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方言大全 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

 yzsr273 2017-11-17

个就——蹲着
二老板——三、四十岁的已婚女人
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
一或——一次,一下
能带——鼻涕
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
奔儿喽——脑门儿
刻膝盖——膝盖
撇了——乱讲,瞎说
抬死你——整死你
剩——什么
咋来来——怎么了?
悄悄哇——安静
烈着了——生气
坷梁——别扭
疙蛋——疙瘩
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
不待要——懒得去
欢欢儿的——赶紧的,快点
妨祖——连累人的人
难活——身体不舒服
搓火——讨厌
但求是——不咋地
猫两眼——看两眼
比兜游子——欠揍的人
各料——丑,不平
各出——皱褶太多,或指小气
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
各跑——常在前面加个’灰’,指不是好人
各蛋——圆的东西,各蛋蛋也是圆的东西比前者小
各搅——搅和,各搅搅是很久以前的一种糖的名字
各影——恶心
麻球烦——麻烦
憋缺——心里不舒服
喜人——让人喜欢
咋也——估计
醒的——知道
个踏——唠叨
闹不机密——不知道
邀——用秤称
胰子——肥皂
冒——扔
础——向前摔倒
滴溜——用手提
做害——浪费,糟蹋
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
接察——还可以,凑合
如发--舒服
受应--舒服
各次--撒娇
各产--撒娇挑衅

山西方言主观题大测试,看你能对几道:
1.“球迷性眼”的意思是:
A.球迷的视力很好 B.球迷的视力很差 C.德性样儿 D.形容人很可爱
2.“猴鸡割梭”的意思是:
A.猴和鸡狼狈为奸 B.形容事物或人猥琐 C.形容人聪明灵巧 D.猴鸡不合
3.“合操五烂”的意思是:
A.是一种山西面食 B.事情进展慢 C.遇到困难应该坚持 D.肮脏,不整洁
4.“求毛鬼胎”的意思是:
A.形容人吝啬,小气 B.人心怀鬼胎 C.乞求神灵保佑 D.龌龊
5.“歌捞捞”是房屋的哪个位置:
A.书房 B.屋顶 C.角落 D.客厅
6.“夜天”是哪一天:
A.昨天 B.今天 C.明天 D.后天
7.“希荒”的意思是:
A.失去希望 B.可怜 C.荒凉 D.充满希望
8.“起三”的意思是:
A.早晨三点起床 B.晚上三次起夜 C.一家三口 D.有出息
9.“桑”在以下哪个场合最常使用:
A.吵架时 B.运动时 C.浇花时 D.养蚕时
10.“马怕”是:
A.一个词组 B.一个副词 C.介词 D.形容词
11.“泼散”的意思是:
A.泼水 B.不吉利 C.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D.一种中药
12.“地懂”的意思是:
A.一种迷信语言 B.祭祀 C.形容土质良好 D.反应
13.下列哪个不是太原话中常用的语气词:
A.嘛 B.哇 C.咧 D.了
14.太原话中“各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A.球状物 B.棒状物 C.带状物 D.粉末状
15.“腰腰”是一种什么服饰:
A.短裤 B.马甲 C.背心 D.大衣
阳泉的方言
求迷性眼=求势=傻样
扁食-饺子
  摸滥-步行
  铁匙-勺子
  缺灯-火柴
  得(音"叠")手-舒服
  得(音"叠")脚(音"觉")-得意
  意马咯增-迷迷糊糊
  咯挤马眼-小气
  展展挂挂-穿着整齐
  细水汗流-汗出得多
  歪则棱砍-歪头瞪眼
  歪扭散砍-歪歪斜斜
  草鸡-烦
  草鸡麻爬-烦透了
  傻不几几-太傻
  冰巴污凉-温度低
  忽里郎当-不稳
  鬼眉溜眼-鬼头鬼脑
  万儿八千-数目大
  大明白天-光天化日
  磕头捣蒜-央求人
  接二片三-接二连三
  圪顶盖-膝盖
  的脑-脑袋
  崩楼-脑门
  脖项骨-脖子
  解在点-保养点
  倒灶-倒霉
  努艳-出风头
  撇-聊天,说话
  胡撇-胡说

日干--有限
傻喜(人名)--不清楚的人
不机米--(同上)
吸熊--(同上)
设多[dua]一般格
真拽蛋了=扯蛋

土霉形眼的?
超落远远的
拾破恩们?

