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药调理 (2016继教)

 华民 2017-11-18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药调理--------陈婉姬

第一节   脾胃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小儿脾胃易损的原因

第三节   如何发现孩子脾胃虚弱

第四节   小儿常见脾胃病的诊治

第五节   小儿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

第六节   小儿脾胃病的饮食调理

 

第一节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异常致病

一、脾的生理功能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三、与脾胃密切相关的脏器----肝

一、      脾的生理功能

(一)  主运化

脾的运化功能

1、  运化水谷  指脾对水谷的消化极其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食物经胃“腐熟”和小肠“化物”后所产生的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化生成气血津液,运送各处,营养脏腑,濡养全身。

2、  运化水湿  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脾对水液进行吸收、转化,布散到全身,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肌肤皮毛,同时将各器官组织代谢的水液转输于肾,形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

◎  脾运化水谷失常:消化功能障碍,临床上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不足、消瘦等症。

◎  脾运化水湿失常:水肿、痰饮(如停留于肺则咳嗽、胸闷、哮喘等)等症。

(二)主升清

脾的特性:升清、喜燥恶湿

作用:具有维持机体内脏的正确位置,防止人体内脏下垂的作用。脾气升,脾气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舒于肺,化生气血,送达全身。

若脾气不升,则会出现“中气下陷”,表现为少气懒言,久泻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病症。

若脾气不升,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出现腹泻腹胀,头晕乏力等病症。

△若脾失健运,湿邪内郁,出现头身沉重体倦、脘腹满闷不食、舌苔白厚、脉濡缓等症状。

(三)主统血

 △ 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循环于脉内。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就会有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

四)主四肢肌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四肢健壮。

如脾的运化失常,气血不能荣于四肢肌肉,则会出现肌肉消瘦,四肢无力。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饮食口味、食欲、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

二、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 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中,中医称谓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又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 若胃的受纳与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则可能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或多食善饥等症。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宜降: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输于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从而保证水谷的不断下输和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作用包括:食物经胃下输于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才能继续收纳

如胃失通降,会出现下列症状

 1、影响食欲;

 2、口臭;

 3、脘腹胀闷或疼痛;    浊气不降

 4、大便秘结。

三、与脾胃密切相关的脏器------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功能;

△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

△ 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

1、 胆汁能正常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2、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其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影响:

1、脾的运化,症见两胁胀闷,肠鸣泄泻。

2、胃的降浊,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闷、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第二节        小儿脾胃为何容易受损

一、     小儿生理特征

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的典型表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特别是肝脏酶系发育不全。不能形成足量的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等,以致肝细胞对间接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出生2—3天出现黄疸。

      二、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器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发病容易主要表现在:易患时邪疾病和肺脾肾三系统疾病多见。

原因:

1、小儿免疫功能相对不足,易于感触时邪,发生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痄腮、水痘、手足口病、乙脑等,尤其痄腮、水痘、手足口病等,容易在幼儿园、小学等流行。

   2、小儿肺常不足:呼吸道短而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肺脏血多气少,呼吸道分泌型IgA较少,所以一旦寒暖失调,外邪即由表而入侵肺系,患上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哮喘等肺系疾病。

3、小儿脾肺不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满足小而迅速生长发育的物质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的负荷较成人重,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表现为消化腺发育差,腺体分泌少,消化道肌层不发达,消化酶和力等。小儿较成人容易内伤饮食,损伤脾胃,出现呕吐、泄泻、腹痛、厌食、积滞、疳证等常见的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

4、小儿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发、耳、齿都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解颅、五软、五迟、尿频、遗尿、脑发育不全等均为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症。

三、小儿脾胃损伤的常见病因

小儿食积变化的4个病程阶段:

食积胃脘→滞而不化→郁热伤津→损伤脾气

小儿脾胃受损的常见原因有以下五点:

1、 饮食不当;

2、 饮食无节制;

3、 忧思伤脾;

4、 疾病影响;

5、 医源性损伤。

(一)饮食不当

    △有些家长缺乏育儿保健知识,饮食不科学,不重视卫生,片面强调吃些高营养的滋补食品,伤及小儿娇嫩的肠胃,造成肠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以致食欲下降,甚至滥用补品,造成小儿性早熟等疾病。

