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爸爸讲中国地理:北京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6


第一讲从哪里开始说呢?想来想去还是北京吧,毕竟是首都嘛。


为什么是北京?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之一,再加上现任首都的地位,更给北京增添了耀眼光环。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的春秋时代,北京就成为诸侯国燕国的都城,其后一直是北方重镇。到了宋朝,辽、金都把北京作为副首都,元灭金、宋,统一中国后,北京首次成为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首都,这是700多年前。之后,明朝、中华民国都曾短暂的把南京作为首都,但这700多年里,中国的首都基本上都在北京。


中国古代统一政权的首都迁移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向北的过程(南京和杭州属于偏安政权的首都),由西安而洛阳,而开封,而北京。




为什么会有这个迁移过程?随着政权的扩张、首都人口的膨胀,首都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而北方本身物产有限,加上战火连绵,物资供应逐渐成为问题。三国以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并且迅速成为粮食、税收的主要来源地,南方的物资运往北方的首都,如果路程太远,消耗太严重了。于是从西安到洛阳、到开封,不断往东边靠。以前讲宋朝时说过,开封从地形上看很不适合做首都,易攻难守,但为了物资供给,也没有办法。


照这样说,南京、杭州岂不是最好的选择了?但除了经济,还要考虑一个安全问题,南方是平原小丘陵地带,唯一可依靠的天险是长江,长江太长了,中游下游总有几个薄弱环节可供突破,敌人只要过了长江,南方的首都就没用了。所以明朝把首都从南京迁回北京,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线,而且有牢靠的天险可守。



看北京周边的地形,西边那道深绿色向西南延绵的是太行山脉,就像华北平原西侧一堵高墙。北边是燕山山脉,一直绵延到渤海湾。太行山以西就是山西,今天我们从北京到山西,一路高速,很方便,可是古代的军队要穿越这漫漫的太行山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军有车马粮草,翻山是不可能的,只能找能穿越山脉的山谷通道,这样的通道在整个太行山区只有八个,号称“太行八陉(xíng)”,陉就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只需在这些通道建造关隘,就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北边呢,沿着燕山山脉(太行山脉也有长城,但因为太行天险已经够厉害了,这段长城不那么连贯和雄伟)修建了长城,自渤海边的山海关起一直向西延伸,直到西部尽头的嘉峪关。这长城在冷兵器时代确实是北方草原骑兵的一道难关。



北京就在华北平原的西北角,如果真有敌人穿过了西边或北边的山区来到城下,东边和南边的部队可以向北京汇聚,与城内守军一起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所以在古代,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军事地位还是非常优越的。


当然,靠山防守和靠江防守,都有薄弱点可以突破,明朝迁都北京的用意还在于,把首都置于前线,让政府时刻保持着警惕,避免出现南宋偏安杭州时“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状况。可这份苦心最后还是白操了,历史证明,专制皇权到了后代,总要被锦衣玉食腐蚀了斗志,再牢靠的天险也难敌内部的垮塌。


有利也有弊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全问题解决了,物资输送仍然是一个难题,毕竟离南方太远了。所以从元朝直到清朝,利用大运河的“漕运”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命脉。元朝后期的动乱以致崩溃,和它大规模挖运河导致民变直接相关。

今天的战争已进入现代化时期,山脉河流都已不再是可靠屏障,北京在今天仍然成为首都,主要还是因为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但当年引为优势的地理位置今天却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雾霾。


近几十年快速而粗放的发展给华北平原带来严重的污染,几十年污染源的积累不是短期内能清理完的,把工厂一下都关了,人们去哪工作呢?于是弥漫在华北平原的污染物主要靠风来驱散。可是西边和北边连绵的山脉就像围住华北平原的一圈高墙,把西北方向来的风给挡住了,这种地势就造成华北平原成为中国雾霾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北京自然也跑不掉。


首都新定位


这几年的雾霾使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反思,这中间一个重要的思考内容就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定位。为文章找图片的时候,我曾犹豫用下面哪张来做封面:



后来决定都不用了,因为它们都代表不了今天的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它的面目在今天似乎显得有点模糊了,因为它追求大而全,什么功能都要,政治、文化、金融、工业,等等,什么领域北京都是中心。


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就像摊大饼一样一层层向外扩张。人口也在膨胀,截至2016年,常住人口(抽样调查到的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172万。北京的城市资源是供养不了那么多人口的,尤其是水资源,我们看国内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靠着一条大江或大河,北京历史上也算有一条大河,就是卢沟桥下流过的永定河(过去叫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说的就是这条河,之所以叫无定,是因为它和黄河淮河一样经常决口改道),如今几乎断流了。为了保证北京的饮用水,还得建设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当然南水北调不是仅供北京,沿途北方的缺水城市也很多,但北京应该是最严重的)。


追求大而全另一个问题是造成周边发展的不平衡,河北省的小兄弟们不仅没从北京的发展中得到好处,人才、资金、资源反而都在源源不断的被北京抽走,甚至天津这样的直辖市也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不是挨着北京那么近,天津应该比现在的发展要好。我们可以看看各个城市的灯光地图:



你看,环绕上海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杭州、宁波这些城市,灯光几乎和上海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发达的城市群,这就是因为上海这个超大城市带动了周边城市一起发展。再看北京,自己是个大光团,旁边除了天津比较亮,周边的河北城市都明显暗淡了。


