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们如何爬出焦虑的陷阱

 我爱猫咪魔法袋 2017-11-16

写在前面的话:


上海、北京、广州,连续3个周末,3场线下大课成功结束了。我深深呼了一口气:这是2015年我送给自己最好的馈赠——我鼓起勇气第一次走上了讲台,并且爱上了讲台。挑战自己真是个很好玩的事情呢。


3周时间和将近150位购买了课程的妈妈爸爸们面对面接触下来,我最深的感受仍然是家长身上的焦虑。每场课程开始时,妈妈爸爸们,特别是妈妈们,眉间积攒的焦虑都会飘散到空气中,愁云布满教室。


我曾私下调侃说:不焦虑的妈妈真的就不是中国妈妈。焦虑是中国父母心中最普遍的情绪和状态。


彻底消除父母的焦虑,这往往要从亲子关系的深处着手,一篇微信文章很难讲透彻。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化解焦虑的心法,你试试,使用得法的话,我保证很有效。


如果你是妈妈圈的老用户,可能会觉得这篇文章眼熟。这是妈妈圈刚刚运营不久时我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妈妈圈的用户还不多,所以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也不算高。但我自己知道,它其实很有价值,沉没了太可惜。


有感于3场课程之后的感受,今天旧文重放一次,希望这次它能被更多妈妈爸爸读到,让孩子们身边少一点父母焦虑的阴霾。


妈妈们如何爬出焦虑的陷阱


在咨询的时候,我发现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家长的焦虑,那焦虑真是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


如何破解焦虑?这么多年的咨询做下来,我逐渐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高招?我们拿一个案例来说吧。


贝贝妈妈遇到了一个烦恼:5岁半的贝贝最近迷上了《动物总动员》,看了许多遍以后,不满足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不但自己编故事,还每天缠着妈妈编故事,加入各种新的情节,不断追问每个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细节。

开始的时候,妈妈还比较有耐心,但编了一段时间以后,妈妈灵感枯竭,疲于应对。贝贝一提到编故事,妈妈就感觉头大。妈妈内心有些忐忑:孩子要是一直这样编故事可咋办?

这样想了以后,妈妈从担心到焦虑,每次编故事的时候,不再觉得有乐趣,脑海里会掠过一幅画面:贝贝每天缠着她编故事,导致兴趣狭窄,生活单调,影响贝贝的全面发展,被同龄的孩子所超越……

这幅画面让妈妈感觉愈发不安,于是,就本能地阻断这个编故事的过程,妈妈的态度,让贝贝感觉非常不尽兴。

听妈妈这样讲了以后,我就在慨叹:有时候育儿也是个围城啊!恰好前几天有位爸爸说自己的孩子少了一种痴迷的精神,我就开玩笑说:孩子太痴迷也犯愁,孩子不痴迷也犯愁,你们两家换一下孩子吧,保准都满意。

我问贝贝妈妈:既然你问“孩子要是一直这样编故事可咋办”,那么,你是否想出答案了呢?还是不假思索地防御孩子,简单粗暴地中断了事?

其实,贝贝妈妈是一种典型的“有问无答”的思考方式,经常会笼统地问一些问题,比如:孩子速度慢可咋办?孩子不听话可咋办?孩子没礼貌可咋办?孩子没有主动性可咋办?孩子不爱阅读又咋办……

然后,放任头脑去构思那幅可怕的画面,比如孩子因为慢导致考试答不完题,无法考入理想的学校,然后找不到好工作……这种画面越想越真实,吓得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显然,贝贝妈妈是典型的“先行动再思考”,甚至是“光行动不思考”,心里有了这个焦虑的念头,马上采取行动,用最快的速度扼杀了这种可能性,同时被扼杀的,还有孩子的兴趣。

这次,我让贝贝妈妈慢慢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自己的问题:孩子要是一直这样编故事可咋办?