△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壮,使小儿形成肥胖症。孩子胖而非壮,反而是百病之源。

(二)饮食无节制

有些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对孩子的各种要求百依百顺,养成孩子放纵任性的习惯,如无节制的吃零食,喝冷饮,吃瓜果等,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进食习惯,超过以致损伤小儿的运化能力,导致积滞、泄泻、厌食、疳病等症,影响孩子的身体及健康。

(三)忧思伤脾

思虑过度也会引起脾脏受损、运化功能失调。

如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过于担心考试分数,精神过度紧张,时间一长也容易导致脾虚。

(四)疾病影响

副鼻窦炎、龋齿、扁桃体炎等鼻腔、口腔、咽喉的急慢性炎症刺激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症。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与其他家庭成员感染有关。

肺炎、肝炎等疾病影响脾胃功能。

(五)医源性损伤

△长期服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可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出现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还可引起发霉菌感染。

△ 中药中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及攻伐、峻烈,有毒药物,均易伤脾胃。因此中医认为“治热病应顾护津液,治杂病要顾护脾胃”。

第三节 如何发现孩子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即脾胃功能强的人,胃口也好,营养足,抵抗力也强,不易生病。

脾胃虚弱的小儿

△  容易感冒

△  表现有:面色萎黄、眼带青暗、鼻梁有“青筋”、身体瘦小、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常有腹泻。

脾胃不和的小儿

表现为腹痛、腹胀,多为隐痛少数诉刺痛或剧痛,常发生在进食后,或食前饥饿时,无规律,年幼时说不出准确的腹痛部位,有的以哭吵示意。

△患儿面色少华,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易疲劳,及呕吐、反酸、恶心、打嗝、嗳气等表现。

胃火 

分为实火和虚火

△表现胃脘灼痛,渴喜凉饮、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

究竟孩子是脾虚,还是胃弱,据不同表现来判断,具体:

1、凡吃微硬或油腻一点或吃多一点就会不舒服→脾气不足

2凡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胃气不足

3、有食欲,但吃了饭感觉不消化的→脾气不足,即胃强脾弱。

4、儿童腹部怕凉,容易腹泻,吃凉的东西就不舒服,吃热的没事→脾胃虚寒。小儿的肠痉挛腹痛、大便不成形多是脾胃虚寒的典型症状之一。脾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如果每天早晨就大便且溏薄就要考虑是否肾虚。

5、腹胀、会吃不长肉,身重乏力,脱肛、内脏下垂、便血等→脾虚

第三节 小儿常见脾胃疾病的诊治

常见脾系病症:鹅口疮、口疮、滞颐、呕吐、腹胀、腹痛、胃痛、厌食、积滞、泄泻、便秘、便血、脱肛、疳症、肥胖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源于脾胃疾病:感冒、咳嗽、湿疹、疰夏、微量元素缺乏………..

一、厌食

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疾病,以长期厌恶进食,食欲减少为特点。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署湿当令,可使症状加重。

△各个年龄都可发生,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初起患儿出食欲不振外,其它症状不明显,预后良好。但病程较长者,可造成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差,容易罹患他病,甚者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症。

△本病症不包括因外感时邪及某些慢性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

厌食症研究史

厌食一症,古代医籍中提到的“恶食”、“不思饮食”、“不嗜食”颇似本病。

△自1980年以来,国内开始研究厌食症的报道,对厌食症的病因病机、症状、中药治疗的机理均有深入研究。

△《中医儿科学》第五版教材正式定为“厌食症”。

  厌食

(一)病因病机

本病因较复杂,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2)、多病久病;

(3)、药物损伤;

(4)、情感因素:打骂训斥等;

(5)、先天不足。

病机:脾胃运化失健

(二)诊断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三)辨别诊断

 1、积滞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见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有伤食病史。

2、疰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病有季节性,有“春夏剧,秋冬瘥” 的临床特点,伴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苔厚腻。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证型:

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为脾胃不和证;

△伴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症;

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胃阴不足症。

2、治疗原则

开胃为基本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别治以运脾和胃、健脾益气、滋养胃阴。

3、分证论治

脾失健运

【症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少乏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尚有力。

治法】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加减】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厚朴、佩兰。

1、腹胀明显者,加木香、莱菔子----消积理气

2、苔黄腻者,加藿香、薏苡仁-----化湿健脾

中成药曲麦枳术丸小儿消食颗粒

△脾胃气虚

症候】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胃失健迁延失治者,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形体偏瘦、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加减】异功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

