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考古通论】Vol.7 |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RK588 2017-11-17

本期依旧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学习。鉴于此部分在《中国考古通论》中占比较大,我们规划新石器时代复习内容分三期更新。上期主要对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理论相关链接:【中国考古通论】Vol.5 |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进行整合,后两期就各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第五章)整合梳理。本期是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梳理。


本期综述


本期主要梳理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长江流域是史前考古学文化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理论中占有重要比重。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流域考古学文化面貌有具体认识。命题方向大多数学校偏向简答论述。建议结合《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彦宏)、《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


Ⅰ、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0
1


1
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江汉区

玉蟾岩遗存→仙人洞遗存→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


仙人洞、玉蟾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仙人洞文化

仙人洞遗址的分层特征:

1、第2、3层为旧石器文化堆积

2、第3、4层为下层文化堆积


上下层出土的文物区别:

1、上层出土夹砂粗陶片,下层不见

2、上层有磨制石器,下层只有打制石器

3、上层有较多螺蚌壳,下层不见

4、上层出土碎陶片为夹砂红陶,质地粗疏


吊桶环系文化

1、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

2、上层出土夹砂粗陶片、局部磨制石器、骨器等

3、下层出土遗物与仙人洞下层一致


玉蟾岩文化遗存

分布:湖南道县白石寨村,为南岭北麓

出土遗物:石器、陶器、骨器、角器、水稻遗存等

文化特征

1、均为打制石器

2、黑褐色陶片,质地粗疏,内外饰编织纹

3、稻作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

4、狩猎技术和狩猎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彭头山文化


分布:澧水下游

发现遗址:彭头山、李家岗等

文化特征:

1、房屋建筑分大型地面建筑、小型半地穴式房屋

2、墓葬墓坑小而浅,有方形、圆形、不规则等

3、多红、褐陶,有红色陶衣

4、石器分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小石器三种

5、有水稻遗存,表明水稻栽培已经过选育、驯化阶段,到稻作农业的诞生阶段


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分布:澧水中下游、沅水下游

发现遗址:石门皂市、临澧胡家屋场等

文化特征:

1、以发展农业为基准选择房址

2、石器有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燧石小石器

3、夹砂陶为主


城背溪文化

分布:鄂西的长江两岸

发现遗址:宜都城背溪、秭归柳林溪等

文化特征:陶器主要用泥片贴筑法成型


大溪文化


分布区域:西至川东三峡,东抵汉水,南达洞庭北岸,北到荆州地区

发现遗址:四川巫山大溪、湖北秭归朝天嘴、宜昌杨家湾等、湖南澧县三元宫、安乡汤家岗等

文化特征:

1、农业经济为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猪牛羊

2、生产工具石器为主,少量骨器、木器

3、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为主

4、建筑有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长方形、方形地面建筑

5、多一次葬,头多向南,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

类型划分:

长江三峡区:石器多大型厚重,制作粗糙;炊器以陶釜、支架为主,中期开始出现少量鼎

三峡以东地区:炊器以鼎为主,釜数量较少;有极少量白陶

洞庭湖北岸的湘北地区:彩陶纹饰纤细、繁缛,富于变化,陶器中有一定数量的白陶


屈家岭文化


城址的分布与规模:


1、城头山古城:护城河、城垣、城门、城内夯土台基组成

2、走马岭古城:位于湖北石首市

3、阴湘城:湖北江陵市,城垣、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和稻谷

4、马家垸古城:湖北荆门市,遗址两侧均有河流

5、石家河古城:规模最大,湖北天门市,城垣、护城壕、壕外土台组成


文化分期及特征:

早期遗址:湖北屈家岭、朱家嘴,安乡划城岗等

文化特征:

1、早期时期磨制较粗糙,边缘有打琢痕迹

2、灰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3、墓葬头向东北,随葬品多日用陶器


中期遗址:湖北郧县青龙泉中层,湖南安乡划城岗二期等

文化特征:

1、房屋遗址发现较多,有长方形单间、双间,圆形单间等

2、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陶器较少

3、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4、墓葬方面多散葬、单人葬


晚期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均县观音坪下层等

文化特征:

1、彩陶纺轮数量增多,性质变小

2、灰陶为主,红陶数量增加


社会经济:

1、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发达,普遍栽培水稻,普遍饲养猪狗牛羊鸡等;

2、屈家岭文化中期已出现分间房屋、布局呈“品”字形的房屋;

3、墓葬多分散的单人葬,反映氏族血缘纽带的松弛;

4、屈家岭遗址下层发现陶祖,反映父权崇拜,说明屈家岭文化时期已进入父系制阶段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桂花树三期文化


石家河文化

分布:江汉平原中部

文化特征:

1、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

2、纹饰以篮纹最多,其次是绳纹和叶脉纹

3、墓葬中部分有二层台,墓坑和人骨用胶泥封填,多仰身直肢葬


青龙泉三期文化

发现遗址:青龙泉、庹家洲、郧县大寺(上层)等

文化特征:

