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論古文明造型 阿城先生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

 木蘭猫不睡 2017-11-16
  阿城先生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以“洛书河图”为切入点,贯穿图案造型的对比考证,尝试从造型史的角度重新讨论早期文明的形态及衍变。本书收大小图片近四百幅,文字只占极少部分。全书似可析为三类:首先以“二重证据法”考证“洛书河图”所指及古代天极崇拜;其次以天极崇拜观念重新解读先秦哲学;最后推测东亚文明之原貌。三个部分的特点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证(“洛书”、“河图”、“天极”三章)、议论(“天极与先秦哲学”)、推测(“东亚文明的猜测”)。以文字内容多少来分,比证所占比重最大,议论次之,推测最少。

  “比证”部分至为精彩,作者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启发,以出土文物、苗族衣饰与传世文献相证,认为洛书即表示方位的九宫图,河图为围绕北极旋转的星象,天极则是北极星。以此为基础,间又论及太极阴阳图的来历,重释《周易·乾卦》爻辞,讨论天极与龟、蝴蝶的关系,以“移形借位”观点分析青铜器之构形,对“虎食人卣”、屈原《东皇太一》重新进行解读。最后总其说,得出“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的大结论。“议论”部分承续“比证”的结论,论述轴心时代(800-200B.C.)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的觉醒。如作者由“克己复礼...

  阿城先生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以“洛书河图”为切入点,贯穿图案造型的对比考证,尝试从造型史的角度重新讨论早期文明的形态及衍变。本书收大小图片近四百幅,文字只占极少部分。全书似可析为三类:首先以“二重证据法”考证“洛书河图”所指及古代天极崇拜;其次以天极崇拜观念重新解读先秦哲学;最后推测东亚文明之原貌。三个部分的特点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证(“洛书”、“河图”、“天极”三章)、议论(“天极与先秦哲学”)、推测(“东亚文明的猜测”)。以文字内容多少来分,比证所占比重最大,议论次之,推测最少。

  “比证”部分至为精彩,作者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启发,以出土文物、苗族衣饰与传世文献相证,认为洛书即表示方位的九宫图,河图为围绕北极旋转的星象,天极则是北极星。以此为基础,间又论及太极阴阳图的来历,重释《周易·乾卦》爻辞,讨论天极与龟、蝴蝶的关系,以“移形借位”观点分析青铜器之构形,对“虎食人卣”、屈原《东皇太一》重新进行解读。最后总其说,得出“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的大结论。“议论”部分承续“比证”的结论,论述轴心时代(800-200B.C.)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的觉醒。如作者由“克己复礼”看出孔子认为人性“恶”,又如以“坤上乾下”观念解释《老子》思想,实在都是十分精彩的论说。“推测”部分则以《东亚文明的猜测》一篇短文收束全书。此文虽短,却是前两部分郁结沉潜之后的恢弘升腾。从大处着眼,把星象系统提出来,讨论了东亚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本质不同。

  “洛书河图”,古今聚讼。从现存文献来看,涉此话题的古书多是谶纬之作。据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统计,以“河图”或“洛书”为题的谶纬之书十分丰富。从早期文献一直梳理下来,可知春秋战国时的人对“洛书河图”的认识已模糊(《论语·子罕》“河不出图”)。秦初,已有附会河图之说(《吕氏春秋·观表》),继之而起的是方士们纷繁的谶纬杂言。自此而后,“洛书河图”渐褪去原有含义,历来解说纷至沓来。据《尚书·顾命》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皆宝器也”,“河图”与“大玉”等并举,可见都是“宝器”,《尚书》中的“河图”已是代称,正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所说“非玉之生而有文,乃摹其文于玉也”,故称此物为“河图”。近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一派学者,或以洛书河图为方志图谱(顾颉刚《三皇考》,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承顾说),或以为是有文理的宝石(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本南宋俞琰说)。因年代久远,又缺乏田野调查,对这个问题仍无法统一意见。阿城以其传奇的经历、独特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切入研究,自“洛书河图”具体所指扩大至整个文明造型的研究。

