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汉武帝“悔远征伐”的燕然山之战

 老刘tdrhg 2017-11-16




汉武帝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燕然山之战,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大战。这次征战是他对匈奴用兵4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失败,致使他“悔远征伐”,意识到无限制地对匈奴发动战争实在得不偿失。

01

汉武巡边与匈奴寇边


漠北决战后,河西走廊随即为西汉所控制,但匈奴在西域仍有相当势力,并逐步形成了对西域的控制。汉武帝虽多次派兵,先后征服楼兰、车师、大宛、龟兹和莎车等国,但消耗甚巨,严重影响了对匈作战。也就是说,匈奴通过加大在西域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从侧翼牵制了西汉的力量。汉武帝本打算趁匈奴远遁,实现控制西域的梦想,但匈奴不断对西域诸国威逼利诱,各国时而倒向汉朝,时而臣服匈奴,使汉武帝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对西域真正有效的控制,也未能实现夹击匈奴的战略规划。而匈奴通过与西汉争夺西域,成功分散了汉军的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不仅顺利渡过了漠北决战后的困难期,还为此后在汉匈正面战场较量中战胜汉军积蓄了力量。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将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环县东南)拆分。六盘山以西仍称北地郡,以东地区新置安定郡(郡治在今宁夏固原),取击败匈奴、西北边地社会安定之意。北地、安定两地一直为汉匈交战的前沿地区,汉武帝也一直对这里给予特别关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春,汉武帝第五次巡边,先至雍城(东周时期秦国国都,在今陕西凤翔南)祭祀,然后至安定、北地。武帝此次巡边是针对匈奴的,一则巡视边防,一则炫耀武功,安抚因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和天汉四年(公元前 97年)汉军两次征伐匈奴失利而士气低落的部队。


其实,远遁漠北后的匈奴并不是一味向西汉妥协退让,而是在形势不利时示弱、讨好,稍有机可乘,则仍袭掠西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春,匈奴出兵寇略西汉北部边境,一路人五原(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西北),一路入酒泉 (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杀掠官民。两地守军出战,均不利,两郡主管军事的长官都尉皆战死。匈奴此次寇边,一在东,一在西,正好在安定与北地的东西两侧,给汉武帝以极大刺激与威胁。汉匈新一轮大战迫在眉睫。



02

进军漠北


鉴于汉匈之间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匈奴骑兵又行踪不定,汉军但凡大规模出击,都会采取数路出击的形式。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三月,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七万人出五原,又命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余人出西河(郡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重合侯莽通率四万骑出酒泉,作为李广利的左右翼。从东西两面进行策应。右翼商丘成所部行至姑且水,因为没有发现匈奴,就撤军回来了。但匈奴却发现他们南撤,便让西汉降将李陵带领三万余骑追击。李陵追到浚稽山,双方转战九日,汉兵奋勇应战,杀伤大量匈奴,待汉军到达蒲奴水时,匈奴看占不到便宜只好北撤,商丘成得以全军而回。左翼莽通部到达天山后,被匈奴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共两万余骑截击在半路。但双方交兵后,匈奴畏惧汉兵强悍,不敢打,又主动撤兵跑了。这一路的汉军并未强追,就撤兵了,算是无得无失。


此役汉军主力李广利部,出受降城 (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狼山的西北)后,计划穿越夫羊句山,沿蒲奴水向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国肯特山)西端搜索匈奴主力。然而,此番匈奴吸取了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与汉军对抗的教训,明白自身最大优势不在于游牧民族引以为傲的骑射技艺,而是广阔的蒙古高原提供的极其充分的战略纵深。汉武帝后期,匈奴各个单于在心理上已接受汉强己弱的事实,把自己摆在弱势一方,并意识到若能避其锋芒,不断地袭扰、迷惑、调动汉军,而汉军大规模行军,被牵来牵去,后勤总有吃不住的时候,此时再出击,即使不能歼灭汉军,也可给予重击。即使是在有条件与汉军决战的时候,也事先做好接战失利进行转移的准备。因此,当匈奴单于听闻三路汉军出动的消息后,就采取了主力远移、待汉军疲惫时再进行反击的战术。单于将本部辎重粮草转移至郅居水(今蒙古共和国色楞格河)一带囤积,又将各部落迁至余吾水(今蒙古共和国图拉河)以北六七百里的地方安置。