1、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陶制工具较少

2、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最多

3、葬式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极少数屈肢葬,头向西或北


桂花树三期文化

分布:鄂南、湘北

发现遗址:湖北桂花树、澧县王家岗、安乡划城岗(晚期)等

文化特征:

1、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典型器型

2、房屋形制多为方形,屋内有灶坑

3、泥质灰陶,夹砂灰、褐陶为主,少量泥质磨光黑陶


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


城址及出土物

1、宝墩古城:泥质陶数量多于夹砂陶

2、芒城:陶器以手制+慢轮修整为主,石器均磨制

3、鱼凫城:夹砂褐陶为主,石器以小型为主,多为磨制

4、郫县三道堰古城:古城建筑年代为宝墩文化第三期,石器多小型磨制

5、双河古城:内外两道城垣,文化面貌与芒城相近

文化特征:

1、陶器分泥质、夹砂两类,多褐、灰、灰黄陶,以泥条盘筑再经慢轮修整为主

2、房屋都是地面建筑,有方形、长方形两种


2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环太湖区

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宁、绍地区)


薛家岗文化


分布:南到长江,北到淝水,西至鄂皖交界,东达巢湖

文化分期:

1、第一期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较少,质地松软,火候低

2、第二期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少量黑皮陶

3、第三期以夹砂灰黑陶为主,石器多通体磨光,穿孔技术较发达

4、第四期出土较少,有夹砂鼎、泥质黑陶高柄杯等

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受到南京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影响,东北部受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西部受到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影响

北阴阳营文化


发现遗址: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江宁昝庙遗址等

文化分期:

1、第一期(北阴阳营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陶器有夹砂红陶最多;墓葬多集中分布,无墓穴,均用含烧土和陶片的黄土掩埋;头多向东北;多仰身直肢葬,少量俯身葬和二次葬;随葬品多生前用的实用品。


2、第二期(昝庙一期):石器主要有斧、锛、刀、凿等;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有少量质地粗疏的胎中夹有植物茎叶的陶器。


3、第三期(昝庙二期):玉器有素面玉瑗、兽面纹玉佩等;陶器的典型器型是高颈鼓腹圈足贯耳壶


马家浜文化


分布:太湖流域为中心

发现遗址:桐乡罗家角、嘉兴马家浜、吴县草鞋山等

社会经济:

1、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早期制作较粗糙,晚期较精致,多通体磨光,器形规整,穿孔技术较进步

2、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家畜有猪、狗、水牛等

3、纺织物:草鞋山发现炭化的纺织物残片,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纺织品

4、房屋:多长方形,个别圆形

5、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就地堆土掩埋,一般无墓坑;头向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较多;墓葬中,有将釜、豆、盆等扣在死者头上,或置于陶器中


分期及年代:

早期阶段:以罗家角第四层为代表,距今6400左右;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素面为主,有刻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等

晚期阶段:以马家浜(距今6900-5800)、罗家角第三层、草鞋山8-10层(距今5500左右)、崧泽下层等为代表,陶器以夹砂红陶最多


马家浜文化类型的划分:

罗家角类型:杭州湾以北,遗址有罗家角、马家浜、吴家埠等;陶器多角风格,锯齿纹、荷叶边装饰

草鞋山圩墩类型:分布在太湖流域北及东北部,遗址有草鞋山、圩墩遗址;陶豆是主要器形之一,鼎在早期不见,晚期出现几种形制的鼎


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1、分布地域与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邻近,两者互相影响

2、与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互相影响


崧泽文化 距今5300-5000年


分布:太湖流域为中心地区,传播范围稍大于马家浜文化

文化分期:

1、早期

墓葬:既有俯身葬,又有仰身葬,头多向北;随葬品较少,少量生产工具,陶器有豆、罐、盘等,以豆最为常见

陶器:夹砂红陶为主,夹砂陶多用介壳粉末和稻壳作为掺合料,质地粗疏


2、中期

墓葬:多为头向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开始出现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

玉器:制作较精致,器形有璜、珠、坠饰等

陶器:灰黑陶数量增多,红陶数量减少;器表多素面,纹饰有弦纹、竹节纹、绳纹等;镂孔主要在豆柄上

社会经济:崧泽文化中晚期,父系制已开始确立,出现一对成年那女合葬墓,随葬品多寡悬殊现象已出现


3、晚期

石器:磨制精致;穿孔技术发达

玉器:有穿孔玉斧、环、珠等,璜少见

陶器:泥质灰陶为主

纹饰:常见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镂孔和彩绘,彩绘为朱红或黄色

墓葬:葬式和头向同中期,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无墓坑;随葬品少见生产工具来随葬

良渚文化


分布:中心为太湖流域

分期年代及文化特征:

早期距今5000-4500

1、代表性遗址:吴县越城中层、邱城上文化层等

2、陶器:泥质黑皮陶为主;轮制为主;弦纹、划纹、镂孔等

3、石器:通体磨光,制作较崧泽文化精致;穿孔技术发达

4、玉器:外方内圆的方柱体玉琮还未出现

5、墓葬: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或东南;随葬品多寡较崧泽时期突出;随葬玉器有玉琮、玉璧等,具有“礼器”性质