1、腹胀者,去甘草,加木香、香附----理气宽中

2、口吐清涎、大便稀溏者,加煨姜、肉果---温运脾阳

3、易出汗者,加黄芪、防风、牡蛎------固表护卫;

4、苔腻者,加苍术------运脾燥湿

中成药】小儿健脾丸、儿康宁糖浆。

△脾胃阴虚

症候】见于患儿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者或嗜食辛辣伤阴者,不思进食,皮肤失润,食少饮多,面色欠华,大便偏干,小便黄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加减】养胃增液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麦芽。

1、脾气虚者,加山药、扁豆------补气健运;

2、口渴引饮者,加芦根、天花粉-----生津止渴;

3、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4、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加胡黄连、丹皮、莲子心-----清热养阴,宁心安神。

中成药】小儿养胃颗粒

(五)其他疗法(见后)

(六)预防与调护(见后)

1、预防与调护的原则:

(1)、要提倡合理喂养,婴儿应以母乳为主。科学的添加辅食、膳食色香味俱全。合理饮食且多样化,可以增加孩子的食欲。

(2)、加强病后护理,患病及初愈时要给易消化食物增加蛋白质食物;

(3)、治疗慢性病,对患病儿童积极治疗,合理用药。

(4)、注意精神护理,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食欲。

2、非疾病所致厌食症的调理

纠正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厌食症,应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1)、定时进餐,适当控制零食,“三餐一点”;

(2)、节制冷饮和甜食;

(3)、饮食合理搭配,注意均衡饮食;

(4)、讲究烹调方法;

(5)、防止偏食和挑食,“胃以喜为补”

(6)、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定时排便。

(7)、改善进餐环境。

二、小儿泄泻(腹泻病)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质改变,大便次数增加的一组常见疾病。

△小婴儿发病率高(6月—2岁),<1岁的约占50%。

△四季均可发病,病毒性腹泻---秋末、春初;细菌性腹泻---夏季;非感染性腹泻----季节不明显。

△泄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小儿泄泻(腹泻病)

(一)病因

  1、易感因素(内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人工喂养。

2、感染(外因)

肠道内病毒感染占80%,如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

肠道内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肠炎杆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肠道内真菌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如上感、肺炎、败血症等。

3、喂养及护理不当:占本病的10%。喂养的质量不高,进食不洁的食物可引起腹泻:环境、情绪影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等,均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泻、腹痛症状。

4、食物过敏及吸收不良:牛奶、豆浆过敏,酶的缺乏、脂肪泻。如因缺乏乳糖酶,无法消化乳类制品中的乳糖而腹泻。

(二)主要症状及体征

 1、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褐色而臭,夹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主要体征:腹泻及其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三)辅助检查

 △大便镜查: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

△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四)疾病分期与分型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  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  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疾病分型

1、  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度症状。

3、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五)中医分型诊治

风寒泻症

症候】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大便清稀、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白芷、生姜、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大枣。

1、大便质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风碳止泻。

2、腹痛甚里寒症,加干姜、砂仁、木香温中散寒理气。

3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顺气消胀。

4、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

5、小便短少,加泽泻、车前子渗湿利尿。

6、恶寒鼻塞声重,加荆芥、防风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

湿热泻症

症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毒,化湿止泻

方药加减】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地锦草、豆卷

1、热重泻频加鸡苏散、马鞭草清热解毒。

2、发热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

3、湿重水泻加车前草子、苍术燥湿利湿。

4、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5、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6、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

7、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运脾消食。

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伤食泻证

【证候】病前有乳食不洁史。大便稀溏,夹有乳凝状或食物残渣,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紫。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法加减】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1、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

 2、腹痛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

 3、呕吐加麝香、生姜---和胃止呕。

【中成药】保和丸等。

脾虚泻证

证候】多食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缩,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法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1、胃纳呆滞、舌苔腻加藿香、苍术、陈皮、焦山楂、-----芳香化湿,消失助运。

 2、腹胀不适加木香、乌药----理气消胀。

 3、腹冷色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温中散寒,暖脾助运。

 4、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温脾固涩止泻。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健脾八珍膏等。

  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数,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加减】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补骨脂、肉豆蔻、党参、炒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