拽蛋:它的含义是?
你咋?闹呀?=怎么的?找茬是吧?
小儿,油了哇?=你很牛B是吧?
闺女,咱俩找哇?=MM,我想和你搞对象!

俺孩可亲了,片张呢格丁了~~~~~~~~~ 哈哈
这苹果真好吃就是有点各燃(不新鲜),这面包也不错,就是有点活旋(太软,分量不够)
我含(还hai)尿你哩.."老门不尿你;我不勺你
浇头/卤---臊。问:吃白皮面?答:浇臊面。什么面,玉茭面,什么臊?梅斗臊,囊你还是给来碗酸菜抿圪斗哇!
克哪来?----茅,吃省来?----条!

银森=活(事情)
外则棱刊--东倒西歪
管是=真的?
歇跟上=一块走
国抡锤=杆面杖
囊人可破砍了!=那个人敢闯敢做
本儿捞--不知道
坎牛了=后悔
可茅哇===去厕所吧!
黑张=晚上
越人越=一人一个
肖房=学校
增姑=经常
比斗== 耳光
潮落远远的----离得远

日跌唠咚-形容摔了一跤
  格溢-恶心
囊占不占--行不行
真裹撮了--真小气
熊式=不好的长相
不赖--不错
不跌朝里=懒得理你!
跌手--跌爵
斟=今天
门=明天
喉=后天
雁来=昨天
前仁=前天
囊个=那个
折个=这个
外个=那个
你斟则么隔来=你今天做什么了
钻游 游万 看看=散步
八人睡(水)=温温水=冷白开
雾的狼咽~~~=刮有灰尘的大风
受因=舒服
作剩各来=干吗去拉
货岗浪=火炉台
了请版=炉坑的板
火柱=清理火炉用具
策励但=带刺的球
抓(二声)=桌子
各救=蹲下
么油性=不知趣

山西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当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系。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内不同音”这样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山西是十分普遍的。我查了一些资料,山西方言共分六片。
(1)山西中区方言:包括太原、清徐、榆次、太谷、文水、交城、祁县、平遥、孝义、介休、寿阳、榆社、娄烦、灵石、盂县、阳曲、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等县市的方言;
(2)山西西区方言:包括离石、汾阳、中阳、柳林、临县、方山、岚县、静乐、兴县、石 楼、隰县、大宁、永和、蒲县、汾西等县市方言;
(3)山西东南区方言:包括长治、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陵川、高平等县市方言;
(4)山西北区方言包括:大同、阳高、天镇、怀仁、左云、右玉、应县、山阴、繁峙、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灵丘、神池、宁武、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等县市方言;
(5)山西南区方言: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侯马、沁水、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绛县、襄汾、临汾、翼城、浮山、古县、洪洞、霍州等县市方言。
(6)山西东北区方言:只有广灵一个县的方言。
印象中一直有一道英语考题,描述火车进站、发车时间,用的句子是:“Two to two to two to two。”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都会哑然失笑:怎么听都象是口吃重症患者。

山西方言
身份:圈主
发帖:2680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外界对此并不了解。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一些极古老的文言词现在仍然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这样山西方言就显得很古老,也很优雅,极富韵味。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舁,共举也”。
“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咥”(读die,阳平)―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咥,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

山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能发出四个声调,而山西话里有,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xi)跟上”。山西话中继承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学习古汉语要比北京人容易的多。

在山西方言里,我们说脏水、污水用的是“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在山西呆得久了,你会听到诸如“当夜长”“下乡”之类的口头语,一定大惑不解。其实,这些都不难理解,我要解释下就明白了。“当夜长”指的是值夜,而“下乡”则指休息,睡觉。一般我们会说会周公,寻梦乡,“下乡”即是由此简化而来。山西方言的形象生动尽在其中。

大家都知道,在明清时期,晋商曾长期活跃在全国的商业舞台上,对山西方言的推广影响甚大,山西方言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语种:在包头、邯郸等地都可以听到。不过,由于山西方言自身的局限性,并未被算在汉语八大方言区中。
这主要是因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辖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不相同,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而且,山西话很难学。相声演员算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了,学其他方言,惟妙惟肖,惟独学山西话学的不象。即使是单田芳这样的评书家,说起《白眉大侠》这部书,凭心而论,也不怎么样。