中期距今4500-4000

1、代表性遗址:马桥遗址、寺墩的良渚文化层为代表

2、陶器:泥质黑皮陶数量增多;轮制较早期发达;泥质黑陶的器表一般打磨光滑

3、石器:变化不大,但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类增加

4、葬制:埋葬时举行某种用火的殓葬仪式


晚期距今4000-3700

1、代表性遗址:雀墓桥、草鞋山遗址第二层为代表

2、陶器:泥质黑皮陶为主,质地细腻;制作技术进步,出现胎壁很薄的蛋壳黑陶;素面为主,部分有弦纹、刻划纹、镂孔等

3、墓葬:男性的随葬品增多,有“一夫多妻”现象,反映出良渚文化晚期可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或跨进阶级社会的门槛


文化特征:

陶器

1、泥质黑皮陶和夹砂灰黑陶为主,以前者最具特征性

2、轮制为主,器形浑圆规整,胎壁薄

3、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

4、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刻划纹等

5、器形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少量平底器


石器

1、通体磨光,制作精致,穿孔技术发达,穿孔普遍使用管钻法

2、具有特征性的器形有扁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等

3、玉器常见器形有斧、琮、瑗等,多是大型墓中的随葬品,饰有兽面纹、云雷纹等


建筑

居住面为红烧土硬面


农业经济

很发达,有水稻、蚕豆、芝麻、花生等


聚落群和古城址:

莫角山遗址:浙江余杭,河谷地带,长方形,可见人工堆筑三个土墩。发现对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和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寺墩遗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江苏常州,6w平方米,78-82掘,发现了丧葬玉璧、琮较多的良渚文化墓葬,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


瑶山墓地:瑶山墓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地之一(另一处为反山墓地),属性为良渚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瑶山墓地是一个三重的“回”字形土台,从内到外依次是赤色土方、灰色土框和黄褐色土框。


反山墓地: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 高等级的大型墓地之一(另一处为瑶山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2007年11月官方宣布发现的“良渚古城”之内,西北距莫角山台址约100米。1986年发掘土坑墓11座,估计11位墓主最多分属两代人。墓穴较宽大,有棺椁类葬具。随葬大量珍贵器物,90%以上是玉器,还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共1200余件(组)。墓主应该是莫角山台址和瓶窑古城的主人。


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


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

分布: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

文化分期:

早期

1、骨器:骨器是河姆渡文化生产工具的主体,是其典型器物,骨耜的大量出现,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熟荒耕作制”的“耜耕农业”阶段

2、木器:是河姆渡文化中数量较多、品种丰富的一类器物;木桨的出现说明当时船已作为水上运输工具

3、陶器:夹炭黑陶数量最多;陶器胎厚疏松,火候低,吸水性强;手制,泥条盘筑为主;造型简单,器型不规整

4、干栏式建筑: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分高干栏和低干栏两种

5、墓葬:无墓坑、葬具,全为单人屈肢葬,头向东,多无随葬品

6、农业作物:已普遍种植水稻


晚期

1、石器:磨制技术进步,多通体磨光,器形规整;管钻技术出现

2、陶器:夹砂红陶数量最多,素面为主,纹饰简单,后期出现泥质灰陶,少有陶衣


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区别:

1、生产工具:河姆渡以骨器为主,马家浜以石器为主

2、房屋建筑:河姆渡为干栏式建筑,马家浜为地面建筑

3、陶器:河姆渡夹炭黑陶为主,马家浜夹砂褐陶为主

4、纹饰:河姆渡多绳纹,马家浜则绳纹较少


华南地区晚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0
2


石峡文化→大龙潭文化→昙石山文化


石峡文化 


分布:广东北部

石器:镬、铲、锛、凿等

陶器:

1、多为灰褐色、灰黄色

2、多为轮制、模制

3、多素面,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条纹等

4、三足器、圈足器、圜底器为主

农作物:籼稻为主

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坑壁多经火烧;随葬品中是石制工具较多;随葬陶器多为三足器、圈足器、圜底器;出现一定数量制作精美的有礼器性质的玉器


昙石山文化 


分布:闽江下游

发现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福清东张等

文化分期:

早期以昙石山下层、东张下层等为代表,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磨制不精;房屋门道向东,主要为地面建筑;墓葬:成人墓为长方形竖穴,婴儿墓不见墓坑,无葬具,随葬品很少,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晚期以昙石山中层、东张中层等为代表;石器中有石刀、石钺等,蚌器等大量新器形出现;农业生产获一定发展,渔猎仍占一定地位;以灰陶为主,几何印纹硬陶比早期增加;墓葬出现女性为男性殉葬,说明昙石山文化石器已进入父系制阶段


本期总结


至此,《考通》中新石器时代部分已全部复习完成。当然最后小编再附上一张“宝图”,让你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更加直观地对比和理解。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群:

235470280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相关链接:

Vol.6 |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5 |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Vol.4 | 旧石器时代(下)

Vol.3 | 旧石器时代(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