 1、脱肛加黄芪、天麻以举中阳。

2、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六)西医治疗

1、抗生素: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用,非感染性腹泻不可用。

2、止泻剂:止泻宁等,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禁用,应注意副作用。

3、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正常吸收与分泌,增加屏障功能。注意空腹口服。

4、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宝乐安、妈咪爱等,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增殖、侵袭。

5、脱水: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七)外治法(见后)

(八)调护(见后)

 

  疳症(营养不良)

(一)概述

1、定义

   疳症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2、发病季节

(1)季节: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2)年龄: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3、“疳”之含义

“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症,-----言其原因。

“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及主证。

4、特点

1、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影响小而生长发育;

2、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猝然变险;

3、因而被古人视为恶侯,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4、人民生活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本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

5、本病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

6、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

5、疳症分类(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五脏分类:疳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蛔疳、食疳、哺乳疳;

病位分类:眼疳、鼻疳、口疳;

证候分类:疳咳、疳泻、疳肿胀等;

病情分类:疳气、疳虚、疳积、疳极、干疳等;

目前临床将疳症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分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二)病因病机

引起疳症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洁,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

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

3、严重者干枯赢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

4、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

5、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干疳。

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重

      初起而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者。

疳积属脾虚夹湿,虚实夹杂证

      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

干疳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重症

      病程久延失治,形体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

2、治疗原则

△以健运脾胃为主。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出现兼症者,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随证治之。

△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至关重要。

3、证治分类----常证

疳气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加减】资生健脾丸(《繆仲淳方》)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苡仁、泽泻、藿香、砂仁、扁豆、麦芽、神曲、山楂

中成药】肥儿散

疳积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发稀神烦,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善饥,或嗜食异物;色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极健脾

方法加减】肥儿丸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中成药】肥儿散、小儿香橘丹

干疳

证候】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如老人,毛发干枯,面白神萎,腹凹如舟,杳不思食;舌淡嫩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益气血

方法加减】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陈皮、扁豆、砂仁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

眼疳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症等。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

石斛、天冬、生地、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蝉蜕、木贼草、青箱子、夏枯草、川芎、枳壳

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法】泻心导赤散加减。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涂擦患处。

黄连、栀子、连翘、灯芯草、竹叶、生地、麦冬、玉竹

疳肿胀

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法】防己黄芪汤和五苓散加减

黄芪、白术、甘草、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桂枝

(五)其他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第五节  小儿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

   一、捏脊疗法

  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运动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和促进气血运行而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对婴幼儿可采用捏脊法。

方法;孩子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当滑石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孩子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两旁。每天睡前给孩子捏3—5遍,10d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可休息2—3d,在进行下1个疗程。

作用: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适应症:疳气证、疳积证等脾胃虚弱患者,婴幼儿有适合。

禁忌症:极度消瘦,皮包骨头者不可应用。

   二、推拿按摩穴位

 搓脊柱 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从下向上5—7次,可振奋阳气。

推三关 用食、中指于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可调理脾胃。

推脾土:推拇指罗纹面200—500次,可治泄泻、呕吐。

推大肠:推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100—300次,可治积滞、泄泻。

推板门:推或揉大鱼际隆起处50—200次,可治呕吐、积滞、泄泻。

推七节:推第4腰椎至尾骶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00---500次,可治泄泻、食积腹胀。

揉鱼尾:揉尾椎骨处300---600次可治泄泻、便秘、脱肛。

按摩足三里穴: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调理脾胃。

揉腹:每天轻轻地为孩子揉腹,顺时钟1分钟,逆时针1分钟,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具体举例

1、脾胃不和证厌食:推补脾穴5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河水1分钟。1日1次,14日为一疗程。用于脾胃不和证。

2、腹泻:常用的具有健脾利湿的小儿推拿法: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鱼尾、推七节骨。

1、利小便:顺运八卦、运土入水清胃、补脾、清大肠。

2、止泻: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

  三、中药穴位贴敷

   将药物熬制成膏药、油膏,或将药物加赋型剂做成药饼、药膜,贴敷于穴位上的治疗方法。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如:

1、敷脐:1、将丁香、苍术各3g,砂仁、白术、鸡内金、厚朴各5g。研末备用。用时取上述药粉3g,用食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常规消毒患儿脐部,敷上药糊,再用消毒纱布块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一次。疗程5—7日为一疗程。适用于厌食、腹泻。

