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浅谈赵之谦隶书《张衡灵宪四屏》的临与创 ■张博玉

 耽读斋 2017-11-16


书法报网



浅谈赵之谦隶书

《张衡灵宪四屏》的临与创


■张博玉


  最近一段时期,我对赵之谦的隶书和小行书甚为用心、用功。赵之谦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他初学颜真卿,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书法理论的影响下,取法北朝碑刻,并用“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作书。所作行楷最精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不仅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满,婉转圆通,形成“颜底魏面”的艺术风貌,精美绝伦。

赵之谦《张衡灵宪四屏》(局部)

  他的隶书《张衡灵宪四屏》(如图)奇崛雄强,很有特点,这种特点其实是笔画符号化的一种表现。横、竖、撇、捺等都掺以楷法,用笔流畅,结体匀称,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

  赵之谦在横画的起笔时必有一短竖向下作为引笔,而收笔处亦多是平行向下,不似汉隶收笔笔势上扬,形成其隶书的特色。

  临习此作,应与临习其他隶书一样。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因为多笔横画只能保留一笔波横,其余写成平横;上下出现两个捺笔,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此外,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形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纵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yan yu),腕下精熟。”王羲之告诉我们:“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后,试着临创,将临创的作品和临帖的作品一同悬挂数日,反复比对研究,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的差异。一切胸有成竹之后,便可着手创作了。

张博玉 临赵之谦《张衡灵宪四屏》中堂


  书法的临摹创作是一种不为俗累、不为形役、不为物蔽,出于己得的自由活动,其中的微妙之处难以言表。尤其是运用娴熟的笔墨技巧表达内心幽深的意境时,这种“妙不可言”的特征就非手传口授所能表达,它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发之于中而形之于外,这种感觉不能依靠理论中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思维来加以叙述。

  通俗地说,书法创作不是集字。孙过庭《书谱》说:“隶欲精而密……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我的书法临创,就是按以上思路逐步推进的。很多经典碑帖,我都有尝试的愿望。多方尝试后,我选择赵之谦手札和隶书作为现阶段的主攻方向。选择邓石如隶书、赵之谦篆书、何绍基信札、东坡手札等作为调节,希望能技术化剖解经典,积累并运用经典,坚持不懈,沉潜其中,结墨池之良缘!

张博玉 以赵之谦隶书风格创作的中堂作品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