不过,做好诱敌深入的准备,并不意味着匈奴放弃在燕然山以南与汉军接战。实际上,汉军北上后,单于就亲率本部骑兵,沿姑且水南下,准备伺机袭扰汉军。单于先派右大都尉和西汉降将卫律率领五千骑兵,在夫羊句山阻击汉军。李广利派两千属国骑兵(汉军中的游牧骑兵)接战,大败匈奴,斩首数百,李广利挥军乘胜追击,直至范夫人城(今蒙古共和国达兰扎兰加德城西北)。


03

后院起火


然而,就在李广利初战告捷时,一场始料未及的变故却在京城发生了。当时,京城长安正笼罩着由宫廷争斗而引发的“巫蛊之祸”的阴云,李广利的家人因牵涉其中,被捕人狱。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前线,为使自己不受连累,也为了解救家人,李广利决定立功赎罪。但要想从一场牵扯到政治阴谋的案件中脱身,仅仅依靠夫羊句山战斗斩获的数百个匈奴人首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李广利计划率军深入匈奴腹地,一举捣毁单于王庭。

 

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冒进方针,显然犯了兵家大忌。汉军原计划是要在汉匈边境线附近与匈奴决战.现在孤军深入无疑打乱了预先部署,给部队带来巨大困难。在诸多困难之中,后勤给养不足最为突出,因此,汉军只得就地寻找水源和食物,解决饮食问题。而这时,匈奴又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将有疾病的牲畜尸体遗弃在汉军行军的沿途,特别是在沿途的河流湖泊旁。让细菌沾染汉军的宿营地,特别是饮用水。连续数月的战斗、行军。使绝大多数汉军将士疲惫不堪。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一遇病菌便大批病倒甚至死亡,汉军战力急剧下降。然而,李广利仍坚持率军北上,向瀚海(即贝加尔湖)方向搜索前进。最终在茫茫漠北草原上,汉军终于咬住了左贤王部两万骑兵,并与之一战。是役,左贤王部死伤惨重的同时,还阵亡了领军大将(左大将)。以七万兵力对战两万匈奴骑兵,汉军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不让人意外。但汉军此时已深入匈奴境内差不多三千里(合今1200多公里)。无论后勤保障还是战力上都已达到极限。尽管左贤王部大败,但匈奴通过接战,判断出汉军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匈奴单于迅速集结五万精骑,截杀汉军。


当匈奴筹划更大规模的战斗时,李广利又陷入新的困境。由于无法确定自己的斩获到底能否赎罪,他主张继续向北进击。但如此深入漠北,大军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战役任务。而李广利为了一己之功致使孤军犯险的做法,令其他将领很是愤怒,他们预谋夺取李广利的兵权,率军返回。李广利虽然事先获知消息而诛杀了组织者,但诛杀叛乱者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军心已经动摇,李广利部已经面临崩溃的境地。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南归返回一条路。


就这样。原路返回的李广利,被以逸待劳的五万匈奴精骑截击在燕然山麓。兵疲将乏、军心涣散的汉军,全靠最后一口气硬撑,因而每战皆败,伤亡惨重。李广利要与匈奴主力决战原是想立功赎罪,本来指挥才能就平庸的他遭此大败,更忧虑着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完全方寸大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于夜间在汉军营前悄悄挖掘了一条数尺深的壕沟。凌晨后,匈奴从后面对汉军发起突袭,汉军打算出营列阵抵敌,却发现营前有一条深沟,进退不得,军心大乱,完全失去了抵抗力。李广利强行突围已无可能。即便能带领残部回去,也会因兵败令自己和家人罪上加罪,因而他最终选择了率部投降,七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尽没于匈奴。


李广利兵败投降后,汉武帝逐渐意识到自己战略上的错误。燕然山之战次年,即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大宛之战起(公元前104年),汉军在这15年间对匈战场上的兵力损失合计超过了20万。反观匈奴方面损失的兵力至多五六万人。因汉武帝好大喜功、过度用兵,造成“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海内虚耗”“及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和“民力屈,财用渴,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在汉武帝罪己诏最后的总结中,有两条对后世的对匈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一是,以内政为重,鼓励生产、恢复马政 (若为国养马者可免徭役赋税)。二是,完善外长城防御体系。这在昭书中总结为“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颁布轮台诏令后,西汉开始整顿边塞军务,将重点转至外长城防线之上。(摘自《世界军事》文/汉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