  本该将此书置于学术史中估其价值,但以此书的独特性放在传统研究著作之列似乎又不太合适。该书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是整齐作者讲演而成,它没有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有的只是呈现、比对、考量,所以见不到传统研究中那种对文献的钩沉辑佚与严谨考证。行文中不时有图片出现,图、文相辅,作者尝试让图片自己说话,追求一种“通融”效果,如其所说:“本书中的内容由于是研究生班授课讲述实录,所以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结果达到专者得其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通融效果。”这种特殊新鲜的文本构成,在传统研究中很是少见,因此这又会呈现给读者一种不一样的阅读模式,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能结合图片进行互证,也需要不时翻来翻去地跳读,以呼应前后,才可能与作者会心。“洛书河图”由本义衍出其他义,因其跨度之遥,文献又不足徵,远非考据所及。细想来,这种比证之法反倒弥补了许多缺失,拓开了不少想象空间。

  单就此书立意而言,固属难得。作者用了“大行不顾细谨”的法子,风风火火把这段路给走完了,最后搭起来的只是一个探求文明造型的架子,中间可讨论的话题实在太多。这一点是作者自己承认的,承认这书的不考究,随性而至,点到为止。这种文本的长处在能会心于图形造型之勾连对比,短处在缺乏谨严的实证,无法弥缝比对之罅隙。假设固然大胆,求证的小心程度却使人疑。如讨论传世文献对“洛书河图”的记载,对《尚书》、《论语》、《管子》、《礼记》仅是钩沉一下,排出而已,并无多少解释文字。却勇敢地截断众流,从宋代的《周易本义》、《困学纪闻》讲起,蔡季通那几张图的来源也模糊不清,这些论说多多少少都缺乏小心地求证。又如“洛书”一章,谈及1987年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出土的玉琮,它四周的小孔与《周易本义》列出的两张图是什么关系(实际上,两处小孔的个数并不相同),作者也未谈及,只说与术数有关。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是把这条文明造型探源的路给走完了,行走过程中虽仅择取沿途中几处较奇异的风景,却着实能启发人,或由尽头折返,或自中途回溯,都大有启发。

  最后要谈的一点是本书从略却非常重要的话题。实际上,戴了巫文化的眼镜看天象,才会产生这些诡谲奇异的青铜器和苗族衣饰图案。本书所谈重在证出土文物、苗族衣饰与传世文献的类同关系,进而回溯先民的观念与信仰,其后再执此观念与信仰重新解释传世的先秦文献。本书对巫文化论述较少,只是简单提到用大麻致幻,人在癫狂的状态下,旋转纹产生升、降幻视,振动纹产生节奏幻听,这一切论说都把巫术归于人的主动致幻。作者摆脱了阶级意识,想要从地上一跃而起,不过还没有飞腾起来。只停留在了人的主观致幻,对仪式的描摹,以及对文明造型承续的讲述。虽谈到许多神秘现象,也尝试将苗文化之孑遗、出土器物、传世文献拢到一块,摊给读者。

  就笔者个人经历而言,可能还存在另一种非主动的状态。自古齐东多野语,至今“降神”之类的巫术仍留存在故乡,笔者不止一次亲历过这样的事,周围也不止一人能“降神”。这种现象在古书中并不鲜见,而且多记载如实,远非主动致幻所能解释。笔者隐约感觉到遥远的艺术文明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本书从略的部分,也是让我们颇感兴趣的东西。

  【20160715补】

  《易漢學·辨河圖洛書》:

  桓君山曰:“河圖、洛書俱有兆然而不可知。”緑圖曰:亡秦者胡也。其説始于秦漢時,洛河八十一篇皆託之孔子,故君山辨之。見桓子新論。乃知漢以來並未有圖書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圖。”餘姚黄宗羲以河圖爲九邱之類,圖出于河,爲聖人有天下之徵。“東序河圖”,後人安得見之?雖先儒皆信其説,吾不敢附和也。 13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