我先让妈妈列出编故事的好处。我惊讶地发现,她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这样一直编故事不好”。于是,我们一起罗列了编故事的好处:

1.孩子会特别有创意

2.发展想象力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对今后写作文非常有好处

5.思考能力会非常棒

6.情商高,能换位思考,通过故事学习如何处理冲突。

7.在故事中体会到亲情和友谊的珍贵

8.把自己代入弱小动物的角色,体会到被保护、被爱的感觉。

9.可以共度亲子时光,增进情感交流

10.体会到热爱、着迷的感觉,对一件事情有持久的动力

……

然后,我让妈妈罗列出一直编故事的“坏处”,妈妈说出了如下四条:

1.可能会太痴迷,忽略了其他方面。

2.一直编小动物受伤的故事,感觉太悲戚了。

3.有时候编故事变成了妈妈的任务,编的不好孩子会怪妈妈。

4.妈妈编不出来,觉得很痛苦。

当编故事的好处和坏处罗列出来以后,妈妈就发现,以前的思维是多么偏颇啊,对编故事的好处视而不见,一直在想着不好的方面。这样对比一看,立刻觉得编故事是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我让妈妈继续分析,这四条“坏处”怎么面对。

我们首先分析,这样痴迷地编故事,是否会忽略其他方面?预计会持续多久?妈妈回想了贝贝对其他事情的爱好,给出了两个参考答案:小时候喜欢喜羊羊,有一年的时间;后来喜欢西游记,大约是半年的时间。如此说来,贝贝并不会一直痴迷下去。妈妈对比痴迷程度来判断,也许三个月就差不多了。看来,“一直编故事”的那个可怕画面,只是想象出来的,并不会真的发生。

至于为什么会编小动物受伤的故事,这样是否不好?我反问:如果买菜、吃饭、聊天这样的情节不断循环,谁会花钱去看这样的电影呢?凡是故事,必然有人物之间的冲突。这样一分析,贝贝妈妈释然了。她忽然想到,前几天在游乐场碰到一个小女孩和贝贝一起玩,两个孩子过家家,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那个小女孩更“狠”,直接把结局设计成主角的死亡。贝贝妈妈忽然发现,原来玩受伤的游戏并没有那么可怕。

至于编故事的分工,这反倒是我们着力讨论的地方,贝贝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的确会不知不觉把任务过渡到妈妈身上,但妈妈编了情节她又不满意,不断地否定妈妈,怪妈妈编的不够好。这个地方,妈妈开始和贝贝轮流编,并且约定要尊重对方的思路。

当然,编故事的过程,特别挑战妈妈的想象力。其实,对贝贝的担心里面,也隐藏着妈妈因为不擅长带来的挫败感。

当这样分析以后,贝贝妈妈的问题,从“孩子一直编故事咋办”,变成了“怎样更好地编故事”,这就变成了非常有建设性的话题。当我们反复讨论以后,发现孩子这段时间痴迷《动物总动员》,那么,就可以在这个人物框架中,发展出很多好玩的故事和游戏,后来故事中的人物苏格拉底和比利,上天入地,经历了各种奇幻的探险历程,比如,他们去了大人国,又去了小人国,碰到了各种凶猛的对手,期间他们彼此扶持、互相保护,有许多温馨、感人的瞬间。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妈妈和贝贝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故事讲到这里,你知道我的方法了吗?是的,现在当家长焦虑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有问有答”的方式,让家长把焦虑的问题完整地思考,给出具体的答案。当有了明确的答案和具体的行动方案,焦虑自然无处容身。

如果您是被焦虑困扰的父母,建议您经常做一做“有问有答”的练习。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书写。把每个焦虑写在一页纸上,然后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而且,也不苛求一次分析完毕,时常补充一下,这很像“一个人的圆桌会议”,写着写着,思路就清晰了,办法也出来了。

有了面对焦虑的办法,从担心、到思考,再到行动,这个链条完整了,那么,就不会被恼人的焦虑感觉所吞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