定加减分分为班级常规管理加减分和学习加减分,具体加减分细则由各班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

三是考试成绩加减分计算方法:

小组总成绩得分计算。学习委员算出后交班主任老师检查;利用公式“小组全员现在总成绩平均分-小组全员中考平均分=变化量”算出各组变化量,以变化量对本班小组进行排名并加分。如:班级小组有九个,则第一名小组加分18,第二名加分16,第三名家分14……第9名2。

小组学科得分。各班各学科科代表算出后交科任老师检查后交班主任;利用公式“小组全员现在学科平均分-小组全员中考学科平均分=变化量”算出变化量,以变化量对本班各小组学科排名并加分。如:班级小组有九个,则第一名小组加9分,第二名加8分,第三名家7分……第9名加1分。

学生个人得分。由年级利用公式“本次考试总分年级名次-上学期期末年级名次=名次差”算出名次差,各班主任再以名次差排名加分。如:班级有60人,第一名加29分,第二名加28分……第29名加1分第30名和31名0分,第32名-1分,第33名-2分……第60名-29分;如:班级有69人,第一名加29分,第二名加28分……第29名加1分第30名0分,第31名-1分,第32名-2分……第59名-29分。以上加分记入个人总分,同时各小组得分之和记入小组得分。

4.班级小组评价

班级小组建设能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小组评价机制是关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采用对小组加减分和个人加减分相结合的形式,个人加减分计入小组总得分,有助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有助于小组内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同时学生个人得分反应每个同学在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

班级小组评价基本原则为:①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以学期为单位清零;②班干部对每天小组得分总分进行公示;③每周班会课班主任老师总结上周得分情况,根据上周得分名次变化情况针对性的处理班级存在的问题;④每次月考后班主任对班级小组和个人情况进行总结;⑤所有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与阶段性评价挂钩。班级小组总得分前五名所有同学均是优秀,五名以后小组同学组内排名前三是优秀,组内排名四、五名是良,最后的为及格或不及格(比例各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⑥截止到评优评先进和发放奖学金时,考评中没有评优的同学不得享受评优评先进,不得享受奖学金。⑦所有个人和小组总得分及排名在期末家长会上公布。⑧月考后年级总结大会:一是表扬优秀小组和组长,每班一个,并上台为其颁发优秀小组流动红旗和证书。二是表扬奖励每班进步最大的前五名学生。⑨月考后各班表扬奖励前五名的学习小组、进步最大的前十名学生、小组学科前三名的学科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