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源于经络堵,能救命的部位,一定要打通!

 培训班背包 2017-11-16


你知道吗?


我们养生的目的其实就是通经络。


  • 经络堵塞、血液流畅受阻,人体运行出现故障,人体就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 经络畅通,血液欢快的在经脉里流畅,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充足的补给,人体的寿命也就能更长。


人体的衰老死亡,就是经络不断堵塞的结果!经络堵塞,可导致局部细胞出现免疫缺陷,从而造成肿瘤,对生命造成致命危害。



如果你说话舌根发硬,睡眠不好,心胸憋闷;或突然感到一阵阵心慌,或胸部疼痛;且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体表面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那都是因为经络堵塞,气血瘀滞造成的。



经络越畅通

人就越长寿



大家都知道'短板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那个木板之长短。


而一个人的寿命,则取决于最早报废的那个系统。


一个肝癌患者40多岁就死了,是因为他的肝脏报废了,尽管其他系统还好好的。一个高血压患者30多岁脑血栓死了,是因为他的大脑报废了,尽管其他系统好好的。


所以,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关照好身体的每个系统。而影响系统衰老速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在于血液循环的瘀、堵程度和速度。


人体的衰老死亡,与经络的不断堵塞有必然的联系!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经络堵塞,气滞是形成血瘀的一个重要原因。



疼痛是於堵的信号


疼痛是好事还是坏事?


经络或者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最典型症状就是疼痛,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很多人最害怕的也是疼痛,最急于治疗的还是疼痛,因为疼痛总是让人备受折磨的。


但是,我们需要怕的是不疼。疼痛说明血液循环还没彻底堵死,身体在产生自救,在冲击〝瘀堵〞。而一旦完全堵塞了,就不能感觉到疼痛,这样反而坏了大事。就像很多人有静脉曲张,我们能够清清楚楚看到一条条血管都被堵死了,怎么还能感觉到疼?


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对付疼痛的办法是用的止疼药,千万不要认为以后不疼了就是好事。只有把经络彻底打通了,才是解决疼痛的最根本办法。因为不仅仅是解决疼痛的问题,而是消除隐患的问题。



最容易瘀堵的系统


我们的关节和毛细血管是最容易瘀堵的。


关节处有很多内通外联的缝隙,中医叫穴位,是外邪侵入和内邪外排的〝突破口〞,大家留意一下就知道,身体的穴位在关节处最多。



所以大家千万别轻视或忽视关节的异常,这个报警信号最重要,通过拔罐加艾灸是向外〝祛邪〞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毛细血管都是在微循环上,关节也多是毛细血管,因为一般大、中血管不会堵。


微循环堵塞的两大原因:

(1)血液里的杂质,千万不要轻视,身体每天都在制造垃圾。

(2)受〝风寒〞,一受风寒血管就收缩,而血液也会变粘,就会造成瘀堵。一是关节、皮肤受寒冷刺激,二是内脏(肠胃)容易受〝冷饮、冷食〞刺激。所以,在布满毛细血管丛的微循环是最容易瘀堵的。



经络堵塞程度可预测寿命


微循环都是处于身体的外端和远端,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里蔓延,一般是每年瘀、堵百分之一。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大概达到50% (一半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快速衰老。


而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到70--80%,基本只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循环畅通,四肢和远端的微循环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尽头了。



为什么有人能活一百多岁?因为他们的微循环能够保持畅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未老先衰〞?是因为他们虽然年青,但微循环瘀堵的却很严重了。


这不是凭空想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再和下面的瘀堵级别对比,大家就会判断自己大概的未来。


那如何能直观地判断身体瘀、堵的程度呢?



还有一个〝窗口〞可以让我直观的了解筋络堵塞程度,这就是〝舌下静脉血管〞,中医称为〝舌下络脉〞,舌下络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于色泽和形态两方面。


①舌脉色青紫,脉形粗长或怒张,提示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

②舌脉色淡紫,脉形粗大或怒张,提示寒邪凝滞或气虚血瘀;

③舌脉色紫红,脉形怒张,提示热壅血滞,其色淡红或浅蓝色,脉形细小,提示正气虚弱。


如何用艾灸疏通经脉


艾灸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艾叶可以止血活血,它具有调理的双重作用、


当你淤血,瘀滞,寒凝,气滞的时候,艾灸可以帮助你疏通;帮助你消融;当你需要调养的时候,当你宫寒不孕,心腹冷痛的时候,它可以帮助你温经散於,调整体内环境。


艾灸以下穴位:


  • 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天枢

  • 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艾灸时间:


悬灸或者艾灸盒灸,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适应后可以循序渐进的延长艾灸时间,一个星期内休息2-3天。



⊙注:本公众号为中医健康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涉及用药疗方,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