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云霞 首发:有书亲子共读(ID:qzgongdu) 主播:童颜 来自父母的伤害,会一直贯穿在岁月里竖起一道墙,挡住本来属于孩子的光。 下班回家,路过小区门口时,不远处忽然传来一个中年女士的叫嚷声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一时引来许多人的侧目。 “你到底走不走,不走我走了。我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一点都不体谅妈妈!” 儿子扯着妈妈的衣角,哭得更凶了:“明明就是你的错,全班同学的家长,只有你没去,你就该道歉,呜呜呜……” 原来,这位女士今天答应了去参加儿子班上的亲子活动,可下午因为忙别的事,全给忘了。 看得出来,女士是心疼孩子的,但看到儿子不依不饶,也急了:“我赚钱养你容易嘛!多大点事?今天我就是忘了,你还没完没了啊。” 周围也开始有人附和: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大人有事也不懂体谅吗?现在的孩子就是喜欢小题大做,越来越不好管教了! 眼看孩子无力辩驳,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女士只好拖着儿子就往家里走,全然不顾孩子绝望的表情和委屈的泪水。 我叹了口气,不由得为孩子的将来隐隐担忧。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大人的一言一行时时影响着孩子,如果不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孩子得不到尊重,心理就会产生阴影,这样长大后很可能被塑造成极端性格,在人生路上,走得伤痕累累。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可悲的是,大部分的父母认为道歉就意味着妥协让步,低三下四,自己是成年人,怎么可以在孩子面前认低威呢? 所以,他们一边死不承认自己是错的,一边又懊恼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顽劣固执,不自信。 曾几何时,父母欠下的那个道歉,藏着多少人年少时暗暗流下的泪;童年那无法满足的委屈,也许一生都在等待弥补。 我的一个文友,从小学开始就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亲的白眼和阻拦。他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还常常对她冷嘲热讽。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朋友都很难过,倍感身心的压抑。 直到高三那年,父亲破天荒主动找她谈文学,问她最近读了什么新书,最后,还极其认真地对她说,爸今天要跟你道个歉,以前我都是老观念,对你的态度不对,以后一定改正! 朋友感慨,那一幕对她的触动非常大,当时就泪奔了。虽然她等这个道歉等了很多年,但毕竟等到了。 那一刻,她打心眼里感激父亲,正是父亲的这份勇敢和担当,让她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她与父亲的距离,瞬间也拉近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身为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这种“道歉”是种妥协和威严的消损,恰恰相反,这发起的是一种生命的觉知,这觉知会产生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两代人重要的联结。 一份理智的爱,表现在行动上,永远是“平等”二字。 越是成功的父母,越懂得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孩子心中,勇于道歉的你才真正了不起。 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开播后,有一段陈小春与儿子的互动很精彩,让人很感动。 因为嫌弃儿子走得慢,做事又不专注,穿着袜子在地上乱走,陈小春没忍住,吼了儿子,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怒火。但“小小春”Jasper不但没有哭,反而拿起手中喇叭,用软糯但又不失气场的声音反问父亲:“你现在能不生气了吗?” 顿时,陈小春整个人都软了,向儿子道歉说:“我很抱歉,可以原谅我吗?” 看得出来,陈小春的脾气并不好,他有很多缺点:没耐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而对他作出苛刻的要求……这样的爸爸,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也很真实。 可这个并不完美的父亲为什么能培养出懂事、淡定、内心强大还机智的小暖男呢? 除了夫妻恩爱,最珍贵一点的是,陈小春意识到自己做错事后,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努力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经说过:“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远比那些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这世上的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很容易,说“我错了”却很难得,因为这不仅仅需要智慧和胸襟,还需要家长认识到平等地对待孩子,能起到一个以身作则的作用,孩子才能学到这种好品质。 而逃避道歉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到自私与冰冷,这份来自亲情的冷漠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来自父母的伤害,会一直贯穿在岁月里竖起一道墙,挡住本来属于孩子的光。 莎士比亚在剧作《李尔王》中说过:“为失败找借口,最后只会使伤口越撕越深。” 用在亲子教育上,父母一旦犯错,之后死不认错,或者百般推诿,只会让孩子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伤口很难愈合。 其实,孩子的世界,纯粹又美好。一个真诚的道歉,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慰藉和感动,这种爱才是甘泉,真正能滋养孩子的灵魂。 《小王子》的作者说过,所有的大人都经历过孩提时代,然而能够记起这一点的人却很少。所以,每当你与孩子发生冲突,迫不及待要告诉孩子很多人生道理时,一定要想一想: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吗? 或许,时光深处,那些曾希冀被了解的孤独生命;内心角落,那些曾渴望被尊重的脆弱灵魂;精神世界,那些曾期盼被安抚的幼小心灵,一直都在等待你,那未曾说出口的—— 一句久违的“抱歉!”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伤害过孩子幼小的心灵?能不能对孩子说出那句“对不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