2、取党参、苍术、砂仁、甘松、藿香等分其研细末过筛备用,每晚睡前取药10g,用陈醋调匀,待呈褐色膏状时,塞入患儿脐部,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腹泻。

3、将大黄、槟榔、高良姜、白豆蔻等药粉碎为细末,提炼精制为膏状,敷于神阙,每日一次,每次12小时,7—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腹痛、腹胀。

2、多穴位贴敷

  小儿健脾膏(院制剂):1、由吴茱萸、山楂等组成,贴敷于神阙、中脘、脾俞、足三里等,适用于厌食、积滞、虚寒腹痛、脾虚泻等。隔天一次,连贴五天。

2、将党参、白术、木香、肉桂、黄芩、山药的药物等量加工成粉末,贴敷于神阙、中脘、气海、关元等,于睡前敷药,3d后取下,间隔4d再敷,连敷三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厌食、积滞、腹痛、腹泻等。

3、贴敷结合理疗

 用肉桂、沉香、炒白术、小茴香、莱菔子3份,莪术、木香2份,共研细末,取白醋适当调匀做成直径约为2.5cm薄饼,每次在生物波经络通治疗仪的两个药物电极圆形凹槽中填放适量,然后分放在中脘左侧通谷两个穴位上,用远红外热疗带固定,热敷强度选择4---5,脉冲强度4—7,作用时间20—25min,取下电极板,将药贴继续固定于皮肤上,3h左右揭掉,每日一次,15d为一疗程。

四、针刺

  1、刺四缝

用三棱针刺入患儿双手四缝约1分深,挤出淡黄色液体,7d刺一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

2、针刺

1、腹泻:常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发热加曲池,湿热加阴陵泉;呕吐加内关;伤食加刺四缝、中脘;腹胀加天枢;脾虚加脾俞;寒湿加关元。

具体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每日一次。

2、疳气证、疳积轻症:

主穴:合谷、曲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胃俞、痞根(奇穴,腰一旁开3.5寸)。烦躁不安,夜眠不宁,加神门、内关;脾虚加积,脘腹胀满加刺四缝;气血亏虚重加关元;大便稀溏加天枢、上巨虚。

具体手法: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一次,七天一疗程。

3、炙法

施炙方法:取患儿仰卧位,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cm,炙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适用范围:适用于寒症及虚症。

常规炙神阙、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位

1、食滞明显者,可加脾俞、胃俞等穴位;

2、脾肾阳虚者,加炙肾俞。

3、寒湿者,可加炙关元。

 五、理疗

采用上海医药激光仪器厂生产的H8-4D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0.632um,频率50Hz,输出功率15mW,选取中脘、下脘、双侧足三里,每次每穴照射20min,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

 

第六节 小儿脾胃病的饮食调理

一、健脾养胃食材

山药、莲子、红薯、粳米、扁豆、豇豆、香菇、薏苡仁、大枣、蜂蜜、栗子、及牛肉、猪肚、牛百叶等,对提高体力,应对竞争压力非常好。

土豆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忌食发芽的土豆。

红薯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

注意事项】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萝卜

药性】味辛甘,性平,归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益脾和胃,消食下气。用于脾胃不和,饮食不清,反胃呕吐。

南瓜

药性】味甘、性温、归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化痰排脓,驱蛔虫。用于脾虚气弱或营养不良、肺痈咯浓痰、驱蛔虫。

香菇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益胃气。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注意事项】香菇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

注意事项】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山楂

药性】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活血化瘀。用于肉食或乳食积滞、腹胀腹痛或腹泻。

注意事项】宜熟吃。

栗子

药性】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泄泻。

红枣

药性】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

注意事项】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薏苡仁

药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用于脾胃虚弱,腹泻便溏,肺痈、肠痈、脚气、水肿等。

扁豆

药性】味甘、性微寒,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清署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署湿吐泻。

注意事项】气滞腹胀者忌食。

蜂蜜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消化性溃疡。

注意事项】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

二、食疗方

1、针对厌食食疗方

 (1)、红枣小米粥

方法:取红枣10个、小米30g,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适用范围: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2)、莲子山药粥

方法:取莲子30g,山药80g,粳米50g。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

适用范围: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3)、沙参麦冬扁豆汤

方法:取沙参10g、麦冬10g、扁豆15g、粳米50g。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