最近有报道说,山西方言因地域性浓厚的、语法词法有别于官话,跻身汉语九大地方方言(九大方言分别是:粤语、闽南语、吴语、客家话、赣语、湘语、晋语、平语(又名广西话)和皖语。)其中晋语是

六级山西方言测试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的老”是身体的哪个部位:
A. B.腿 C.胳膊 D.头
2.“割料”用于形容一个人:
A.勤奋好学 B.不好相处,古怪 C.刁钻、顽固 D.热情好客

3.在下列人物关系中,哪个情境下甲最容易对乙说:“泼死个哇!!”:
A. 甲是顾客,乙是小卖部店主,甲与乙就某商品讨价还价未果,怒骂“你泼死个哇!!”
B. 甲是乙的妻子,乙好赌,甲劝阻无效,怒骂“你泼死个哇!!”
C. 甲是老师,乙是学生,乙贪玩不好学,甲怒骂“你泼死个哇!!”
D. 甲是顾客,乙是超市收银员,乙服务态度恶劣,甲怒骂“你泼死个哇!!”

4.“大割接”用于形容人:
A.意气风发 B.形态猥琐 C.膀大腰圆 D.出手阔绰

5.“乃球”(“乃”此处发二声)最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个场合:
A.买菜时 B.吵架时 C.祝贺生日时 D.见面握手时

6.“河捞”是太原一种_____:
A.面食 B.烧酒 C.陈醋 D.酱油

7.“三一旦”是:
A.一种特殊品种的鸡蛋 B.太原本地水果 C.一种老陈醋品牌 D.一种蔬菜

8.“稀饭四”是:
A.四碗稀饭 B.西红柿 C.太原街道名 D.稀饭连锁店品牌

9. “五烂”的词性是:
A.副词 B.形容词 C.名词 D.介词

10. “外人没辣咧”的意思是:
A.那人不能吃辣 B.那人腹泻 C.那人嘴馋 D.那人死了

11. 关于“歇心”的用法,下列运用最准确的是:
A. 甲高考报名要报北大,分低失手,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
B. 甲和乙赌博,甲输,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
C. 妈妈告诫孩子要爱护玩具,孩子不听,将玩具弄坏,妈妈说“宰可歇心咧哇!”
D. 甲做饭,不慎切到手指,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

12. “热脏”与下列哪个词词义最接近:
A.泼散 B.砍川 C.阿扎 D.球迷醋眼

13.“俺静子跌得沟里去咧!”的意思是:
A.我的镜子掉沟里了
B.我的镜子在沟里被发现了
C.我的舅妈在沟里被发现了
D.我的舅妈掉沟里了

14.“二敢子”(又作“二竿子”)用于形容人:
A.爱打抱不平 B.胆小如鼠 C.胆大包天 D.做事鲁莽

15.下列哪一种食品与其他三种不同类:
A.灌肠 B.凉粉 C.高梁白 D.搓鱼鱼

16.“共共”是一种:
A.长条签状物 B.球体 C.圆柱体 D.立方体

17.太原话的扑克牌玩法中,“顶破天”的牌面是:
A.“A,2,3” B.“Q,K,A” C.“J,Q,K” D.“K,A,1”

18.在麻将牌中,“二饼”“三饼”又被称为:
A.“二圈”“三圈” B.“二蛋”“三蛋” C.“二筒”“三筒” D.“二圆”“三圆”

19. “捏球”用于形容人:
A.身体强壮 B.欺软怕硬 C.愚鲁迟钝 D.尊老爱幼

20. 妈妈看到孩子手中拿着泥巴,对孩子说“娃娃,快把外东西砍了!”,这里的“砍了”与下列哪个意思最接近:
A.“多了” B.“冒了” C.“吃了” D.“喝了”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1. “柳南”
2.“惕街”
3. “贡鸡各揽”
4. “不惜斥”
5. “讨债鬼”
6. “求呼玛擦”
7. “西儿个惶”

第三部分:综合

1.翻译成普通话:

  布什与布莱尔对话太原版本
  布什:哎,你索宰可咋呀,萨达姆外球四闹球不出个甚来。要不你再派点人哇么?
  布莱尔:甚了?还叫恶出人了,你又不四不资道。屁点大的地方。能去的都去咧。再找就和你们一样都成老南十方的咧。
  布什:南十方就南十方。管球他能上去打外货就行。
  布莱尔:索球的了。万一打住你们咋呀。
  布什:没四儿。反正都是南十方的。死老也不可惜。
  布莱尔:嗷,我索了,怪不得俺们那儿的老不资道咋死的了。原来四你们外儿的人干的对哇。增桑了。增烂了啊。
  布什:害。恶哇不四为老再当两年外官。给咱须弟闹点实惠。死老活呀的,管球他外儿来多了。闹完伊拉克。再闹闹朝鲜,也就差球不多咧。咱弟兄闹上钱每天喝牛奶,吃包子。多带劲了。

2.口试:

时间:90年代末
地点:太原新建路南口
人物:两位太原女孩
事件:双方偶遇

对话如下:
“哎,你做森个呀?”(偶遇惊喜地)
“奥,恶去填龙大萨了么!”
“去填龙做森了?”
“恶想买个被面儿了么”
“买被面儿?买被面做森了?奥,我资道冽,你四要结红呀对哇?哎,那天把你家内口子领来让恶们参观参观哇!”
(娇羞地)“看你宰人,索的点森了哇,恶们买个被面儿么,就四结红呀,还要参观森么内口子,告给你哇,狗才有对象了”
“哎呀,跟你开个玩笑哇,倒恼冽,看你外架套哇”
两人携手而笑!


3.连线题

a 该交 A 喝水

b 烂扑骸 B 男子结婚        

c 哈诩 C 马马虎虎地

d 吃波移 D

e 煽比斗 E 活该

f 凑付 F 麻雀

g 巧儿 G 打一耳光



4 造句



1.泥不插

2.后省

3.随地子卖

4.崴捞

5.就宰邦


弘扬三晋千年文化,创造方言再度辉煌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 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是燕麦粉)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12. 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如果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



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山西人不说盛饭,说舀饭,这也是古老风韵的又一例证)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现在说的学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如果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

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

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13.“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

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棲(音xi)遑”和“悽惶”。

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悽惶”为悲伤恐惧,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不是《西厢记》,《西厢记》作者元代王实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悽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恐惧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如果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

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

“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

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

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

要饭的如果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我说的是过去的年月,现在普通话大普及,人口大流动,或许也说“可怜”了),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

14.“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

15.“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



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 diào’哩。”这“yāo 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 tiáo”是“liǔ diáo”,说“桃子”不说“tao zi”,说“dao’er”(桃儿,读如“刀儿”)。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 (至于四声,山西方言中的四声和现在的普通话是完全对不上号的)。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

16.“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

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

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

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称不放,但是毕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插插”就退化为土话。
忻州方言
求毛鬼胎——形容人吝啬,小气
求眉兴眼,----形容五官长得不好
求势-------贬低别人的话
比低实气---------见不得人,拿不出手
旦求是-------不怎么样
不敢道-------有可能
风扑二砍--------乱冲乱撞
蔑里格出------不声不响
悄言格米-------一声不响
格里格出-------放不开,
喜湿湿的-------很高兴的样子
的老-----脑袋
跺跺----屁股
节板的-----脚
nia-----牙
zher-----今天
mier-----明天
her-----后天
qier-----前天
先qier----大前天
外her----大后天
活之活摇------形容树技一样上下摇动
活活散散------不稳当
不灵不来-------形容人不稳重
不知不来------同上
格之格倒-----偷偷摸摸
去处------住宅
合浪-----巷子
伙计------情妇或情夫
大大------旧时对父亲的称呼
呀波-----旧时对母亲的称呼
呀娘----旧时对奶奶的称呼
县儿-----指县城里
书房儿-----学校
姥娘-------外婆
姥爷------外公
勤劲------勤快
羊务-----做事不扎实
迷数------面容
贼眼六哭-----形容人眼尖
不来----摇摆
难活----不舒服
醋心-----胃难受
麻抓-----形容肚子里难受
梦昏-----脑子里难受
力杀------形容人做事麻利
二不楼书-----形容事情很轻松容易就办了
三八两哈-----两三下
七室饿气-----声音很难听
气喘八息-----喘的很厉害
茄的气___________没本事
袭人--可爱
轱辘瓷------------灰渣.
杂个咧------------干啥去?
外克司-------------那可是.

