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儿腠理疏薄。常时微汗。但不宜过多。亦不可衣被过浓。使汗大出。若睡中出汗名盗汗。
止汗散。遍身多汗烦热为胃热。
加味三补丸
三补丸。胃虚汗者。
上至项下至脐也。益黄散。
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乃禀赋不足。
保元汤加防风、白术。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或饮食停滞。或浓衣温暖。热郁心包而津液妄泄也。
导赤散。血虚。用人参、当归等分煎服。
导赤散
名团参汤。其盗汗属胃经虚热者。五味异功。肾经虚热者。
六味丸。若寒水侮土。
益黄散。设泛行施治。误损脾胃多成疳瘵。
大凡汗多亡阳。必至角弓反张。颈项痉强。用十全大补。多有生者
止汗散处方
牡蛎22.5克 白术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风15克
功能主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止汗散处方
人参6克 当归6克 熟地5克 麻黄根1.5克 黄连1.5克(酒炒)浮小麦1大撮 枣1枚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治产后盗汗。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济阳纲目》卷五十:加味三补丸处方
黄芩、黄连、白芍药。
功能主治 湿痿夜热。
益黄散 4.2 组成陈皮(去白)5钱,肉豆蔻(炮)5钱,丁香2钱,诃子肉(炮,去核)2钱,甘草2钱半。 4.3 主治
脾虚受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盗汗出多。
保元汤的别名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11.2 处方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11.3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注意
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益黄散的别名补脾散、益黄汤 6.3 组成陈皮(去白)1两,丁香2钱(1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5钱,青皮(去白)5钱,甘草(炙)5钱。 6.4 主治
脾胃虚弱,脾疳,腹大身瘦。
脾疳(spleen gan disease[1])为病证名[2]。 是指以腹胀肚大,水谷不消,泄下酸臭,或嗜食异物,面色黄,身热,困倦喜卧,纳呆消瘦,兼见吐泻,或夹有蛔虫为主要表现的疳证[1]。五疳之一[2]。又名肥疳、食疳、奶疳[2]。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 病因病机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 症状《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有时吐泻,夹有蛔虫等[2]。 [返回]6 辨证论治
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积去以后,应调理脾胃,用参苓白术散[2]。
保元汤处方
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处方炙耆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4.2 功能主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4.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气不行,加木香。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黄芩、阿胶、杜仲。 5.2 功能主治妇女出痘脓期。
处方石斛1钱,巴戟天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黄柏7分, 柴胡7分,甘草7分,地骨皮7分,黄连1钱2分,荆芥6分, 知母6分,升麻6分。
6.2 功能主治
赤白带下,久久不愈,气血亏损。
6.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水煎,空心服。
处方苍术、黄柏、当归、独活、灵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 10.2 功能主治内因湿热,致成湿脚气,肿而又红。 10.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热盛,加芩、连。
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补中益气汤
- 五苓散
- 真武汤
- 柴胡疏肝散
- 二陈汤
- 归脾汤
- 肾气丸
- 血府逐瘀汤
- 玉屏风散
- 茯苓
相关条目:- 加味保元汤
- 大保元汤
- 滋肾保元汤
- 生脉保元汤
- 十六味保元汤
- 救阴保元汤
- 四物保元汤
- 保元汤
- 河车散
- 加味黄耆汤
- 虚痘
- >>更多相关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