所以北京必须要走疏解城市功能的道路,要把一些功能分给天津和周边的河北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都发达起来,这样人口也就自然能够得到分解。上海是个成功的例子,应该学习。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设雄安新区的规划,就是强力推动北京功能分解的一个步骤。


按照北京新的规划,今后它是政治、文化、对外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大量的功能被砍掉了,未来的北京应该会很不一样。


文化特色


因为清朝定都北京近300年,因此北京的传统文化具有满汉融合的特色,体现在语言、风俗、文艺形式等各个方面。


北京人热情、爱说话,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能侃是全国闻名的,但现在北京当地的司机师傅越来越少了,要是偶尔碰上一位,这一路你就听他评论新闻时事、介绍奇闻异事,跟听评书似得。我有次还碰上两位老北京对话,特别可乐。


这两位相向而行,人多,一位踩了另一位的脚。

“哎呦,这怎么话儿说的,踩着您了!”

这位微微一笑:“没事儿!”

“太对不住您了!”

“嗐!”

“那么白的鞋,叫我踩了一脚,多不合适啊!”

“你瞧!”

说完两人一乐,就走了。礼数周全,但啰里啰嗦,这是老北京的语言特色,现在可难得一见了。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里有一段对北京话的出神描写,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听听。


京剧算是北京的文化符号了,但京剧不是起源于北京的,而是源自安徽,安徽的徽剧与江苏的昆曲结合,形成京剧的前身,后来徽剧剧班子来北京为乾隆皇帝贺寿表演,留在了北京,与京腔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京剧。


北京真正的本地文艺形式是京韵大鼓,表演者一手敲鼓,一手打竹板,旁边有三弦等乐器伴奏,吐字清晰,韵味十足,是很耐听的文艺曲种。


如前所述,现在所称的京味文化、京派文化,主要受清朝影响较多。但往历史上发掘,北京文化还是有更多元面貌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和华北众多地区一样,并不是很宜居的地方(说实话现在也不怎么宜居),跟南方那种温润、丰产、舒适的环境相比,北方的生活环境要更严苛。翻遍唐诗宋词,关于北京的名篇名句很少,因为文人不爱来嘛,文人肯定愿意在舒服的地方写诗啊。关于北京的诗句大都是边塞诗,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吧。所以北京最早的文化特色应该是慷慨激昂的,所谓燕赵悲歌,这个基因不光北京,燕赵大地上也都少了,大概承平日久了吧。


细细探访,北京明代的文化留存还是很多的,很多古建筑都是明代的,古旧的寺庙基本都是明代的,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里的智化寺,竟然留存着明代宫廷音乐,每天都有一场表演,来北京旅游可别错过。(漫步老北京—智化寺佛乐飘香)城西模式口大街附近的法海寺,完好的保存着明代壁画,美轮美奂,可与敦煌壁画媲美,也是极其值得参观的。(漫步老北京—京西古刹藏国宝


想深入了解老北京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老舍先生的书,那是京味文学的巅峰。要看新老北京的融合呢,最好的办法是看胡爸爸通识课的栏目:漫步老北京。哈哈!


舌尖上的北京


终于说到吃的啦!说到北京的美食,大家一上来想到的肯定是满汉全席,据说都是宫廷大菜。但据传下来的清宫食谱,好像也没有满汉全席的说法,至于满汉全席的菜名,多数是根据《报菜名》那个相声段子来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都是大路菜,没什么特别的。


其实从清朝以来,北京高档的馆子和名菜主要都是来自鲁菜、豫菜、淮扬菜,北京烤鸭算是一道大菜,但其实是明朝迁都北京时从南京带来的技艺。我觉得北京菜并不以名贵为其特色,反而是它贴近民间的吃食更值得赞赏。


像小吃,有炸灌肠,是淀粉做的肠,切片后油煎,外焦里嫩,蘸着蒜汁吃,很有特点。有炸咯吱盒,是把绿豆面皮切成小块油炸,外面酥脆,里面软嫩,口感很独特。最特别的是豆汁,这是用绿豆淀粉发酵后,加水熬煮出来的饮品,图片我就不放了,看着确实不怎么样,味道呢,入嘴首先是酸,再品还有点酸臭味!但捏住鼻子坚持喝上几口,又慢慢回味出爽口、开胃的感觉。我喝过几次之后,还真是喜欢上这另类的小吃了呢!来北京,这是必须尝试的哦。


要说正餐,首推北京涮羊肉,我认为这是最科学的火锅品种,它讲究清水涮锅,锅底就放点葱段、姜片、海米,涮的就是羊肉的原味,蘸点麻酱、韭菜花、酱豆腐配的调料,美极了!隆隆冬日,加上一个铜炉炭火锅,屋外的西北风就可以无视啦!


还有老北京的炙子烤肉,炙子就是铁板,把羊肉牛肉切薄片,腌制入味,在炙子上烤熟。还分文吃武吃,文吃就是店家给烤好端上来,武吃是自己烤,还是自己烤更有意思,但现在能武吃的店比较少了。冬天下了第一场雪,约几个朋友吃一顿炙子烤肉,那老北京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