阳泉的方言
求迷性眼=求势=傻样
扁食-饺子
  摸滥-步行
  铁匙-勺子
  缺灯-火柴
  得(音"叠")手-舒服
  得(音"叠")脚(音"觉")-得意
  意马咯增-迷迷糊糊
  咯挤马眼-小气
  展展挂挂-穿着整齐
  细水汗流-汗出得多
  歪则棱砍-歪头瞪眼
  歪扭散砍-歪歪斜斜
  草鸡-烦
  草鸡麻爬-烦透了
  傻不几几-太傻
  冰巴污凉-温度低
  忽里郎当-不稳
  鬼眉溜眼-鬼头鬼脑
  万儿八千-数目大
  大明白天-光天化日
  磕头捣蒜-央求人
  接二片三-接二连三
  圪顶盖-膝盖
  的脑-脑袋
  崩楼-脑门
  脖项骨-脖子
  解在点-保养点
  倒灶-倒霉
  努艳-出风头
  撇-聊天,说话
  胡撇-胡说

日干--有限
傻喜(人名)--不清楚的人
不机米--(同上)
吸熊--(同上)
设多[dua]一般格
真拽蛋了=扯蛋

土霉形眼的?
超落远远的
拾破恩们?

拽蛋:它的含义是?
你咋?闹呀?=怎么的?找茬是吧?
小儿,油了哇?=你很牛B是吧?
闺女,咱俩找哇?=MM,我想和你搞对象!

俺孩可亲了,片张呢格丁了~~~~~~~~~ 哈哈
这苹果真好吃就是有点各燃(不新鲜),这面包也不错,就是有点活旋(太软,分量不够)
我含(还hai)尿你哩.."老门不尿你;我不勺你
浇头/卤---臊。问:吃白皮面?答:浇臊面。什么面,玉茭面,什么臊?梅斗臊,囊你还是给来碗酸菜抿圪斗哇!
克哪来?----茅,吃省来?----条!

银森=活(事情)
外则棱刊--东倒西歪
管是=真的?
歇跟上=一块走
国抡锤=杆面杖
囊人可破砍了!=那个人敢闯敢做
本儿捞--不知道
坎牛了=后悔
可茅哇===去厕所吧!
黑张=晚上
越人越=一人一个
肖房=学校
增姑=经常
比斗== 耳光
潮落远远的----离得远

日跌唠咚-形容摔了一跤
  格溢-恶心
囊占不占--行不行
真裹撮了--真小气
熊式=不好的长相
不赖--不错
不跌朝里=懒得理你!
跌手--跌爵
斟=今天
门=明天
喉=后天
雁来=昨天
前仁=前天
囊个=那个
折个=这个
外个=那个
你斟则么隔来=你今天做什么了
钻游 游万 看看=散步
八人睡(水)=温温水=冷白开
雾的狼咽~~~=刮有灰尘的大风
受因=舒服
作剩各来=干吗去拉
货岗浪=火炉台
了请版=炉坑的板
火柱=清理火炉用具
策励但=带刺的球
抓(二声)=桌子
各救=蹲下
么油性=不知趣
搓火——讨厌
搓火----生气

山西方言中有丰富的以"二"打头的贬义词,多用来形容、指称某类人或某个人言行不端。随着山西地方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这些词也处在悄然变化之中,有些词或许已不常用,有些词或许只在小范围使用,成为社区或个人的习惯用语。下面主要以平遥话为例释义如下:

  二百五: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类似的还有"二八扯"(长治话)、"二王五"(大同话)、"二行五"、"二量五"、"二老倒"、"二老粗"、"二合三"、"二合拉"、"二瞎子"、"二愚子"等。

