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博弈原理之形势的起始点——篱笆效应

 舵手英雄 2017-11-16

——边缘性定理的延伸

 

篱笆效应说的是在做篱笆的时候,首先会做一条很长的横竿,然后沿着这个主干再插竖的竿,再把横竖竿的交接点固定后就形成篱笆了,如果一开始横竿是直的,那往后的都是直的,反之一开始是歪的,那么在往后的作业中也会继续歪下去!

这个效应揭示了开始的重要性,这就是谋略八字诀中“势”的核心含义。

 

由此衍生出生活中种种学问,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就是万事从无到有这个转变是很难的,如果一旦开了头,整个方向就定下来了,顺着形势走就轻松多了;如果要逆转,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通常作家笔下的文章中,其描绘的人物的个性往往是:“一旦下笔了,主人公的命运已经不是笔者可以掌控的了,从下笔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应有的命运!“

 

心理学上谈的潜意识毫不例外遵循这个效应,其形成源于一个契点,并且在这个契点下,不断去累积,就会成为某一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力。

例如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自己调皮的孩子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在这里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体的过程中,这种打骂的过程形成一个图像,印记在小孩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不自觉地向孩子心灵植入潜意识,如果这个潜意识太强的话,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可能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色。

 

细观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某一个人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可以追溯出这个现象的最初原型。

比如说自私,虚荣,神经质……都是可能是某一个时间或者是空间的情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形成了人的某种心理,而这种心理一旦开始,便会持续下去,形成一种心理思维习惯。

所说的自私,虚荣,神经质……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所产出来的效果可能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于是就有了褒贬之别——太极归宗原理

 

一个杀人犯的犹豫:

一个见人就挥刀的杀人犯,在面对一个故人(小时候曾认识,但是没有喜憎的情感)犹豫了半刻。心理学家对这种犹豫半刻非常感兴趣,在这半刻中究竟杀人犯想了什么呢?后来在审问中发现,杀人犯并没有想到什么,在这半刻里面,杀人犯只是有一种很奇妙又说不出的感觉,让他停了下来!

——一旦这个故人的形象触动了潜意识,意识就会加倍速度与潜意识沟通企图寻找动机的根源。

 

绝大部分的心理学分支都会强调孩童时的经历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处于孩童时间,潜意识还处于空白阶段(注意这种说法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如果从超四维角度去考虑,这是不对的),内心还不具备足够能力去克服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在此期间容易转化为潜意识力量。一旦潜意识形成,要在往后的日子中克服就需要相当的力量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的著作都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童年时代,过往的经历。

 

越单纯的一面,越容易被塑造。

比方说一个心理很纯净的人,刚出来社会遇上了不愉快的事,这时候就容易塑造出对社会的埋怨心理,甚至报复。

又比方说,一个经过初恋失败的人,往往会从这次恋爱的形式中奠定他们对婚恋观的态度,比如说一个被背叛的人会在婚恋态度上表现出背叛的心理。

而笔者早年的时候也曾目睹一些曾经很善良无邪的人,在几年经历之后变得大奸大恶!

 

一个人的性格从潜意识的印像中打造出来的,并非说一成不变,否则人世间就不会那么多悲欢离合的事情了。一个人性格的变化,想法的变化,外因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内因则顺从于自我的引导力量,即潜意识体系。

假如自我引导的力量不足,特别是对于那些随性的人,就会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或者在后天中比较难修正某一些心理特点。

 

中国古代的修身,或是后现代国外的所谓灵修,都会强调的是,对自我的回归,也就是回归到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面,在没有产生想法之前(回到太极,再到无极),继而进行重塑(演化)。

所以一个人有信仰,对于缺乏自我信念的群体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信仰会引领一个人克服生活中的黑暗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