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也是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开国皇帝,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的人,也是他,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集权与一身,施行残暴的政治,大量征发劳役,大建宫室园林和陵墓,坑杀儒生,烧毁书籍。他就是——秦始皇。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统一以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皇帝制度。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商议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第二, 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为主要结构,以明确分工、君主专制、国家公制为主要特点,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第三, 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锁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君主专制的本质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中央集权就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之一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而专制主义则是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论对秦朝还是后市的中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 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秦始皇保证提供了专制基础; 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四、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六、 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七、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共用。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它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 一、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二、 中央集权领导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一次而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了陈吴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三、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四、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五、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六、 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一面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 七、 经济上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社会后期工商业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八、 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空前强化的封建统治实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严重阻碍历史发展。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纵观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因素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祖国建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屹立于欧亚大陆的东部。长时间的统一为中国文明的不断发展扫清了不少障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时间亦属世界之最,它严重地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历时越是向前发展,这种束缚就越是显得突出,这不能说不是中国自明中期以来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始皇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只能猜测的历史和一个既定的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