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7香港地产大风暴,李嘉诚如何全身而退成最大赢家!

 昵称48083461 2017-11-16

靠塑料花积累了百万财富,李嘉诚被称为香港的“塑胶花大王”。但要将自己的商业帝国做强做大,小小塑料花,显然是不够的。

1958年,李嘉诚迅速转型,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起一幢12层高的厂房,正式进军地产市场。(没有地产支撑,就不成其为商业巨子,这仿佛一条定律,全世界通用。)

北角长江大厦

当时香港地产界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卖楼花。卖楼花是香港商人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这种做法突破了以往港英政府一栋楼只能卖给一个业主的规定,可以将楼宇分层或分单位出售,并可分期付款。卖楼花的方式一出现,香港街头甚至出现了市民通宵排队购房的热潮。(霍英东的经历也是一部传奇,他的故事,容以后咱们细讲。他的孙子霍启刚,娶的是内陆跳水皇后郭晶晶,也是当今娱乐界的热点人物)

霍英东

一时之间,香港地产市场一片沸腾。为了多建快建,地产商纷纷拿地皮和未建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抵押贷款,然后再将资金买地盖房。但是,面对地产界的新风潮,李嘉诚却做了冷静的研究与分析,他认为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果然,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 廖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发展地产,他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投入地产开发,因此引发存户挤提。

廖宝珊

地产界的这次大风暴,让不少地产商损失惨重,甚至一夕破产。然而,李嘉诚却因为谨慎入市和稳健发展,成为硕果仅存的地产企业。一时间,李嘉诚声誉鹊起,成为香港商界赫赫有名的后起之秀。

1967年,香港发生动乱。社会的动荡,引发了香港自二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大多数富商纷纷移民,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然而李嘉诚却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皮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这种举动,引来不少地产商质疑。甚至有不少人扬言,要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然而,1970年,香港政局恢复稳定,百业复兴,地产市道也随之转旺。

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在华人地产大亨中,李嘉诚已是佼佼者。

从长江塑胶厂到和记黄埔,再到进军全球,李嘉诚的财富帝国不断壮大。曾经香港电台在评选风云人物时,曾向李嘉诚提问:您今天的成功与运气有多大的关系?他回答说: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我创业初期,百分之一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今日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