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评:澳新个别学者找中国“碰瓷”有多可笑

 青山绿水书院 2017-11-16

这个世界上找中国“碰瓷”的人看上去越来越多,这两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又各出了一起。澳学者汉密尔顿13日通过媒体宣称,他的新著《无声入侵》被出版社搁置。出版社已在声明中表示只是推迟出版,但汉密尔顿坚持宣扬出版社“畏惧”中国方面的压力,并称这是今后在澳大利亚不能出书批评中国的“强烈信号”。

14日新西兰各大媒体发出一条“知名学者呼吁控制中国影响力”的消息,原来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一名中国学教授今年9月在美国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发报告称,新西兰需要控制中国的“影响力扩张”。那名女教授具体提出六点措施,要求新政府从调查间谍到抵制中国政府影响新西兰华文媒体等多方面采取行动。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已在第一时间表示,政府不会要求安全情报部调查中国政治影响活动。

澳新两国的一些激进力量似乎成了西方抵御“中国政治渗透”的第一岛链。他们近来发出了让中国目瞪口呆的抗议声,他们对中国影响力警惕的样子比我们第一次看到袋鼠时还不可思议。中国要去改变他们的信仰、甚至政治制度了,说不定能在大洋洲搞出“颜色革命”来,这一切真是太有画面感了。

如此想象中国“入侵”在我们看来要多荒诞有多荒诞。一直听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西方很边缘,但一些人也没必要把他们自己的国家当成西方的“马祖”和“金门”,在崛起的中国大陆面前战战兢兢的。

澳新的事情很复杂,中国是它们的绝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同时是美国的盟友,与华盛顿更亲近。两国社会从对华紧密合作中受益,很多人对中国友好,同时那里的一些“精英”又持强烈反华态度。很难说后一类人到底制造了多大影响,新西兰政府的对华态度比较稳定,但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经常飘忽不定,这会影响澳新两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本文举的两个例子在澳新社会中非常典型:捕风捉影,但很轰动;不管事情真假,但先给中国形象糊了块泥巴。

这是两个“碰瓷者”,他们通过尖锐抨击中国为自己吸引来大量眼球。本来这两人的学术研究都非显学,一敲响“中国来渗透了”的警钟,他们一下子获得了媒体明星般的待遇。这跟前两年中国有的“律师”和“艺术家”通过在微博上“玩政治”出名,差不多是一个道理。

中国无论在公开媒体上还是党员内部会议上,都没有顾得上讨论“解放全人类”的问题。去澳新的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自费的,把他们组织起来实施国家宏大的政治使命,中国有关机构恐怕先要向澳新的银行贷款,把那些留学生的昂贵学费给报销了。

中国当然会在与澳新的海量交往中对它们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很可能会越来越多。但这是注定要发生的自然过程,而非基于政治决定的“入侵”。想与中国打交道的人和机构,都会注意少冒犯中国。这就像中国高度国际化的人和机构注意少刺激西方一样,它属于国际交往基本规则的一部分。

我们从没有要求西方该怎么做,但西方一些国家经常要求中国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且为此施加压力。这两种情况之间有非干涉和干涉之间的清晰界线。

当大洋洲的一个教室里有大量中国留学生,一个教授如果大肆抹黑中国,那些学生可能情不自禁地表达不满。这与如果一名教授面对印度学生攻击印度,面对马来西亚学生抹黑马来西亚,可能引起的反应是一样的。只要不对中国存有偏见,中国对澳新的各种奇奇怪怪“威胁”就子虚乌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