  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二不愣、二愣子、二傻子:形容傻气、鲁莽的人。

  二杆子:形容冲动、莽撞的人。

  二疙郎:形容离间、挑拨是非的人。

  二石疋:形容人木讷、呆滞、愣头愣脑的人。

  二性物烂:不正经的人。

  二性性、二性子:易受鼓动、煽动的人。

  二憨憨:傻、呆之人。

  二跌水(三跌水):形容穿着不整洁、邋遢的人。类似的还有"二怜怜"。

  二姑娘:形容比较呆傻的女孩。临汾一带又指言行举止像女性的男性。

  二痞子:类似无赖、地痞流氓之人。

  二伙计:笨蛋、傻瓜,又称二脱子。

  二鬼:形容做坏事的人。现在也有用来表父母亲人对家里第二个孩子的亲昵称呼。

  二讨债:相当于讨债鬼。

  三猫二眼:指人做事、学习不专心的人。

  二磨神(临县):做事磨磨蹭蹭、不出效果的人。

  二个炮(朔州):恨铁不成钢。

  二血头(朔州):吃里爬外。

  此外,还有一些带"二"的词偏中性。例如:

  二饼(柄)子:指眼镜。用来讽刺那些学习没学到家,却像文人书生似的坏了眼睛的人。

  二道贩子:形容做二手买卖,从中牟利的人。

  二把刀(二把势):形容做事不熟练。

  二不球球:形容人或物一般水平,中等偏下。

  二不坎(坎):形容做事或生活上比较困难的时期,通常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

  那究竟为什么用"二",而不用"一"或别的数字来表示以上的贬义呢?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农村的孩子比较多,在他们看来,老二比较叛逆,脾气暴躁,没有老大谦顺。

  二、惯用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二是和"反"意联在一起的,表示"不忠";古代不许妇女再嫁,有"好马不披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信条,二又表示"不贞"。
普通意义上的山在地名中被细分为近百种小类,如:墚、峁、圪、峨、岭、垣、条、塬、嘴(咀)、垴、岩、尖、台、洞、岗、巅、凸、豁、峰、垄、堆、墙、墕、圪洞、圪垯、圪垛、圪堆、圪栳、圪蛋、豁墚子等等。这些地形指的都是隆起的高地,但形态有殊别。比如“墚”的顶面比较平缓,两侧是谷。“峁”是相对孤立、顶部浑圆的黄土山。“岭”是相对孤立,周边坡度陡峭的黄土山。“圪垯”是指黄土山圆形的顶部。“圪垛”是指对于整座山体而言相对凸出的部分。“圪蛋(旦)”指呈圆形的黄土岗。“墕”指两山之间相对山头而言低而平缓的地带。“坝”指黄土山体之侧。“嘴”是形象的说法,即习惯上说的山嘴子,是山墚向沟底延伸而呈尖状的部分。“条”指山墚之上相对平缓而呈条状的部分。“垣”指呈台状而周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山。“圪堆”是指小型的土堆似的小山;“圪栳”即“山圪栳”,是指山体弯曲式交接成的山体角落。“豁子”即是山体的缺口处。“垴”指小山头。“岩”是山或高地的边缘。“尖”是山的末端部分。“台”指高而较平的山地,“岗”指山脊部分。“巅”指山顶,但它不是很陡峭,而“峰”则是高而陡的山等等。
有山必有沟,下面这些地名中的字是描述低陷地带的:沟、掌、岔、川、渠、沟岔、沟子、壕子、峪、圪筒、沟底、圪岔、沟、峪、渠、壕、口、岔、崖底、壑、堑、峡口、谷、涧、河、坪、凹、洼、湾、泉、堰、塘、坳、池、井、凹地、底、汇、岸、潺、浸、套等等。“沟”是两山间低陷的平地,沟有旱沟和水沟之分,有水的沟可称为“河”、“涧”、“湾”、“池”、“潺”、“井”、“汇”等。“峪”即是“山谷”,“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刘贵阳说经残稿》)“峪”包含的平地往往比沟大。“川”的地带就更大一些牞有叫“小川”的牞因为命名人在命为“川”后自觉名不符实,又进行了修正。很小的沟称为“渠”、“壕(子)”、“沟子”。沟的尽头处称为“掌”,一般说“沟掌里”。两沟交接处或沟川交汇处谓之“岔”或“沟岔”、“岔沟”。沟之口部谓之“口”或“沟口”、“峪口”。沟的底部谓之“沟底”。“圪筒”就是“筒”。“套”指弯曲的沟。“浸”“堑”“壑”都比较深。