适用范围: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纳呆的脾阴虚小儿。

2、针对腹泻食疗方

(1)、体弱小儿可用山药60g,加水200毫升,煮水饮用,一日二至三次,每次40---60ml,以健脾利湿。

(2)、苡米粥:苡米15g(炒),大米30g,水适量,现将水煮沸,然后加入苡米和大米再煮,熟后先服食少量,然后逐渐增多,以健脾除湿。

(3)、炮姜粥:炮姜(或干姜)5g,大米30g,共煮粥,熟后去姜,咸甜均可,适用于脾胃虚寒性腹泻。

(4)、扁豆栗米粥:扁豆30g,党参10g,栗米50g,先将扁豆、党参同煎,去渣取汁,如栗米煮粥。适用于脾虚泄泻。

(5)、山药扁豆粥:鲜山药去皮切片30g,白扁豆15g,白米30g,白糖适量,先煮白米、白扁豆,继如山药片,煮粥,加糖,适用于湿热泄泻。

(6)、大枣木香汤:大枣6枚,木香4g,大枣去核先煎,煮沸后入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温服,具有和脾胃,燥湿止泻功效,适于脾虚气滞之久泻。

(7)、苹果泥:苹果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敛作用。食法有两种:用调羹刮泥或沸水煮3---5分钟后吃。

(8)、马齿苋粥:马齿苋20g,粳米30g,先将马齿苋洗净晾干,将粳米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粥,加入马齿苋,煮沸食用。也可酌加食盐,或白糖调味。随意食用。适于湿热内蕴所致腹泻。

3、针对疳积食疗方:蜈蚣蒸蛋

三、日常生活调护

  保持脾胃功能良好的关键,在于日常的正确养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合理的饮食调养:小儿饮食既要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又要兼顾其营养需要

 1)婴儿已母乳为主,乳食定时定量。添加食物由少及多,由稀至稠,由单一到多种,循序渐进的进行。

 2)饮食宜热而软,节制冷饮和甜食。一般来讲,鱼、蛋、牛奶、香菇、蘑菇、豆腐、鲜嫩蔬菜、瘦肉、童子鸡、鸽子、鹌鹑等食物可经常食用。

3)饮食合理搭配,注意均衡饮食。“五谷养胃”,肉、乳、蛋、豆,与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搭配均衡。每餐要求荤素、粗细、干稀搭配,水果也要适量,患病及初愈时宜予易消化、富蛋白质饮食。

4)讲究烹调方法。烹制食物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断奶后,饭菜做得细、软、烂;随着年龄的增长,饭菜加工可逐渐趋向于粗、整。色香味俱全,可以增加孩子的食欲。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定时进餐,适当控制零食,小儿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后点心和晚餐,三餐一点形成规律,消化系统才能有劳有逸地工作。

   (2)、营造愉悦、宽松的进餐环境,让孩子专心吃饭,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3)、防止挑食和偏食,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进行调治。

(4)、注意卫生习惯,纠正孩子咬手指,啃异物的坏习惯,避免细菌侵入胃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长,要注意与家人分食用餐,以防交叉感染。

(5)、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定时排便,合理的生活制度能激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小儿初醒食欲未开,不宜喂食。

3、及时治疗疾病

(1)、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量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

 (2)、胃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容易复发,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儿,提倡家庭成员共同检查共同治疗,另外,及时治疗鼻腔、口腔、咽喉等的感染。

  (3)、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褥疮、眼疳、口疳等并发症的发生。

   (4)、避免使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4、注意保护脾胃:小儿的内脏很娇嫩,要注意保护好小儿的胃肠机能,部分孩子服用西药后感觉胃部更加不适而中断治疗,可使用中医疗法。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胃炎有很好的优势,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使小儿的胃肠机能恢复。

  中药青皮、陈皮、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砂仁等可理气止痛。白术、茯苓、扁豆、山药、山楂、六神曲、红枣有健脾助消化作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玫瑰花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

5、食疗推拿健脾胃

食疗与药膳具有养胃消食、健脾助运化等作用,对胃炎患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胃部胀痛、嗳气、反酸的患儿可食用白萝卜加蜂蜜;中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舌苔腻的患儿可吃一些籼米莲子红枣羹。

揉腹、捏脊、搓脊柱、推三关等可增加经络的运行和人体全身气血的营养,促使新陈代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摩简便易行,孩子容易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