奔腾的黄河似琼浆从天而下,孕育了古老的三晋文明。高耸的群山如屏障拔地而起,怀抱着广袤的山西大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山西成为中国煤炭的基地。煤俨然成了山西的标志物之一。山西人对煤有独特的认知,形成了晋方言中丰富多彩的煤炭文化词汇,足见煤在山西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山西人对煤的称呼十分细致,把煤统称为“煤”(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临汾、汾西、代县、广灵、长子、沁县、晋城、阳城)或“炭”(平遥、孝义、离石、临县、汾阳、隰县、石楼、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平顺、临汾、霍州、万荣、永济)。

  把块状的煤称为“炭”(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山阴、长子、晋城、陵川、吉县)、“炭块块”(清徐)、“炭圪拉”(平遥、平顺)、“炭圪瘩”(孝义、汾阳、隰县、忻州、永济)、“大炭”(离石、临县、五台、朔州)、“圪瘩炭”(石楼)、“黑炭”(汾西)、“干炭”(汾西)、“炭坷垃”(五寨)、“炭块子”(大同、忻州、天镇、万荣、永济)、“块(儿)炭”(天镇、运城)、“疙瘩煤”(广灵)、“煤坷垃”(广灵)、“炭圪拉子”(长治)、“煤块”(沁县)、“疙瘩子煤”(临汾)、“疙瘩子炭”(临汾)、“碎坷垃”(朔州)、“炭块儿”(闻喜、新绛)。

  把有烟煤叫作“肥炭”(太原)、“肥煤”(清徐、祁县)、“烟儿煤”(太谷)、“粘炭”(平遥、霍州)、“软煤”(文水、娄烦)、“有烟煤”(临县、岚县、石楼、山阴)、“烟煤”(汾阳、广灵、沁县、阳城、临汾)、“黑炭”(汾西、万荣)、“有烟炭”(忻州)、“炭煤子”(朔州)、“炭”(大同)、“大炭”(天镇)、“臭炭”(长治、平顺)、“臭煤”(长子、晋城、陵川)、“烟炭”(闻喜、新绛、运城、吉县)、“大烟炭”(永济)。

  把无烟煤叫作“笨煤”(太原)、“煤”(清徐、太谷、祁县、平定、高平)、“干炭”(临汾、霍州、闻喜、新绛、平遥、汾西)、“干煤”(临汾)、“硬煤”(文水、娄烦、晋城)、“大脉煤”(平定)、“小脉煤”(平定)、“无烟煤”(临县、汾阳、隰县、石楼、五寨、朔州、山阴、广灵、沁县、吉县、万荣、永济)、“没烟煤”(岚县)、“无烟炭”(运城、永济、忻州)“煨炭”(天镇)、“香炭”(长治、平顺)、“香煤”(陵川、晋城)、“香烟”(阳城)、“拦炭”(朔州)。

  对煤炭的众多称呼中,有的是以煤的外在形态取名的,如“炭圪瘩”、“煤坷垃”、“炭圪拉子”等;有的是按气味来称呼,如“香炭”、“香煤”、“臭炭”、“臭煤”等;还有的是根据煤炭的性质进行命名,如“粘炭”、“软煤”等。山西人对于煤炭分类之精细、称呼之多样,在全国其他方言中也属罕见。

  明代时,煤炭在山西被称为“石炭”。翰林大学士陆深在《河汾燕闲录》有记载:“石炭即煤也。东北人谓之楂,南人谓之煤,山西人谓之石炭。”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就是用煤炭烧炼而成的,石炭之名由此而来,并因此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烧旺火。

  烧旺火之前,人们都会精心垒旺火。垒旺火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用块状的有烟煤垒旺火,燃烧时煤块烧结在一起,不宜倒塌;如果用无烟的煤块垒旺火,在燃烧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坍塌。俗语说“旺火塌,一年趴”,“旺火倒,一年恼”,因而人们普遍钟情于有烟煤。无怪乎,在太原人们叫无烟煤为“笨煤”,而把有烟煤叫作“肥煤”,其中所蕴含的民众对不同种类煤的喜好各异现象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